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文化艺术  ->  文艺动态  -> 正文文艺动态

不一样的永昆《杀狗记》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3日 来源:温州晚报

  永嘉昆曲简称“永昆”,表演方式上与南戏(永嘉杂剧)一脉相承,是结合了昆山腔与其他地方戏优点而形成的风格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昆曲流派之一。

  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的身影。温州人走四方,好出游,生活富裕,爱看戏。正月里,在外经商的游子和家人在祠堂欢聚一堂,看几天大戏,话说家常,然后择好日子,整装待发。清明祭祖,有清明戏,吃清明酒。更有村里谁发家致富了,想要光宗耀祖,大多请个好戏班,唱三天大戏。人们茶余饭后在谈论,谁家做戏?为什么做戏?口口相传的赞叹和艳羡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格外看重的荣光。永昆,正是扎根于此,薪火相传。民间是它最肥沃的土壤,也正因为如此,具有草根艺术特色,永昆有了“草昆”之称。

  相比较于正统昆曲的高雅曲调,永昆,无论是唱腔,表演还是辞藻都显得更为直白,接地气。表演风格端庄与诙谐并存,声腔粗放与婉约兼顾。永昆的观众,不是戴着珍珠项链抹发油穿旗袍高跟鞋的女士,更多的是祠堂下两人合坐一条长木凳的农民村妇,是县城大会堂里身穿白色的确良短袖衬衫的退休大爷,是牵着孩子的手一起漫步穿过广场舞共度周末的妈妈爸爸。偌大的会场,时常遇见熟悉的面孔,打招呼又挥手道别。台上一出戏,台下众生百态,亦是一出江南民生的动人画卷,生动活泼。

  “永昆”改编的剧本通常是家庭伦理题材,对原本的结构和枯蔓浮词进行调整和删改,道白常用温州方言、谚语。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能在永昆里找到共鸣,或令人莞尔,或全场哄笑,正如《杀狗记》中孙华和他的狐朋狗友勾肩搭背,醉后行如龙蛇步的丑态,让老人笑弯了眉眼,让孩子捧腹开怀。

  2019年夏天,朋友唤我一起看《杀狗记》,我说看过了。朋友说,前次是瓯剧,此次是永昆,不一样的。当晚,永嘉县大会堂座无虚席,和这些操持永嘉方言的乡亲父老看戏,果真跟瓯剧有大不同。作为南戏四大名剧,《杀狗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可说是奇人奇事怪事趣闻,很能吸引人眼球。永昆在剧本上做了不少改动,在保留原有故事主线的前提下,删去大黄狗和阿婆两个角色,将主要戏份集中在孙氏兄弟,杨月真,及胡柳二人身上。描写富豪子弟孙华与市井无赖柳龙卿、胡子传交往,把同胞兄弟孙荣赶出家门。孙华的妻子杨月真屡劝不听,便杀了一条狗,伪装成死尸放置门外。孙华深夜归来,大惊,急忙去找柳龙卿、胡子传,柳、胡推脱不管。孙荣却不记前恨,帮他把“尸首”埋掉,使孙华深受感动,于是兄弟重新和好。这是一出情感强烈,立场分明的大戏,情节曲折离奇,节奏感强。

  永昆《杀狗记》从头到尾没有高高在上的曲高和寡,而是雅俗共赏,与台下观众同气相连。把曲文通俗化,由俗入雅,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动作加以概括、加工搬上舞台,让俗物和雅志相和并存,这也是永昆在影视文化冲击的当今依旧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名为《杀狗记》,通观全戏,只闻狗吠,不见其形,“狗”是一条无形的链条,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发展到后来,狗是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的重要引子,它让横行强硬的孙华死到临头,终于明辨是非;它让奸佞小人胡柳二人露出真面目,不仅不出手相救结拜大哥孙华,还落井下石,诬告孙华骗取赏金;它让孙荣舍身救兄,终于与兄长重归于好;它让杨月真帮助孙氏兄弟尽释前嫌,兄友弟恭。

  《杀狗记》杀的是狗,杀的更是人心中吃喝玩乐厮混荒唐的劣性,是识清奸诈小人之虚情假意的真实面孔,是孙华痛定思痛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做事的蜕变,是对浪荡子回头是岸的明示暗示谆谆教导。 □郑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