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对外宣传 -> 外媒看温州  -> 正文外媒看温州

平阳:文化礼堂 心灵家园

——走进平阳县萧江镇显桥村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6日 来源:浙江日报

  自2005年我省实施文化八项工程以来,全省文化阵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一个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

  在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中,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文明新风为主的农村文化礼堂正广泛铺开。目前,全省已建立3400多个文化礼堂,到今年底将建起5000个文化礼堂。

  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和村民的精神家园。

  走在平阳县萧江镇显桥村的土地上,了解得越多,感触就越深。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普通得就像遍布于广阔大地上的众多村庄一样,让人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1200余人,400多亩土地,村集体年收入仅仅只有4万多元。

  然而,就是这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近年来却做出了一件令四周村民吃惊的事情:筹资上百万元,建起1700多平方米的文化礼堂。

  “不为填饱肚子,只为充实心灵。”

  一年多来,显桥村文化礼堂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吸引了众多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成为深受村民喜爱的文化阵地和精神家园。

  上篇:众筹百万建心灵栖息地

  “文明道德古今传承重文化,礼义仁和老小弘扬建礼堂”;

  “文章立身心怀仁慈追造化,礼貌待人胸襟宽畅来学堂”;

  “文学科普类别众多勤变化,礼义丛书词意丰富展满堂”。

  三副对联,显眼地悬挂于村文化礼堂三座大门旁,这是村支部书记王大庆的杰作。三首藏头诗,每句首尾连起来,均凑成“文化礼堂”四个字。

  王大庆的心中对文化一直有着割舍不下的情节。少时恰逢文革,上学被迫中止,成了他毕生的遗憾。近年来,目睹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村民精神世界滑坡的现象却让他很揪心,“村民吵架、斗殴时有发生,全村17个姓,就像一盘散沙一样。”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重构农民的精神家园,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思想道德层面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了王大庆和村干部们的共同梦想。

  2013年5月,王大庆了解到,省政府把建设一千个农村文化礼堂列入当年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当天我们就召集了70余名村民开代表大会。”王大庆说。

  文化礼堂的建设获得了大伙儿一致赞同,地址被选在全村最热闹的村民活动聚集地——基督教堂前废旧的村小和原林泗侯王庙。

  “村集体全部积蓄只有4万多元,只能靠村民捐款,我当场就捐了2.3万”。王大庆告诉我们。

  村民们的热情被激发起来。许多村民不但自己捐,还发动亲友、企业一起捐。

  68岁的村民王大荣只念过小学二年级,不会读书、不会看报,但听说村里要建文化礼堂,二话不说,立刻动员女儿捐了5万元钱,自己也捐了2000元。

  “年轻人都赚钱去了,老人没啥事干,有了文化礼堂就有地方去了。”

  当时该村信教的群众最多达80多人。对于这些信教的群众,村干部一方面告诉他们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另一方面让他们充分了解文化礼堂重道德、扬正气的作用。一大批信教群众都积极参与到文化礼堂建设中来,先后有24名基督教徒捐款86320元。

  短短半个月内,全村就筹集到102万元。

  下篇:激发活力共建新家园

  2013年6月,文化礼堂开工兴建,仅用了半年时间,一幢占地86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786平方米的大楼就矗立在村中心。

  文化礼堂设置了“两堂五廊六室”:礼堂、学堂;乡风民俗廊、非遗传承廊、村情村史廊;以及图书室、电脑室、棋牌室和老年活动室等。

  为了把礼堂用好,让它真正成为对群众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的精神家园。王大庆想了不少创意。

  中秋节,村两委把老人们请到文化礼堂,让他们把月饼切成小块分给儿童,让孩子们感受老年人对下一代的关爱;

  重阳节,组织儿童亲手为老人们做出一碗碗长寿面,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尊敬老人;

  暑假,把家长和孩子集中在一起举办夏令营,分别讲述各自的故事,加强亲情;

  每个周日,王大庆都会在礼堂中办起各类文娱活动,有自编自导的戏曲、生动活泼的三句半、送戏下乡的节目,有时还会请来放映队播放电影……

  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村民,也拉近了村民的距离。

  温玉花和余爱金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显桥村旱船队的队长和领队,自去年组队以来,两人已参加了数十场活动,基本上每周就有一场。“每次上台表演,我们在上面跳,老公和乡亲们就在台下鼓掌,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一个晚上就过去了。”

   “文化礼堂”逐渐成为显桥村最热闹的地方,在这里,24小时不关门。许多信徒也纷纷加入到文化礼堂的活动中来。礼堂文化在改变大家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村民的思想。

  84岁的温兴答一家信奉基督教已有5代历史。文化礼堂募捐时,他和几个儿子主动捐献了1.2万元,建成后,温兴答几乎每天都要到礼堂里去转转,虽然腿脚不方便,要坐轮椅进去,但“每天进礼堂,周日做礼拜”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

  76岁的曾瑞传是在老伴影响下加入基督教的,老伴走后,一个人非常孤单。文化礼堂建好后,他一天就要去好几趟。

   “文化礼堂给村民带来了四多四少的影响”,王大庆告诉我们,“打球健身的人多了,烧香迷信的人少了;关心村里事情的人多了,发牢骚讲怪话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人多了,打牌搓麻将的人少了;邻里相互帮助的多了,争争吵吵的少了。”

  (此文刊发于5月27日浙江日报 作者: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