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社会宣传 -> 典型人物  -> 正文典型人物

【2009十大感动温州人物】杰出青年志愿者孙雅艳:志在,愿在,我在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30岁的她,有着8年的志愿服务履历:大二,资助第一个山区贫困孩子,此后,7次组织并带领大学生赴安徽、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爱心义演;28岁那年,她告别繁华的上海,前往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最偏远的坤平初中支教一年。

  她叫孙雅艳,2008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团委书记、学生辅导员。8年来,孙雅艳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累计出资逾14万元资助46个贫困学生,写下14万余字的支教心得和山区家访手记;她曾6度无偿献血,加入中华骨髓库,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

  志在:要做和平年代的江姐

  “他们,是成功的志愿者。我,还有许许多多像我这样被他们感化的人一个一个的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这就是志愿者所产生的爱的效应。”——摘自孙雅艳支教手记

  8年前,一幅募捐海报,让做志愿者的念头在孙雅艳心中悄悄萌芽。

  2001年,孙雅艳正在读大二。一次,她在校园里看到了在广西田阳支教的校友巩玉新发出的爱心募捐海报。海报上,一群失学孩子的眼睛深深吸引了她。这样的眼神似曾相识。 1997年,她从浙江乐清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永嘉农村的一所小学做老师。当时,最让她揪心的就是:昨天还在课堂里认真听课的孩子,第二天就不来上学了。

  “前辈”志愿者在召唤,她马上行动起来,把自己的奖学金、衣物、书籍和一封信,一同寄向了遥远的广西,开始资助第一个贫困孩子。

  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孙雅艳已追寻了很久。

  出生温州农村的她从小就崇拜英雄人物。16岁念中等师范学校的时候,孙雅艳迷上了《红岩》,每当说起江姐和她的战友们牺牲前在牢房中绣红旗的情节,她都会热泪盈眶。18岁的她,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每次给学生讲江姐、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气节时,她总是热血沸腾。也是在那个时候,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然而,和平年代并不需要人们像革命年代那般抛头颅洒热血。“自己虽然不能做个英雄,但人活着要有追求,要积极向上。”孙雅艳的志向,是做和平年代的江姐。经历了3次高考的孙雅艳,21岁终于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第二年,她成为班上第一批学生党员。同年,那幅志愿者的募捐海报,让孙雅艳有了新的人生方向——要为他人做些什么。

  愿在:让苦孩子过上好日子

  “一个人的内心就像一个杯子,如果自己这个杯子没有装满爱,爱的暖流是不会溢到杯外惠及他人的。”

  ——摘自孙雅艳支教手记

  2004年,孙雅艳毕业留校做了一名学生辅导员。校园里,经常可以看见她充满阳光的笑脸。她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学生付出,10余万字的“我爱我生”手记,记录下146个学生镌刻在她心里的点点滴滴(本报2007年1月17日焦点版曾作报道)。在课余,她用节余的工资、奖金、兼职酬劳,以及献血补助,资助了一个又一个素昧平生的山里孩子。

  2007年8月,孙雅艳告别上海,踏上支教之路。来到熟悉的田阳县,她主动要求到最偏远的坤平中小学支教。

  来到学校,校长陆英政给孙老师打“预防针”,希望她“包涵”这里简陋的住房条件。宿舍是泥坯瓦房,房顶年久失修,靠编织布遮风挡雨,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外,什么都没有。但孙雅艳觉得挺满足:“很宽敞很明亮。”到了半夜,宿舍里有老鼠在梁上来回穿梭,整出的动静让孙雅艳这个胆子不算小的人都吓得哆嗦。习惯了以后,想象力丰富的她,称老鼠那是在娶亲或开奥运会呢。

