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社会宣传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正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蒲壮所城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蒲壮所城位于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蒲城社区浙闽交界处附近的山麓,是我国古代海防城堡建筑。该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时倭寇频频犯境,信国公汤和受朱元璋之托,在沿海边境大修城垣,共筑卫城、所城59座,蒲壮所城为其一。1994年7月被命名为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壮所城是我国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明代抗倭名城,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在古建筑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83年公布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公布为浙江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政府很重视蒲壮所城的文物保护工作,1989年成立蒲城乡文保会,1997年在省文物局和苍南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正式成立蒲壮所城文物保护管理所。

  蒲壮所城早期是海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冲积,形成现在的地形。城外有西溪流经,其源发于合掌山麓,经护城河,转南向东,由南门吊桥、东门吊桥流出,汇至沿浦湾出海。据《平阳县志·金石志》载,清咸丰元年,在蒲城西门外出土砖一块,上刻“建元壬戌九月廿三”字样。根据文字记载,1500年前,这里渐渐形成菖蒲、苇草丛生的海涂地,来此垦荒的人,取蒲叶编织为门,因此称“蒲门”。

  登上古城,仿佛走进一座天然文化园林,弹丸之地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向人们展示了昔日蒲城的风采和辉煌。

  古城依龙山而筑,除北面无需设城门外,其余三面依次为威远门、正阳门、挹仙门,并各置护城门,各城门皆有城楼,现存两座,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全城周长2300余米,城内面积35万多平方米。民谣“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是古城的写照。

  现在街、巷、井等不仅保存原来的格局,而且建筑文化等还保留至今。其中民居建筑有九间房、七间房、华家大院;名人住宅有华文漪、谢香塘、叶良金、张琴、王国桢等故居;宫庙有后英庙、城隍庙、晏公殿、五显庙;祠堂有甘氏宗祠、倪氏宗祠;石碑有明《遗爱亭碑记》、清《恩定粮规碑》、清《奉总督福浙部院大老爷范禁革现年各陋规碑记》、王母太宜人史氏墓志铭。诗文有宋代当地诗人陈桷,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授文林郎,后官居礼部侍郎,他在古城合掌峰旁岩石上题诗:“合掌仙岩插汉高,下临沧海压波涛。”元代本县诗人陈高诗:“蒲关深入海东南,日出先看曙色酣。”清初当地诗人华文漪亦在合掌峰摩岩上题诗:“前贤不复作,遗旬在岩西。我为清秋至,高峰爽气齐。眼中沧海小,足下众心低。今古遥相望,长吟续旧题。”诗人陈陶在《蒲门戍观海》中云:“廊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登楼礼东君,旭日生扶桑。”蒲城的语言堪称蒲门文化一奇,只有6000多人口的蒲城竟使用瓯语、闽南语、畲语三种方言,其中城内居民通用的瓯语,据说是来自温州一带的抗倭兵官所说的方言受当地闽南话影响后的产物。明代军制与现代不一样,开国皇帝朱元璋接受高参刘基的提议,实行了“军卫制”,官兵驻防时带着家属,军籍世袭,且很少流动,不像俗话所说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经过代代相传,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今天,这里的瓯语仍然能与苍南、平阳等地的瓯语交流,但已带有浓重的闽南语口音。600多年来,这个语言孤岛一直未受周边的闽南语同化,这也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