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社会宣传 -> 典型人物  -> 正文典型人物

【2010十大感动温州人物】周选慈:人如其名行善举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2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午休的时候,周选慈和工友一起走出工厂大门,互相搭着肩,隐没在街头。和所有平凡的上班族一样,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人。

  然而,人如其名,周选慈,只要有可能,他总是选择多行善举。汶川大地震,举国哀伤,他九次入川,为灾区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奉献绵薄之力;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又冒着高烧前往玉树,一次次投入抗震救灾的志愿者行列......

  26岁的周选慈,黝黑、敦实。平常,他每天生活在瓯海区梧田街道慈湖工业区的一家制衣厂里。他的工作就是产品的整理和打包。日复一日,从五楼逼仄的员工宿舍,到二楼堆满衣服的车间;再从车间回到宿舍。一切都显得平凡而简单。可是,在他的连空调都没有的宿舍里,一台电脑却显示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因为他的电脑里有他一次次深入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拍下的成千上万张照片资料,有一个个地震灾区学生的结对名单……

  也许,他的电脑可以为他作证,他不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有理由入围“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名单,温州市唯一的一位。

  第一次入川,

  我的人生观改变了

  爷爷给他取了“选慈”这个名字,希望他长大以后选择慈善,多行善举。而长大成人的他,果然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

  周选慈是鹿城上戍人,和所有自己创业的温州人一样,他在温州市区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装潢公司。原本,他的生活轨迹应该会是自己做老板,辛勤创业、慢慢壮大。然而,一件震惊世界的大灾难,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8年,“5.12”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晚,周选慈就通过各种途径向在成都的朋友了解地震灾区的情况。他的老家藤桥有很多人在四川做生意。朋友告诉他,灾区惨不忍睹。

  “当时我就只有一个想法,深入灾区,看看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周选慈说。

  短短几天时间里,周选慈集结了林善、虞战峰等3个同龄的好友,准备了口罩、帐篷等救灾物资决定深入灾区。而在成都做生意的一名温州老乡则为他们准备好了一辆七座面包车。5月24日中午,周选慈一行4人登上了温州前往成都的飞机。5月25日,周选慈担任七座面包车的司机,和朋友们一起载着救灾物资深入绵竹重灾区。灾区余震不断,沿途山路颠簸难行,而且多次被道路中间的山石挡住去路,一行人要下车清理路障再前行。

  到达绵竹的第一天,他就被眼前所见深深震撼了。

  在绵竹,周选慈们接受有关部门的统一调配,每天给住在帐篷里的灾民分发蚊香、饮用水等日用品。当天中午,周选慈和义工们一起将日用品分发给灾民。当他走到一个80多岁的老人跟前时,他发现老人坐在地上,定定地看着前方不远处的一棵柳树,对周选慈递过来的日用品毫无反应。他希望能跟老人好好聊天,于是坐在他身边,希望给予他一些安慰。老人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一家13口人,地震之前的住房就在那棵柳树旁边。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老伴走了,刚结婚的女儿一家走了,两个儿子也走了,如今一家13口人只剩下了3口人。老人六神无主的眼神,印在周选慈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那几天,每天只要有空,周选慈就会坐在老人身边,听他回忆过去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情景。

  除了分发日用品,他还经常带着截肢的孩子去帐篷医院里换药,照顾在地震中大腿皮肉开裂的老太太……他说:“我的人生观在那几天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明白了人生不应该只是挣钱,而更应该看重自己的感情需求。我有完整的家庭,有健全的四肢,我突然觉得,自己活着很幸福,很满足。”在地震灾区的这段初期经历也让周选慈下定了决心,继续留在灾区,好好为灾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一次入川,在灾区一呆就是一个月。周选慈回到温州后,装潢公司里堆积了许多需要处理的业务。如果要长期呆在灾区,生意势必无法持续。想来想去,他就决然地关闭了正在步入发展期的公司。他想,创业的道路很长,自己以后还有机会。而灾区的抗震救灾却一时半会儿都不能等待。几天后,他只身一人再度踏上前往四川重灾区的路。

