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研究  -> 正文理论研究

乡村振兴海岛样板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5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底先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和具体途径,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洞头虽然已经撤县设区,但做为全市唯一的海岛区,大农村、小城市的格局没有改变,渔农村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对洞头发展意义重大。今年以来,洞头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五四竞赛”活动为主载体,实施“526”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开辟洞头乡村特色发展道路,致力成为“最均衡、最美丽、最文明、最平安、最幸福”的海岛振兴全国样板。打造乡村振兴海岛样板涉及许多重大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

  一、在发展定位上如何体现区域优势?

  与温州其他三个市辖区相比,洞头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差距明显,临港石化、港航物流和海岛旅游等特色资源挖潜不够,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较大。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洞头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海上花园战略指示,立足于海岛独特的生态、资源、文化禀赋与区位优势,将洞头打造成“中国海上花园”与浙江大花园的前沿区,使洞头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诸多海岛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建设东方海洋牧场。围绕“两菜一鱼”与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建设渔业增养殖型、生态修复型、休闲观光型、综合型等各类海洋牧场,提供最优质的海洋产品与最丰富的海洋服务,将洞头区打造为全国乃至全亚洲海洋牧场经济的先行区,成功树立东方海洋牧场形象。

  二是建设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区。瞄准海洋大健康产业,优先提升水产品的冷藏保鲜、冷冻保鲜能力,重点加强海洋渔产品与藻类等植物产品的集散能力与新产品研发能力,大力增强企业海洋生物医药保健产品开发力度,做大做强海洋产品精深加工业。

  三是建设海岛运动康养福地。结合花园村庄建设与海洋牧场建设等,优先发展海钓、滩涂采贝、“两菜”收割、出海捕捞等渔家乐体验,积极发展海岛休假、民宿养生、听海康体等康养经济,有序发展赛艇、帆板、帆船、冲浪等水上运动,把洞头打造为海岛运动与康养产业的重要目的地。

  四是建设海防文化圣地。丰富海防主题公园内容,完善海防主题公园配套设施,扩大海霞军事文化展示内容与范围,将其融入花园村庄、美丽庭院与海岛民宿建设经营中,借助农业农村发展力量形成良性互动,用有形物质讲好军事文化积淀的海防故事,把海防打造为洞头的核心文化品牌,打造成“中国海防文化第一站”,与舟山普陀、海南三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在功能布局上如何对接同城发展?

  乡村连片地区的特色乡村空间是区域重要的发展机理平台,也是进一步合理构建乡村产业活力的重要载体,特色乡村空间布局是促进乡村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合理激活乡村产业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抓手。目前,我区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尚未编制完成,对居民住宅、产业发展、休闲旅游等功能定位指导不明,尚难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些项目之间联系不紧密、整合不充分、资源不共享,还未真正“串点成线”,不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立足现有产业、文化、景观等发展基础与未来各个区块发展重点,可以从功能上将洞头区分为“一心二片五区六线”,进行重点建设与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使海岛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体,推动同城发展。

  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区。位于洞头区本岛北。该区域主要集接待、展示、展销、培训、服务、咨询、集散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提升便民服务质量、游客服务质量与宣传展示功能,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二片即现代海洋产业集聚片区与康养旅游产业集聚片区。现代海洋产业集聚片区包括霓屿街道、元觉街道以北;康养旅游产业集聚片区涵盖洞头岛东南部、鹿西岛及周边岛屿、海域等区域。五区涵盖整个洞头区。包括海产品现代化生产区、海洋生物精深加工与物流区、海上文化与风光游览区、渔家乐与民宿体验区、海上运动体验区。

  六线即六条各具特色的乡村渔旅融合精品线。将洞头半数以上乡村有机串联起来,包括渔业生产村、民宿集聚村、渔家乐集聚村、美丽乡村精品村、古渔村、特色文化村等,在洞头形成一张渔旅融合发展网,使大部分乡村参与到新型发展方式中来。

  三、如何推进产业富民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发展的首要问题。洞头渔农村占比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渔农村自身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多还是以海水养殖,山地农作等为主,业态偏同质化、单一化和低端化。对此,要继续坚持“输血”与“造血”一起抓,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导向,通过山海协作,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蝶变,让更多的财富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一是加快渔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高效精品农业,按照“资源充分利用、适度集中连片、规划避让衔接”等原则,建成一批集农业生产、农艺展示、观光休闲、亲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精品园。积极发展海洋牧场,做精做强“两菜一鱼”养殖产业,有序发展新兴养殖产业,优先建设鹿西田园综合体(包括白龙屿和黄鱼岛)等一批现代海洋养殖基地。推进海洋捕捞结构性调整,强化海洋捕捞准入制度,加快推进近海捕捞业转型升级,支持发展远洋捕捞业,鼓励开辟“一带一路”域外新渔场。

  二是推进产业链结构性调整。加大渔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加强海洋新兴功能食品与饲料、生物医药等产品研发力度,推动羊栖菜、紫菜等优势水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渔农产品流通贸易企业,利用“互联网+”方式,鼓励发展“电子商务”“订单渔农业”“网络商务”等贸易新模式,拓展外向型的渔农贸易市场。以霓屿紫菜现代园开工为契机,打海岛田园综合体新样板,通过“公司+基地+养民”的经营模式,有效带动渔农民从事专业生产和流通,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渔农民致富。强化营销推广,打响“洞头羊栖菜”“霓屿紫菜”“鹿西仿野生黄鱼”“大门油菜”等品牌,不断提升洞头渔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羊栖菜质量标准制定,争取使其上升为国家标准,推进我区羊栖菜品牌发展。

  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式发展。挖掘渔村、渔耕等旅游元素,大力培育“养殖+美食+体验+休闲+运动”现代渔业综合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渔业向业态多元化、功能多样化、生态经济化转变,增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推进海洋捕捞与旅游休闲产业融合,促进休闲渔船环岛游项目蓬勃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农园、康养基地、花园民宿、特色小镇,促进乡村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四、如何通过要素保障实现农村资源整合?

