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对外宣传  ->  外媒看温州  -> 正文外媒看温州

原来历史上这么多名人都住在温州古城的巷弄中...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1日 来源:浙江在线

  温州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城市建设历经近1700年,至今保留着“山水斗城”格局、空间形态以及“江、屿、山、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历史风貌遗存,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光荣历史传统的文化名城。

  瓯越大地人杰地灵,温州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也引来不少文人墨客居于城中。这些有故事的旧居,散落于城市里,安逸地散发着古朴的风韵,同时给这座城市增添着厚实的人文底蕴。

  先从五马-墨池历史文化街区开始,一起来探寻温州这座古城的历史底蕴......

  

  

  五马-墨池街区:五马-墨池街区居于古城东南部位,为古城“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格局中“南市、东庙”的主要街区,北宋称五马坊、墨池坊,解放路联系五马街街区与墨池坊街区,形成古城区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主要包括五马街区、解放路和墨池街区三部分。

  五马街区:古称五马坊,因王羲之曾出任永嘉太守而得名,为北宋36坊之一,是温州旧的城市中心区,体现温州城市传统商业发达、经济繁盛的特色,也集中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有谯楼、夏承焘故居、云博商场旧址和大量商业建筑、富家宅第分布期间。

  

  其街区内的五马街自清以来便是温州最著名的传统商业步行街。唐前《古今风俗通》载:“王逸少(羲之字)出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鞚之,故永嘉有五马坊焉。”明弘治《府志》也载:“晋守王羲之庭列五马,出则鞭之,自州前街过此,故名,有五马巷。”旧时这里商贾云集,绸布庄、百货店、铜锡器皿行、中西药店、钱庄等鳞次栉比。至今街巷两侧建筑基本保持旧有风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三家百年老店,为古城内传统街巷之首,是古城旧的商业中心,为“南市”格局的重要体现区,也是温州近代商业的象征。

  

  解放路:位于温州古城纵轴线上,是市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商业街。也是温州古城“二纵四横”中的东纵轴线,是温州古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千百年而不变。原称大街或北南大街,贯穿全城,边有大街河(现为解放后巷),因解放军由此街入城,故改称解放路。解放路呈南偏东32度布置,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从而使街道及居住街坊均获得比较理想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为历史城区规划建设中的一项突出成就,造福于子孙后代,至今对城市建设都有指导借鉴意义。街道两旁建筑多为三、四十年代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商业气氛浓郁。现被城市干道相切割,仅余中段。

  

  墨池街区:位于华盖山麓,是唯一一片依山的历史街区,为体现“东庙”格局的重要区域,包括北宋三十六坊之墨池坊、竹马坊。街区内历史遗存丰厚,拥有大量的宗庙建筑、名人故居(如东瓯王庙门台、墨池、戚宅等)及古树、名木、古井等。且本街区与山体自然结合良好,同时通过解放路商业街与温州古城内的其他历史街区连成一体。保护本街区,基本上就保护了温州古城的空间轮廓线。

  

  竹马坊在今瓦市巷一带,刘宋永嘉郡守谢灵运莅郡,儿童骑竹马相迎,故得名,历来是府城内“鬻贩货物,杂然群会”的主要集市。瓦市也叫瓦子,意为上市者“聚则瓦合,散则瓦散”。今两侧房屋保持如旧,为城区主要农贸市场。内有厉宅、横井等市级文保单位。厉宅分南北两部分,北部五开间,南部七开间,9个院落,4个出入口,中西合璧,为温州开埠后中西建筑艺术互相融合的典型居住建筑之一。

  

  墨池坊西起解放北路,东至墨池公园。弘治《府志》卷16载:“王右军祠在城区墨池坊,晋王羲之为郡刺史,仕至右军将(军),尝涤笔于池,遗迹尚存。”为纪念王羲之,故以名坊。墨池遗址和清乾隆五十年(1785)总兵黄大谋补书“墨池”题额犹在。此外,尚存华盖山城墙遗址及东瓯王庙门台遗址。

  街区内历史名人

  1姜准(约1573—1648)

  字平仲,号艮峰。故居竹梧书院在华盖山麓,何白有诗曰:“华盖峰前旧书屋,绕屋高梧映深竹。编摩上下数千年,图籍纵横三万牍”。他平生博综群籍,不愿为官,杜门著书,尤悉瓯中掌故。可惜所著多已失传,传世的仅《岐海琐谈》一书(全书16卷,12万余字)。该书详述温州掌故。瑞安孙诒让在《温州经籍记》中表示该书对有明一代掌故,收集详尽,在当时宋元地方文献散佚的情况下,“得此一编,以补亡校异,就一郡言,亦可谓考证之渊薮矣”。