  入川一年半,

  我一直奔跑在路上

  第二次入川,周选慈就选择扎根在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作为深入青川县广大志愿者中的一员,他主要负责对青溪镇灾区学生的结对资助事宜。当然,青溪镇是温州市对口援建单位,这也是他选择在青溪长期做义工的一个原因。

  从2008年5月24日第一次入川,到2009年10月底回温,一年半期间,他九次入川,只有3个月时间生活在温州,这也让周选慈成了在灾区时间最长的一名温州义工。在四川灾区期间,他开着温州商人捐赠的越野车来回奔波于成都和青溪之间,前后不下150趟。有一天,他更是接送各种救援物资,一共驱车行进了1000多公里。

  在青溪,周选慈最主要的工作是走访灾区学生家庭。从2008年7月20日开始,他和一些志愿者一起,每天夜里睡在青溪小学操场上的帐篷里,每天一早6点多就起床,驱车到大山里进行学生家访。他还深深记得,8月初的一天早晨,一个温州来的汽车教练跟他一起深入青溪镇马公乡的一位小学生家庭。学生家里没有电话,他们还是通过学生隔壁人家的电话通知家访的。当时的灾区还余震不断,山里的道路崎岖颠簸。周选慈告诉同行者,马公乡有些地方常年没有车经过,加上现在道路遭天灾破坏,有些山路已经无法开车上去了。当时那位汽车教练还带着鄙夷的神色听着他讲述。没想到二人开车到了中午,山路真的越来越陡峭,就连自夸车技很好的汽车教练也不敢驾车了。两人将车子停在路边,开始步行,待他们翻过大山走到山脚,那个孩子小刚已经早早等那里,接他们上山了。小刚的眼里充满了期待。

  虽然周选慈和同伴都有着强健的体魄,但走崎岖的震后山路上,脚步还是渐渐跟不上小男孩小刚。三人一直走到黄昏才到达小刚的家里。周选慈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小刚一家住的是山头临时搭建的帐篷,帐篷门口有一口铁锅,那是小刚的父亲从地震现场抢救出来的,锅已经凹陷了大半,帐篷里还有同样从地震现场挖出来的土豆和腊肉。他粗粗估算了一下,所有的家当加起来,恐怕都值不了500块钱。政府有提供救援物资,但是路远难行,救灾人员很难进入这里,他们自己也很难去镇里领取物资。

  小刚的父母看到周选慈他们走了一天的路赶到他家,感动不已。牛和猪都在地震中被砸死了,他们悄悄杀了一只鸡来招待周选慈和同伴。然而,这顿晚餐,周选慈却吃得很不是滋味。面对灾民的热情,他不敢不吃。而食物里承载着灾民沉甸甸的心意,又让他生出了敬畏感。他只觉得自己为灾民做得太少了,淳朴的灾民,热情的招待,给了周选慈长期做义工的动力。

  夜里7时下山,小刚的父亲怕他们迷路,硬是将他们送到了山脚才回去。周选慈回到青溪小学,已是子夜过后。

  周选慈呆在青溪期间,几乎每天都忙着做这样的家访。他每天驱车进山,克服余震和山路崎岖的困难,将学生情况一一加以核实,然后将信息反馈给浙江省慈善总会等相关机构,让他们出面进行贫困生结对。“有一次慈善部门要学校报贫困生名额,有个班级53名学生,结果就报了45个名额。一一走访了我才发现,学生家里真的是一个比一个贫苦,因为一开始去的学生家里都是路途近的,慢慢地,我们越走离城镇越远,学生的家庭也就越困难。”说起这些,周选慈的眼里还流露出对灾区学生的牵挂。