  长期以来,土地、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围绕强化土地、资金、人才三要素的供给,抓住关键环节,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是盘活好农村资源。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外的所有可复垦或盘活的现状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是村内闲置集体土地、废弃用地和其他可开垦土地,鼓励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用地空间,加快土地流转,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文化旅游、众创空间等资金项目,促使资源由“死”变“活”,力争取得村庄更美、村民增收双赢效果。探索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在盘活农村土地房产的同时,着力完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切实保障老百姓、村集体、投资人等多方权益。

  二是利用好资金杠杆。优化资金支出结构,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增量资金主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建立覆盖各类涉农资金的“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支持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向乡村振兴战略聚集聚焦,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着手打造村庄经济总部园,引导乡贤助力家乡建设,吸引在外乡贤带着资本回家乡,达成全社会共建共享氛围。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止借乡村振兴之名大举借债,新增地方政府性债务。

  三是提供好智力支撑。乡村振兴,关键要靠人才。要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制度藩篱,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把有志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回来”,让城里想为乡村振兴出钱出力的人在农村有为有位、成就事业,让那些想为家乡做贡献的各界人士能够找到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和平台,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培育造就更多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进一步整合资金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和内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更多乡村本土人才。注重从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中择优选拔人才,充实乡村后备干部队伍。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参照定向委培医学生的办法,试点开展农科生定向培养。探索返乡回流人员的农村户口落户政策。

  五、如何利用花园村庄建设实现叠加效应?

  花园村庄是我区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海上花园、全国海岛振兴样板的重要抓手。我区在2017年就提出三年要建设70个花园村庄的计划,目前,已建成集“生态、产业、文化、旅游、村居”五位一体的花园村庄50个,率全市之先创成省美丽乡村示范区。如何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进行转化,从而实现富民强村、人人幸福的目标,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要以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洁化、序化、亮化、文化“八化”建设为引领,广泛、持续、深入发动全社会开展花园村庄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实现产业、文化、环境等多种功能叠加,全面提高渔农村的美丽度和渔农民的幸福感,全力助推“城在海中、村在花中、岛在景中、人在画中”海上花园建设。

  一是坚持全域化建设。健全花园村庄规划,形成“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四位一体的全域花园村庄规划体系。推进花园村庄连线成片,坚持以点带面、点线面片相结合开展花园村庄建设,优先建设一批沿风景区、沿产业带、沿海岸线、沿人文古迹等的花园村庄,全面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品质。塑造花园村庄特色风貌,坚持从海岛实际出发,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之路。

  二是坚持一体化提质。大力发展新型业态,鼓励花园村庄村集体以渔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发展休闲园、养殖体验点等项目,带动人气商气。开展花园村庄经营,积极探索富民强村新路子,把发展美丽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与花园村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运用花园村庄建设成果,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产业空间、新的项目载体。

  三是坚持长效化管护。出台花园村庄后续管理制度,坚持建管并举、以管为主原则,进一步理顺有关部门涉村管护工作职责,明确区、乡镇街道、村及管护承包单位工作职责,不断整合资源力量,形成花园村庄合力管护格局。加大区级市政管理改革创新力度,同步考虑北岙街道、东屏街道市政管理工作,延伸区级市政管理触角。对区域分界明显的乡镇街道,建议由各乡镇街道牵头,做好所辖村居的环境卫生等管理。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共治,完善花园村庄村规民约,探索推行“园丁长”制,充分发挥广大渔农民在花园村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六、如何用好海岛文化的独特魅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目前,我区各乡镇街道对海岛文化和特色资源的深层挖掘力度不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质量总体偏低,同质化发展现象较为严重。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可以赋予渔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提高渔农产品文化品位。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具有鲜明区域特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可以发展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业。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渔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大力弘扬“海霞精神”“五岛连桥精神”“兰小草精神”等洞头人精神,打造一批各领域“最美洞头人”。推进诚信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引领、党员和乡贤的带动、文明评选活动的组织等系列举措,不断提升村民的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道德意识,为乡村振兴营造诚实守信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留住渔村渔家记忆。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将海岛文化元素融入建筑、村巷、空间、环境等建设,让村庄“记得住乡愁”。实施海洋海岛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做好古村落、老祠堂的保护与开发,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民俗活动,挖掘海洋文明,提炼民间技艺。支持渔文化题材歌曲、绘画、书法、动漫等创作,打造“七夕”“妈祖平安节”等民俗品牌,赋于民俗文化时代内涵。三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挖掘海洋民宿文化元素,建成海洋文化创意园,成为贝雕、古船木制作等传统技艺集中展示、体验、生产、营销的平台。基于海霞两岸半屏山的渊源,以半屏岛为核心打造海霞两岸同心小镇,打造“旅游+台湾”的文旅综合体。规划建设海霞红色小镇,打造国内首个民兵主题特色小镇。立足海鲜美食文化,打造海鲜美食不夜城,谋划洞头村至东岙村的海鲜特色街区,集聚中鹿旅游?台湾观光工场、鳗香海鲜排挡及周边夜市排挡、羊栖菜体验店、东岙渔家乐及民宿等以“海”为整体的旅游业态。

  叶国胜 林海珊 叶明理 张孚标 蔡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