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社会宣传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正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湾炮台山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炮台山古称龙湾寨,据《永嘉县志·武备志》记载:“龙湾寨,在府东三十里,东接宁村,西捍府治,登临深水,颇为险要。”曾是温州城东面一道重要的军事要塞,经历过抗击倭寇战争和中国人民反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火硝烟的洗礼。如今,炮台山已向世人开放,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故事。

  炮台山位于龙湾区瑶溪镇龙湾村内,东临温州发电厂,南面机场大道,西临万吨码头,北靠瓯江,对岸为乐清磐石电厂。龙湾位于温州城东面,倚山滨江,地势险要,一直是温州的海防要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为抵御倭寇,明朝政府便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建成军事要塞,和东面永强一带的宁村所、永昌堡等军事要塞一起,组成鼎足之势,遥相呼应,在瓯江口形成一组防御体系。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83年),法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龙湾是温州东面的一道屏障,如若失此屏障,温州就岌岌可危,为防备法帝国主义的入侵,温州人民在龙湾临江的炮台山修建了“龙湾炮台”,与瓯江北岸的“镇瓯炮台”遥遥相对,形成犄角,像两把铁钳,扼住瓯江口要塞。

  炮台不高,海拔不过20米,但已是永强沿海一带的制高点了,炮台整体成椭圆形状,南北延伸40米,东西直径约60米,共设有1门大炮,6门小炮,朝向瓯江,状如扇形。为了加强装备,温州军民也购买了不少火炮,最著名的就属嘉摩斯炮,1885年(光绪十一年)洋务派控制着海军衙门,购买了一批军舰和火炮,龙湾军民也申请从英国购置了嘉摩斯炮,该炮重3.5吨,射程远(4公里多),可左右旋转,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小。正是由于龙湾炮台海防的加强,使法帝国主义不敢窥视温州,只好北上定海,从而保护了浙南一方的安全。

  1981年,温州市文物普查时,龙湾炮台被发现,炮台山亦引起人们的重视。1988年9月,温州市人民政府拨款37478元,由瓯海县慈湖建筑队修复东边3孔炮眼。1989年12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和龙湾区人民政府划拨维修经费共69043元,由温州大学设计室承担绘制施工图纸。1990年3月5日至1991年1月20日,由龙湾区状元建筑公司二处修复炮台西边的3眼炮

  孔,同时修理了围墙空洞和裂缝、围墙内场地平整、上山道路等。1997年6月,在龙湾区委、区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区人武部牵头,投入40多万元对古炮台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复,修复后的炮台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1997年9月17日正式向外界开放。2001年6月,为进一步增强古炮台的国防教育功能,龙游区再次投入资金,并由区人武部牵头,对炮台山内部设施进行修整、充实、完善。开辟了炮台山“国防教育长廊”,分“领导重视、炮台历史、勿忘国耻、国防法规、光辉历程、兵器知识、现代国防、民兵成果”等八个部分,向参观者介绍炮台山历史和有关国防知识,新建了瞭望亭、练武亭等。2007年,龙湾区人武部又组织对炮台山进行整修,铺设了鹅卵石路面,更新了炮洞内国防教育内容。沿着台阶走上山,发现台阶不长,两边树木却是苍翠欲滴,几步便到了大门口,门楣上阴刻“龙湾炮台”青石匾额。进门后看见的是由3个炮堡连接而成的炮台,炮台高2.76米,上宽1.9米,下宽3.2米,厚2米,用黄土、白灰、砂石加上糯米粥拌和后分三层夯实,异常坚固。炮台下由东向北呈扇形排列的是六个炮房,走进炮房,发现内部是呈腰鼓形,由内到外口径逐渐扩大,外口径为5米,内口径为2.75米,还设有一个小弹药库。由炮门向外看,滔滔不绝的瓯江水向东流去,整个江面尽收眼底。炮台西侧原建有清驻军的营房,现已不存。在原址上塑了三尊威武的清朝官兵的人像,扼守炮台,怒目圆睁。雕像的左侧为炮台纪念馆,馆内设有古时战争遗留下来的文物纪念品。据管理员介绍馆内只保管了一部分的文物纪念品,许多文物都在“文革”期间被毁,或遭人盗窃。现在的炮台虽然没有了古时的原样,但也是根据古时建筑进行修复的。龙湾炮台是近代温州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军事设施。炮台山1994年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今天,龙湾炮台山在增强人民群众国防意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