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对外宣传 -> 外媒看温州  -> 正文外媒看温州

温州重整实体经济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温州鹿城区车站大道边一间狭小的足疗店里,董桂发一边给客人修脚,一边兴致盎然聊着黄金投资。修罢,擦擦手,从兜里掏出一张名片,介绍他的另一个身份——众博藏金资讯未来联盟俱乐部副总裁。

  他称自己只是在朋友店里客串一下,主业其实是投资咨询,炒汇、炒金、炒股和炒房,企业注册资本接近200万元。

  在温州,这种情况并不奇怪。洗脚上田,农民本色未改,即摇身为老板,成就了三十多年的温州传奇。

  “能闯能拼,让温州人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温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朱鲲表示,温州缺乏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只能靠一代代温商的努力来累积资本,但也正是他们的“不安分”心态,让企业做不大。

  资料显示,温州全市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数量共约50万家,近年来每年平均倒闭约3万家,每年新增约4万家,平均19个人中就有一个企业主。数量如此庞大,但上市企业却仅12家。大量企业甚至拿不出规范的财务报表,绝大部分企业家仍将个人财产与企业资产混为一体。

  赚快钱的心态,决定了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低、小、散的特性,产业长期难以升级,进而作用于城市发展,并反作用于新生的企业,恶性循环。

  2011年的民间金融风波,让许多温州商人数十年的家业毁于一旦,至此,温州人才真正发现规范、引导和监管的重要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他们的燃眉之急。

  年产7000万元的个体户

  一大早,王年刚就大汗淋漓奔走在酒楼大堂。这位温州新新雅餐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习惯了亲力亲为。近两年宏观经济下行,温州餐饮业整体低迷,乐清原有的11家酒楼倒闭了5家,但王的团队业绩逆势而上,去年三家酒楼和一家宾馆一共实现7000多万元的产值,今年还准备再开一家酒楼。

  这家当地餐饮业的龙头老大,几周前却还只是个体户。

  温州市政府今年推出的“三转一市”政策,即“个转企”、“企升规”、“有限转股份”、上市。王的酒楼就属于“个转企”。

  市政府承诺,对改制之前的税收、财务等问题既往不咎。安全、消防等前置审批条件,也仅凭工商部门出具的变更证明,就可直接办理。改制企业新增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也差异化实行两到三年的减免,且三年内政府不主动查账,给足企业缓冲时间。

  仅仅在乐清,符合企业注册条件的个体户就超过6000家。即便是对于年利润仅3%-5%的微利个体户,税收减免也将促其正常生存,并能让企业家真正了解自己的资产、成本和盈利能力。

  “三转一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始终缺乏央企的带动力,缺乏大财团、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主要凭中小微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

  “个转企”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一步,政府已规划今年改制20000户、三年内改制35000户的任务目标。

  接下来的数月里,温州将迎来“三转一市”的高峰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温州3.5万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4289家,仅12%左右。此外,温州境内外上市公司仅12家,只占浙江省的1/30,融资不过173.19亿元,发行公司债也只有28亿元。

  对于政府而言,提升企业层级已是当务之急。眼下,“个转企”已经完成11800多家,并且距离今年实现500家“有限转股份”的目标也日益拉近,另还有50家股份公司今年内将进入上市准备阶段。

  温州产业升级过慢,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家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源于企业缺乏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政府不引导,则绝大多数都安于现状。在林毅夫看来,与温州一岭之隔的台州市,早年同样依靠小商品经济起家,各方面条件均与温州几乎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政府效力。“台州之所以避免了危机,就在于企业提升、产业升级相对成熟。

  回归实体

  与“三转一市”同转的,还有“虚转实”。这方面,市场给温州狠狠上了一课。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温州因此前自发进行过投资结构调整,暂未伤筋动骨。当中央出台4万亿刺激计划、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并推行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后,温州民间资本便信心满满地大举杀入房地产、矿产和新能源等领域。据温州企业家联合会统计,2011年温州民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全市100家明星企业中半数以上涉足楼市。全国地市级和县级城市的房地产项目,大部分由温州人牵头开发。

  2011年,国家信贷政策全面收紧。温州瞬间成为区域性金融风波的重灾区。

  惨痛的教训让温州人明白了“脱实就虚”之害。

  一位投资矿产失败的温州老板告诉记者,初中文化的他曾以为自己能一手遮天,在企业逐渐变相成为融资平台后,大手笔投资频频出手,直至巨亏3亿元。

  至于原有的“熟人社会”及其创造出的担保链模式,温州如今的企业家基本再不会仅凭一通电话就借款往来,审时度势和一纸契约,开始受到重视。

  “企业家终于变得趋于理性,尊重契约精神。”朱鲲说,原有模式已彻底摒弃,过度信用所导致的滥用也已经消失,洗牌、阵痛可让整个城市的商业文化向前进步十年。

  规范缺失的温州“草根经济”,开始脱胎换骨。

  (本文刊发于8月2日《财经国家周刊》作者:聂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