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通知公告  -> 正文通知公告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全市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4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关于推进全市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市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22日

  关于推进全市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努力打造成为农村文化综合体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浙委办发〔2017〕2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我市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以“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为总要求,不断健全完善文化礼堂建设、管理、运行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在巩固基层阵地、繁荣城乡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坚持“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按照“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和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综合体的要求,以《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标准》为指导,到2020年,根据全省建成10000个以上高水平农村文化礼堂的目标,全市要建成1500个以上高水平农村文化礼堂,结合联建等方式,功能辐射3000个以上村,覆盖全市80%以上农村人口,并培育打造100个以上地标性农村文化礼堂。坚持“建、管、用、育”一体化,形成建设推进、管理运行、内容供给、文化培育、队伍建设、激励保障等系列长效机制,有效提升文化礼堂建设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使之真正成为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文化综合体,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三)基本原则。坚持价值引领,强化“红色阵地”的属性,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坚持需求导向,着眼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优化内容建设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增强文化礼堂吸引力。坚持共建共享,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乡村为主的建设体制,整合公共资源,汇集部门力量,打造农村文化共同体。坚持群众主体,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激发基层文化活力,壮大群众兴趣队伍,培育群众兴趣社团。坚持使用为先,注重发挥文化礼堂场所使用功能,分众化设计活动载体,强化使用效应。坚持创新发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文化礼堂“建、管、用、育”方式方法,推进礼堂文化创新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完善建设推进机制

  1.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地要将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统筹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鼓励社会力量以提供技术指导、捐款捐物、共建结对等方式参与文化礼堂场所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

  2.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把文化礼堂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特色文化村的必备条件,认真实施推进。按照选址科学、功能完善、形态美观、安全实用的原则,合理布局文化礼堂建设项目。将文化礼堂纳入农村社区建设体系,在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中明确文化礼堂功能布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和特色旅游村建设,挖掘和保护村落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村庄文化品位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打造高品质村庄公共文化空间。

  3.纳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体系。把文化礼堂作为高标准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体育运动元素植入,打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版”。发挥文化礼堂覆盖辐射功能,扩大文化服务覆盖范围,使群众就近方便享受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文化礼堂资源整合功能,建立健全服务项目体系,提升标准化程度。暂不具备文化礼堂建设条件的村,可分阶段推进建设讲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功能性文化设施。

  (二)健全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1.探索推行理事会等管理制度。建立村“两委”领导下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文化礼堂管理运行机制。推广建立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完善理事会章程,规范理事会各项制度,吸纳村干部、新乡贤、社团、文化骨干、创业成功人士等参与文化礼堂日常运行管理。鼓励乡镇(街道)建立文化礼堂交流协作机制,提升文化礼堂建设管理水平。

  2.分级推行礼堂星级管理。根据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和评估标准,依据硬件设施、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服务效能和日常管理等情况,分级开展文化礼堂星级评定。其中三星及以下由县级组织评定,四星由市级组织评定,五星报省里评定。定期开展申报考评工作,评定结果与基层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分配和管理员考核相挂钩。星级农村文化礼堂实行动态管理,复评不合格的予以降星、摘星等处理。

  3.建立完善群众参与评价机制。吸收社会力量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文化礼堂开展建设、管理、运行工作的第三方评估,不断提升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的公信力。通过在文化礼堂设置意见箱,在网站、微信平台设置意见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和群众对文化礼堂建设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开展年度群众文化需求服务满意度调查,不断激发群众参与文化礼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健全完善内容供给机制

  1.完善提升“点单平台”。完善提升温州市文化礼堂服务点单平台的智能搜索、群众评价、大数据库等功能建设;逐步向有条件的村一级文化礼堂总干事下放点单权限;整合文化礼堂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文化服务资源,汇集形成市、县两级服务“大菜单”,推动更多部门资源进驻点单平台,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提升文化礼堂服务供给的精准性。探索市场化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团体、国有文艺院团以及各地民营文化团体、民间艺人等将文化产品和服务上传平台。持续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节礼仪、家德家风、文化文艺、法治宣传、科学普及等进文化礼堂。

  2.广泛开展“四千结对”。在全市开展“千个机关党组织、千家文明单位和千支志愿队伍结对千个文化礼堂”的“四千结对”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团市委负责建立统筹机制,各级机关党组织、文明单位、志愿队伍在同级宣传部、机关工委、文明办、团委的协调指导下,按照统筹安排、分块实施、就近便民、资源共享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将更多的内容资源向文化礼堂集聚。

  3.积极推进“送种赛”文化活动。精心打造百姓健身房、百姓大舞台等载体,以“送、种、赛”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播种子、送服务、建队伍、育项目,激发群众文化热情,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持续推动“四演四赛”,形成每月村有演出、每季乡有巡演、每半年县有汇演、每年市有调演,以“演”来促进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繁荣;形成每月有村赛、每季有乡赛、半年有县赛、年度有大赛,以“赛”来促进群众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深化“我们的”系列活动品牌,过好“我们的节日”,办好“我们的村晚”,唱响“我们的村歌”,弘扬“我们的传统”。深化“星期日活动”品牌,促使在周末参与文化礼堂活动成为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引导各地组建乡镇(街道)文化礼堂联盟,开展“文化走亲”等互动交流活动,促进资源力量共建共享。