  2张之纲(1847—1939)

  字文伯,原籍永嘉上河乡河庄(今属瓯海区),后迁居温州谢池巷,自号谢村老民。出身官宦世家,曾祖张瑞溥官至湖南粮储道,祖父张应更曾任广东连平知州,父张志瑛为汉阳府通判。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历官内阁中书、制诰局佥事。生平精于许氏《说文》之学及钟鼎款识、古文奇字。著有《毛公鼎校释》《契亭金文校释》《池上楼诗稿·文集》《周书王会解校注》《周书逸文徵》《说文解字缘隙》《纵理内外篇政论》《读书丛录》《留庵杂志》《学老学庵笔记》。

  3叶鸿翰(1856—1940)

  字墨卿,号砚农。世居永嘉城区华盖山麓。性孝友,喜吟咏,工篆隶,精治印。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所治印章,章法森严,劲秀俊逸。温州后来篆刻家谢磊明、方介堪早岁均受其影响。篆刻艺术深为清末永嘉知县王琛推重,将他和丁尚庚刻印合辑为《半舫印存》。另有《榴荫山房印谱》、《太上感应篇印谱》。

  4吕渭英(1857—1924)

  字永年,号文溪,居住晏公殿巷。清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官福建候补道。辛亥革命后在广东办银行企业。民国九年(1920),在其弟家旁扩建“于园”,安度晚年。生平热衷地方公益事业,曾资助永嘉育婴堂、主持协济善堂、捐助普安施药局、施粥厂防疫事务所等。1919年,在为纪念孙诒让而建的籀公祠内附设六邑图书馆,开创之初,藏书仅二百零五种,吕渭英捐书三千多册,图书馆才初具规模。并创办显臣社夜课学堂、崇性女子小学、永嘉工艺传习所,捐助省立中学、农业蚕桑学校、城南小学、明德小学、瓯海公学、温州中学等。著有《于园诗集》。

  5许漱玉(1880—1967)

  名云章,以字行,瑞安人。光绪十八年(1892)到温州当学徒。后在县城殿巷(今公园路)自开小布店,4年后稍有积蓄,在曹仙巷租房开许云章绸布店。积21年之久,资财益富,遂于1917年买下五马街平屋店面七间,拆建成温州第一座三层楼店面。后又买下西首一片破屋,建成四层楼房,取名博瓯百货店。从1925年至1933年近十年间,许漱玉采用收购与兼并的方式,在五马街上建起“云博百货商场”(现温州一百)、“中央大戏院”(现大众电影院)等多座巴洛克风格的商场与娱乐场,总称为“云博万物联合大市场”。

  6谢磊明(1884—1963)

  金石篆刻家。名谢光,字烈珊,一字磊明,以字行。因出身于盐商家庭,故曾自号卖盐客。又因家住墨池坊,颜其居曰墨池居。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文史馆馆员,温州市文管会委员等职。辑有《谢磊明印存》二集、《磊庐印存》五集。另有《谢磊明篆书》《磊明印玩》《月冷印谱》行世。又与梅冷生先生等人编《瓯雅》一书。1948年,住宅遭火。解放后,将劫余文物宋瓷叶适墓志及曾衍东小说《小豆棚》手稿等都捐献给了温州市图书馆和文管会。

  7吴百亨(1894—1973)

  温州著名爱国实业家。1921年在五马街开百亨药房。1926年9月,在药房店堂后创办百好炼乳厂,以“白日擒雕”为商标,产品曾获中华国货展览会一等奖,西湖博览会特等奖。英商以“擒雕”盗用英瑞炼乳公司“飞鹰”商标为由,向中国商标局提出控告;吴百亨涉讼长达4年,终于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工商联执行委员和温州市工商联副主席等职。

  8夏承焘(1900—1986)

  字瞿禅,晚字瞿髯,别号梦栩生,温州市区人。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他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胡乔木曾经多次称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30余种词学专著。夏氏旧居在温州市区登选坊66号。

  9许思言(1918—1987)

  原名铁生。京剧名宿。解放初编导《九件衣》,配合土改宣传,在中央大戏院演出。以后在上海京剧院任编导,因创作《海瑞上疏》一剧,“文革”中备受摧残。拨乱反正后仍任原职。他十分关注家乡的艺坛,曾出任温州京剧研究社名誉社长。著有《老生流派讲话》《东郭先生》《红旗魂》《劫皇纲》《七侠五义》《海瑞上疏》等40多部京剧剧本,对弘扬京剧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10谷超豪(1926—2012)

  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多元混合型和双曲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突出成就。2009年为表彰他的成就,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2010年1月,谷超豪又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谷宅原在温州市区高盈里11号,2006年整体搬迁至飞霞南路白鹭洲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