  学校没有食堂,孙雅艳要自己开伙做饭,吃的蔬菜得扛着锄头下地种。这并没有难倒孙雅艳,从小在农村生活的她,做饭洗衣、砍柴打水、种地割麦、喂鸡养鸭,都干过。

  除了双手,孙雅艳的双脚也经受了考验。几乎每周,她都要下村屯去家访。她宿舍的墙壁上至今还留着15张A4纸打印的家访地图。这一年里,她走过了有生以来最难走的家访路,足迹遍布田阳8个乡镇19个村52个屯,走访了近300个学生的家。

  家访时,孙雅艳随身携带一个厚厚的本子,上面记满了学生的情况。第一个家访的孩子名叫罗英,她是孙雅艳资助的第一个学生。“这个家,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满屋子猪圈的味道……沿着猪圈上去,就是他们的卧室。楼下,一个大锅用来煮猪食,另一个小一点的锅用来做饭吃。”孙雅艳在题为《与猪同住的孩子》的家访手记里写道:“走出罗英家,虽然还是艳阳高照,但是,心情却极度沉重。”

  山里交通不便,学生又住得散,家访时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是常有的事,最远的一次,单程就要花6个小时。碰上阴雨天,黄泥牢牢粘在鞋上,走一步滑两步。有一次,她家访回去,天都黑了,过小溪的时候,没踩稳,跌坐在碎石上,脚扭了。她只能手上带着血口子,一瘸一拐回宿舍。

  然而,再难走的路,都挡不住孙雅艳,每次劝回一个辍学学生,都能让她高兴不已。这是她的愿望:愿天下所有穷苦孩子都能过上好日子。

  我在:有点苦,但感到幸福

  “爱是一个圆环,它是靠无数人的爱心来连接。能够成为这圆环中的一环,参与这场永恒的接力,是一种幸福。”

  ——摘自孙雅艳支教手记

  远方寄来的称呼她“艳姐”的来信越来越多,她想象不到,自己每寄出200元,竟然可以负担一个山区孩子一个学期的伙食费和生活费。孩子的来信,让她对贫困孩子越来越牵挂。为了看望他们,2004年暑假,孙雅艳在上师大音乐学院发起赴广西田阳的“音符串起希望”活动,组织大学生爱心义演。

  这次广西之行令她终生难忘。第一站是广西田阳雷圩初中。一下车,孙雅艳就愣住了,学校操场上,站满了列队欢迎的孩子们,他们衣衫破旧,有的还光着脚丫,但脸上却绽放着真诚的笑容。

  看见这一幕,孙雅艳他们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开始准备演出。突然,远处跑来几个学生,急切地问:“谁是艳姐?”边上的老师指指孙雅艳。一个孩子猛地扑到她怀里哭着喊:“终于见到你了!”原来那是孙雅艳资助的孩子。“那一刻,我感觉就像亲人久别重逢。”孙雅艳说,自己是个感性的人,那个拥抱过后,她的感情深深埋在了那片红土地里。

  此后,孙雅艳每年都要去田阳看望那里的孩子。2007年7月,孙雅艳第5次带领大学生下乡开展“音符串起希望”活动。临别时,一大群受助的孩子在站台上哭得泣不成声。在回沪的列车上,孙雅艳心情无法平静,在车厢里,她写下了报名参加团中央“中国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行动的申请书,要求到西部支教。

  孙雅艳的助学、支教、献血之举也遭遇过不解甚至嘲讽,有人说她“傻”,也有人说她“作秀”。但她说:“‘傻’一点也好,做这些,让我觉得幸福,虽然幸福有时会带点苦。”

  孙雅艳把山里学生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陆续发表在支教博客“音符串起希望”上。很多素昧平生的人从中了解了山区的孩子,联络她认领助学儿童,并寄来捐款、书籍、衣服,至今孙雅艳已累计收到300多个爱心包裹。她有一本“感动小帖士”,上面贴满了包裹的寄件单,“我想这些都是默默支持我的动力。”在她的母校上海师大,已有更多师生加入这场“爱的接力”,资助贫困学生,建爱心图书馆、电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