  4.深入推进“互联网+”进礼堂。适应信息化、移动化发展趋势,在文化礼堂普及免费无线网络;建设维护好温州文化礼堂网站、新闻客户端专栏、微信公众号和移动端微网站“一网一端二微”互联网平台;打造文化礼堂视频展播工作品牌,为群众提供丰富实用、实时便利的信息文化服务。鼓励各地建设文化礼堂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推动线上线下交流互动。

  (四)健全完善礼堂文化培育机制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动民俗、戏曲、“非遗”等活动项目走进文化礼堂。培育礼仪文化,普及庆国庆升国旗、春节祈福迎新、村干部就职、儿童开蒙、成人仪式、重阳敬老等礼仪礼节活动,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鼓励各地创设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现代礼仪活动。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广泛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深入挖掘历代“先贤”,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地的乡贤文化;广泛推举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时代新乡贤,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设置“乡贤榜”“文化长廊”“乡村记忆馆”等展陈载体,涵育文明乡风。

  2.培育壮大红色文化。大力推动宣传宣讲进文化礼堂,着重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宣传,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中央、省、市委的重大部署和方针政策的宣传阐释。做好红色标识亮灯工作;推进国旗党旗进文化礼堂,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升国旗唱国歌活动;结合党史事件、党史人物、革命遗址等红色素材,通过开展诵读红色经典,建设红色展陈廊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3.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依托文化礼堂,结合各类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活动载体,广泛开展民间道德设奖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最美人物榜”等,引导广大群众学习“最美”、争做“最美”。把好家风建设融入礼堂文化之中,开展“立家规传家训”和“好家风家庭”褒奖等活动,整理编写好家规、宣传展陈好家训、讲述好家风故事、晒家庭幸福生活等。鼓励各地创设“四点半学校”“放学来吧”“微心愿认领”“邻里互助墙”“便民服务点”“居家养老”等载体,强化价值引领,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风尚。

  (五)健全完善队伍建设机制

  1.加强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建设。构建“总干事”牵头抓总、“八大员”(时政宣讲员、文体辅导员、文明督导员、科普指导员、文史保管员、法制协理员、舆情信息员、网络宣传员)各负其责的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岗位等方式,确保文化礼堂有专门人员管理。参照村级同类人员待遇或当地在岗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多措并举落实“总干事”待遇保障。吸引社会优秀人才进入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鼓励基层文化机构在招考录用、培训培养中对文化礼堂管理员予以适当倾斜,提升管理员队伍工作积极性。

  2.壮大文化礼堂志愿者队伍。依托温州市高校师生“新青年下乡”活动、“四千结对”活动的开展,有效搭建“志愿服务+农村实践基地”共建平台,引导鼓励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社团社工、文化大使等志愿者,到文化礼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推行专家结对文化礼堂制度,为宣讲员、文化下派员、村庄文化顾问等开展文化服务创造条件。建立信息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供求信息有效对接,建立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3.充实文化礼堂工作指导员队伍。建立市、县、乡三级文化礼堂工作指导员队伍,指导服务各地文化礼堂建设。在宣传文化系统、学校、科研院所、文艺院团等选拔一批规划设计、宣讲教育、文化礼仪、活动策划、民俗研究方面专业人才,充实指导员队伍。明确指导员工作职责,市文化礼堂工作指导员每年下村指导服务不少于6次,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文化礼堂工作指导员应经常性到村指导。

  4.加强文化礼堂工作队伍培训。举办各类文化礼堂工作队伍培训班,对文化礼堂“总干事”和“八大员”进行轮训。按照市级重点培训乡镇(街道)文化礼堂建设管理和活动组织策划人员、县级重点培训文化礼堂专职管理人员的层次结构,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礼堂建设管理运行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总体谋划、部署推动、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把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文化礼堂建设相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要素保障,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文化礼堂长效运行。

  (二)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把支持和奖补文化礼堂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各村要加大集体资金投入,合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市级财政要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市有关政策给予奖励补助。县级财政要为文化礼堂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原则上每个文化礼堂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2万元(或按所服务人口数量,人均不低于20元)。鼓励通过设立文化礼堂公益金、文化礼堂乡贤基金和文化众筹等方式,有效补充文化礼堂日常运行经费。

  (三)强化考评激励。将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街道)干部队伍的重要依据。把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文化发展指数、新农村建设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常态督查通报机制和激励机制,选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典型、“最美文化礼堂人”等,挖掘文化礼堂管理使用创新案例,推动文化礼堂高标准建设、管理和运行。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