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让学习为城市赋能 浅谈温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曹小春 胡珍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温州,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精神,将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路径。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系统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多元协同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温州先后出台了《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温州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管理办法(试行)》《温州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温州市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技能赋能乡村(社区)、企业等社会基本单元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试行)》等法规政策,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温州提出构建“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四级终身教育网络,确保终身教育服务全覆盖。整合电大、老年大学等资源组建温州城市大学,打造服务市域终身教育的专业化平台。
构建全龄友好的终身学习支持体系。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实施百万青少年素养提升工程、“明眸皓齿”工程、家庭教育进社区、校园非遗工坊等活动,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开展“技能夜校”“青蓝夜校”和“温青夜校”等新时代“夜校”服务,通过灵活的学习时间、丰富的课程内容和便捷的学习方式,缓解工学矛盾,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发布全国首个市级《老年教育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助力区域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全域覆盖的终身教育供给网络。构建四级终身教育网络,全市建成基层学习点2000多个。推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进社区、进网络,实现街道老年教育机构全覆盖;建成村居社区老年学堂1260所。通过打造“文化礼堂·社区学校”共同体,将社区教育深度融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以全民阅读推广和城市书房建设为抓手,通过优化公共阅读服务、打造“15分钟阅读圈”,全市建成城市书房和百姓书屋247家,兼具阅读、讲座、技能培训功能,在各地农村设立“乡村书房”,开展农技培训,助力共同富裕。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共建模式。打造产教联合体或产教融合联盟,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企业大学、行业协会、商会等开展高峰论坛、沙龙、培训等活动,提升管理者和职工的专业能力。社区通过形式丰富、“小而精”的学习项目,将学习型社会建设转化为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
数字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生态圈的打造。依托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通过数字化平台、智能技术、多部门协同,积极构建覆盖全龄段、多场景的终身学习体系。“温学通”终身学习平台,整合社区教育、职业培训、老年教育等资源,实现“学习码”一码通行。“少年瓯越行”实践教育智慧平台连接市级实践基地和研学机构,推动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深度融合。“温州学问通”名师在线应用汇聚名优教师,提供在线答疑、直播课堂等服务,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华龄大学堂”面向老年人开展培训,结合线上线下方式,帮助银龄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满足老年教育多元化需求。为进一步深化终身学习生态圈建设,温州正推动市级“教育数字大脑”升级。
强化学分银行“立交桥”与“黏合剂”的功能。学分银行是产教融合的“黏合剂”,职继融通的“立交桥”,在促进终身学习、打通教育壁垒、实现学习成果互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已架构了“1+12+308”的终身学习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即1个市级分部、12个县级分中心和308个基层受理点,形成覆盖全市的学分银行服务网络。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学习成果的自动存储、智能匹配和跨机构互认,提升服务效率。今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科学规划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体系,将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创新金融产品激活终身学习新动能。“技能共富贷”是为技能人才和技能型企业量身定制的专属金融产品,通过实施“技能等级与金融优惠挂钩”政策,形成“增技—增收—增能”的良性循环。“技能共富贷”通过建立“学习投入—能力认证—金融回报”的价值转化链条,让学习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提升了民众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多元协同机制的形成。随着数字认证、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金融产品与学分银行的融合创新成为可能。
温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表明,推进全民终身学习需要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并重、体系建设与品牌打造并举、服务产业与普惠民生并行。通过持续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温州必将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温州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