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文化产业  ->  文产动态  -> 正文文产动态

一个烧饼IP,如何赋能人文乡村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4日 来源:温州日报

  文成,有道名小吃:“伯温烧饼”。

  伯温故里,众人皆知。

  但,“伯温烧饼”IP,近三年才横空出世。

  从传说中的刘伯温《烧饼歌》点燃IP创意,文成“无中生有”,在一张白纸上画好一个饼,讲好伯温故事、发展乡村产业。

  品“伯温烧饼”,我们一起打开文化赋能带来山区发展的想象空间。

  (一)

  文成以刘基(刘伯温)谥号为县名,因此,“伯温”元素在县域中无处不在。

  “伯温烧饼”,源于刘基所著的《烧饼歌》和《多能鄙事》:

  明太祖朱元璋在内殿吃烧饼,刘基进见,太祖便以碗盖住烧饼问刘基:“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刘基掐指一算,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这是《烧饼歌》的开头,而作为预言后世的《烧饼歌》,也成为了“伯温烧饼”的源起。

  而在刘基所著的《多能鄙事》一书中,则记载了各类烧饼的制式、配料以及制作工艺等。

  “伯温烧饼”有据可查、有史可依,文化底蕴无可替代,历史名人背书所形成特殊性,为“伯温烧饼”找到了比较清晰的发展肌理。

  “一口烧饼一口文化”,“一个烧饼半个天下”的文化注入,成了“伯温烧饼”最大的卖点。

  而这种文化优势和由此转化的文化自信,形成“伯温烧饼”的独特性、唯一性,在做成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后,形成更大的品牌优势。

  显而易见,“伯温烧饼”这个文旅IP,成了刘基文化在当地挖掘、放大、利用过程的又一成果,也成了区域人文符号。

  “创建人文城市、人文乡村。”刚刚闭幕的省党代会提出的这一要求,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文成发展“伯温烧饼”这个文旅IP,算得上是,创建人文乡村的先行探路。

  每个城市、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这种文化“标识”,需要借助具象的方式来呈现。

  借助“伯温烧饼”这个具象IP,文成为历史与生活、文化与产业,找到了链接的纽带,并在体验与传播中,推动了区域文化认知、人气集聚,从而锻造独具特色的“金名片”。

  这种符号化、个性化的文化IP的打造,尊重并传承、弘扬了区域特色文化。

  于人文城市、人文乡村创建而言,这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招数”。

  (二)

  文化的传承,让文成拥有新晋的“伯温烧饼”外,还拥有了“刘基贡茶”“伯温家酒”等各色产品。

  在南田镇武阳村, “伯温家宴”搞得风生水起。当地的长桌宴,融入伯温文化后,一桌带动一村。

  毫无疑问,人文乡村创建,文化是魂,产业是基。

  文化IP的开发,最终体现在市场价值、精神价值。从市场价值来说,是其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

  以“伯温烧饼”为例,在武阳村“野舍”民宿,每个烧饼卖2.5元,一天能卖出上千个。今年最多的一个月,卖出了5万多个。

  实践告诉我们,“文创+IP+产业”,用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消费者的意愿,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使乡村经济更有活力。也就是,文化赋能,产业富民。

  人们常说,乡村文旅经济,卖乡土气、卖乡愁味,说到底,是在卖文化。

  “加点文化、山水涨价”,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互动。

  当然,文化能否赋能乡村振兴,首先在于文化是什么。

  “伯温”成为区域品牌符号,正启迪我们,那些生生不息的特色文化,才是乡村振兴最有魅力的底色和底气。

  也因此,文化赋能,首先就是要把本土的文化种子培育好、把本土的文化硕果呵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