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文化艺术  -> 正文文化艺术

寻访我市四项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5日 来源:温州日报

心兰书社自2014年完成修缮后,已经成为外来游客寻访瑞安文化的必经之所。 吴小淮 摄

  在时光沉淀的城市肌理中,历史建筑以其隽永之姿和对人文历史的无声记录流传于世。温州,有不少文化遗迹历风雨而犹存,并正以新的方式传唱着温州的历史故事,延续着城市的文化血脉。

  日前,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评出了16项优秀案例,温州上榜4例——池上楼“文化驿站”、郑振铎纪念馆、琦君文学馆和心兰书社图书馆。这些隐于繁华都市中的古老建筑,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保护和活用之间觅得出路的,又能为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什么样的新思路、新方法?

  故居名宅修缮布展

  打造文化之窗

  从车水马龙的信河街,拐进郑振铎的出生地、古色古香的沧河巷,一座显眼的合院式中西合璧建筑沿街而立,这便是省级文保单位“金宅”,现今已布展成为郑振铎纪念馆。

  记者来到郑振铎纪念馆时,恰逢温州实验中学的学生前来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跟随讲解员一路参观,一路认真做笔记,时不时因好奇而发问。

  约400平方米的陈列馆里,展品涉及郑振铎生活与成就的方方面面,有其亲笔书信、私人物品,还有茅盾、赵朴初、夏承焘等名人赠予的书法作品等,展示出一个博雅多识、有血有肉,身兼考古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的郑振铎。

  细心的游客或许能发现,馆中使用的展柜、展架等都独立支撑,尽量减少了与文物本体的接触。市文保所工作人员项延章是纪念馆的负责人,他向我们介绍,修建于1935年的金宅早期曾为新四军秘密联络点与永嘉临时县委活动点,其本身又是民国时期商住建筑重要实物遗存,兼具历史价值与科学艺术价值。在被开辟为纪念馆之前,金宅被作为文物商店使用,住户因生活需要对建筑多处进行了改建,如厢房增加二层,门屋增加了第三层等,同时因年久失修,正屋部分柱子沉降严重,文物整体保护情况已十分堪忧。

  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据悉,郑振铎纪念馆目前是温州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5年10月开馆以来,平均每天参观人数约200人次,周边小学和市少年宫等单位每年都多次组织青少年来参观学习,外来游客、文化名人与各级领导也时常走访参观,成为宣传温州历史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位于瞿溪的潘宅与金宅的命运相似。潘宅同样是一座兼具人文与艺术科学价值的宅院,它是散文大家琦君生活了十多个春秋的童年故园,宅主人是琦君的伯父也即她笔下的“父亲”、国民革命军将领潘鉴宗。中西合璧的合院式建筑,建造考究,原由正屋、凉亭、水池、左右廊等构成,可惜的是,在解放后,潘宅被辟为学校校舍,多处建筑遭到拆除,现仅存建筑主体,坐北朝南,共两层,楼下是三溪中学的校史馆,琦君文学馆设在二楼。

  沿着回廊路过一排朱颜雕花的“美人靠”,进入文学馆,依次参观正厅、两间作品陈列室、一间生平室和一间名家评论室,大量的实物、照片,书信及作品等展品,再现了琦君一生及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放眼望向楼外,操场上有学生追逐嬉戏,建筑后方则不时传来琅琅书声。

  三溪中学副校长何胜康告诉记者,琦君本人在世时,对寄托着故乡情的琦君文学馆十分重视,即便年过八旬、风湿缠身,仍亲自参与了材料收集和旧宅的修缮,2001年10月琦君文学馆开馆时,84岁高龄的琦君专程从美国转道温州出席了开馆仪式。近些年,随着琦君文化节、琦君散文奖的设立,琦君文学馆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琦君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来自海内外各地的参观人数越来越多,影响力不断提升,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涉台教育基地,温州仅此一家。同时,这里还是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秀阵地,何校长介绍说,校内的琦君文学社、朗诵社都是相当活跃的社团,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走近”大师,亲近文学,学校还专门开设了琦君作品选读等课程。

池上楼文化驿站连续主办中秋雅集等主题活动,与市民形成了很好的互动。 陈翔 摄

  文化旧址引入文化活水

  丰富百姓生活

  步入位于谢池巷东端的如园,园内曲径通幽,潺潺流水映照着亭台楼榭与绿树繁花,一派江南园林的雅致,无愧晚清十大名园之美誉。屹立园中的池上楼,系纪念南朝刘宋诗人永嘉太守谢灵运而建,目前布展为谢灵运纪念馆对外开放,展示谢公生平与诗书成就,据介绍,年参观量约在20万人左右。此次池上楼上榜的理由,是因为我市民生实事工程项目——“文化驿站”的入驻。

  犹记得去年中秋,在池上楼文化驿站举办的雅集——以亭台楼阁为舞台,以水池回廊为衬景,瓯剧对唱、烹茶吟诗、古琴弹唱,瓯越特色文化与池上楼的别致韵味融合,美不胜收。

  “这两年,池上楼文化驿站作为我市的龙头驿站,连续主办中秋雅集等主题活动,在展示‘老温州’文化特色的同时,扩大了池上楼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池上楼文化驿站负责人陈卓识告诉记者,去年全年池上楼文化驿站共举办了14场次专项活动,如麦浪温州古建筑钢笔画展,端午、冬至等传统节日主题展演等,社会反响热烈,也让池上楼文化与市民形成了很好的互动。

  她还告诉记者,池上楼文化驿站的场地是向社会免费开放的,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附近的“居民亲友团”,只要是开展公益性、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都可以申请场地使用权。

  与池上楼的“复活”经验类似的心兰书社,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公园路末端,书社创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雏形,比北京同文图书馆(1887年)还要早15年。听当地居民们说,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心兰书社自2014年完成修缮后,与同在公园路的两个国保单位“玉海楼”和“利济医学堂”串成游览线,已经成为外来游客寻访瑞安文化的必经之所。

  走进这座占地两百七十余平方米的洋房式建筑,正中间的大厅内有一面高约3米的雕塑,描绘了当年文人学子借阅图书的景象,书社各房厅布置展览,叙述着心兰书社的前世今生。如今,书社正厅两侧的两个小间里放着装满书籍的书架;东面的厢房摆放着清式桌椅,作为会议接待室;西面的厢房则是城市书房,坐满了静静阅读的访客。

  心兰书社图书馆负责人王键告诉记者,自2014年9月完成修缮对外开放以来,书社恢复原有的藏书、读书和借书功能,现藏有图书5000多册。2017年,心兰书社图书馆成为瑞安市首批开放的城市书房之一,复原了书社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引入文化驿站的功能,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十余场文化活动,“这让心兰书社真正‘活’了过来”。他还告诉记者,此外,心兰书社还联合当地街道、市政协打造了“心兰国学公益课堂”,欲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更多作用。

  让原本“高冷”的文物建筑,融入百姓的生活,发挥其春风化雨的功能,正是文物建筑实现历久弥新的根本之途。予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