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瓯海:打造本地精品IP 培育“小企业、大集群”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9日 来源:温州日报

  近日,瓯海区召集文化产业和互联网企业相关负责人就“两区”建设开展讨论。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就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和互联网企业如何助力“两区”建设发表观点。

  温州歌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潘向峰

  温州文化底蕴深厚,但对照杭州、宁波等城市,在推进文化文艺市场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硬件有待提高。除温州大剧院和东南剧院常年有演出外,体育场或者体育馆级别的大型高品质演出相对较少,演出商普遍反映温州的场馆太小、太旧、太远。如温州体育馆,建于20年前,设备老化,一定程度会影响演出效果。二是品牌有待打造。浙江省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独领风骚,打造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音乐节为例,杭州有西湖音乐节,宁波有草莓氧气音乐节,舟山有东海音乐节,这些“浙”字号文化品牌近年来不断闯入全国视野,形成了以音乐为主导的大众流行文化,带动文化经济板块的崛起。而我市,目前尚形成真正叫得响的独立文化文艺活动品牌。三是标杆有待树立。我市现有文化文艺企业数量不少,但是整个行业整体产业链短、资源差,其产品孵化能力、产业链输出能力远远不足以带动和支撑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制约了市场繁荣和行业进步。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放管服”。社会力量办文化还存在供给总量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市场潜力未充分释放等问题,作为企业,希望政府一方面合理放权,给社会力量充分的自由度和市场操作的可能性;一方面做好管理文章,如出台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相关规定;同时做好服务工作,如研究建立多部门联合的“一站式”服务机制。

  二是扶持开发一批文化文艺精品“IP”。一个城市想以文化的名义打响知名度,打造和培育几项甚至一批高品质、有影响力的精品“IP”非常有必要。希望相关部门扶持本土文化文艺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速推进市场化,加快培育本土“IP”。

  三是共同参与市场培育。要让社会力量有收获、走得远,政府部门就要给予大型商业演出大力扶持,培养群众文化消费意识,让市民享受到更高雅、高品质的演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金融小镇总经理吴小平

  “两区”建设如火如荼,出台了一些政策,让我们企业得到了实惠,也感受到了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关怀。对于瓯海区“两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在“招大引强”的同时,注重培育“小企业、大集群”。二是注重传统产业培育和引导升级。传统产业是瓯海的基础,大部分产业虽然低端,却提供了百姓生活必需。希望政府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些产业发展,同时引进这些产业升级配套的相关产业,为产业升级提供服务。三是在发展现有题材的过程中,争取用好“传家宝”。瓯海区近年来创新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一些现有的题材也都发挥得很好,比如琦君文化、瞿溪集市等,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大学城、三垟湿地这两个“传家宝”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可进一步打造特色大学城文化,深挖三垟湿地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本土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温州梦卜动漫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策

  在文创发展方面,不仅硬件设施要过硬,内容的发展也很重要。以动漫行业为例,可吸取迪士尼乐园打造唐老鸭、米老鼠等“IP”的成功经验,打造自己的“IP”文化并植入旅游景区、特色小镇、村(民宿)、高新区等,逐步打开市场,扩大影响力。此外,瓯海区目前有很多有特色的文创企业,可以选出各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组建发展执行小组,建立一个共同目标,由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共同发展,以实现效率、收益、影响力等的最大化。

  温州集智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世赢

  温州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当前对企业及产品的形象定位、品牌塑形、文化提升等概念还不强,需要加以引导,提高对文化视觉形象可增加企业及产品附加值的认可。同时,随着创二代在企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创二代高素养、多见识的特点可起到承接作用,这个群体是未来推动企业及产品转型、优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文化服务企业,我们希望有更多政府部门主导下的沙龙、讲座、走访、创新创造比赛等互动方式,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企业在本类目的需求,从而帮助企业优化形象、提升品牌附加值、塑造文化艺术理念及开展知识产权维护等服务。

  浙江绿森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钟显明

  现在政府部门的一些政策还存在针对性不强、受益面不广、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比如市区两级实施的主要面向高级人才的人才政策,小微企业就很难享受到。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当下,政策应该发挥更加“及时雨”的作用。建议推进政企联动,让企业有更多话语权,参与到涉企政策的制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