  也就是在这期间,周选慈落下了肠胃上的毛病。“因为我们通常吃了上顿,就不知道下顿饭在哪里。好不容易有饭吃,就恨不得把下一顿饭也装肚子里了。”在青溪期间,周选慈组建的温州市滴水公益义工联盟的义工们,也在温州后方给了他强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我帮助了他们,

  他们也给了我温暖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特大地震。此时的周选慈,一边在亲戚的制衣厂里上班,一边继续为青溪地震灾区贫困生结对的事忙碌。

  玉树地震,再一次牵动了周选慈的心。

  在四川参加抗震救灾期间,他正好结识了几个从玉树放下生意赶来救灾的温州乐清老乡,之后一直保持联系。玉树地震发生后,温州老乡将玉树灾区的即时资料通过网络一一发给周选慈。4月19日,还发着高烧的周选慈登上了温州前往青海西宁的飞机,除了救灾,此次他还有一个任务,深入玉树,帮温州一些爱心人士结对灾区学生。

  然而第一次走进高原,周选慈刚下飞机耳朵就“嗡嗡”作响。高烧慢慢退了,却因为高原反应,他出现了口干、咳嗽等症状。但是周选慈始终坚持着,深入灾区。当他发现玉树县城已经有很多义工队伍在忙碌的时候,他和几名义工一起深入了更偏远的玉树县拉秀乡,该乡距离县城100多公里。4月22日夜里,周选慈到达拉秀乡中心技校加巧分校,他看到该校学生都睡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校园建筑已成为一片废墟。由于救灾物资不够,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都三四个人挤在一起睡。而当时,那里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周选慈马上和几个在青海经商的温州老乡联系,第二天,温州商人捐赠的11顶帐篷、1500床棉被运到了拉秀乡这个学校里。

  由于周选慈连日口干舌燥,嘴唇开裂得厉害。在拉秀乡期间,不少藏族灾民都给周选慈送来了药。“藏民很淳朴,他们看到我的付出之后,也恨不得把最好的药都找来给我。我帮助了他们,他们也给了我温暖。”周选慈说,他也因此和当地的居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最大的支持,

  来自自己的家人

  从“5.12”期间开始正式做义工,到如今3年多,周选慈说给了他最大支持的人是自己的家人。

  周选慈的家是鹿城区上戍乡支岙村普通农民的家。父亲一度带他去西安和俄罗斯经商。小时候,周选慈很敬畏父亲,很少和父亲说话。但是,和父亲一起闯荡天下,在俄罗斯父子患难与共的经历,却让父子俩变得无话不谈。“5.12”地震发生后,周选慈跟父亲说,自己希望深入灾区,甚至包括后来为此而关闭自己的公司。父亲没有一丝一毫的反对,总是一再叮嘱:要注意安全!

  深入四川灾区期间,父亲隔几天就会给他打一个电话。“他就像真的看到了我在灾区的情形一样,跟我说,你不要老穿同一件衣服,你那条裤子破了,不要舍不得花钱,新买一条吧。”提起父亲的叮咛,这个憨厚黝黑的小伙子脸上漾起了温暖的笑。他说,过去,父亲总是告诉他不要乱花钱,不要动不动就买新衣服。而现在,父亲的叮嘱内容正好相反。而在灾区期间,周选慈也一再节省个人开支。虽然如此,两三个月后,他的个人积蓄也用光了。父亲就像看透了周选慈的情况一样,每当他缺钱的时候,都会主动寄过来一两千元钱给他。

  “父母对我更多的是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支持。天冷了,他们会打电话过来叫我加衣服;疲劳的时候,他们会叮嘱我说开车慢一点。”

  为了不让父母操心自己的经济问题,现在,周选慈也在亲戚的制衣厂里努力地工作着。

  大年三十,

  我会继续走上街头

  对于公益的理解,周选慈认为,公益不应该追求名利,而更应该用心去做。而且,这是一条他要用一辈子去走的路。

  如今,公益已经成了周选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08年的除夕夜,他,作为温州滴水公益义工联盟会长,发起了一个活动:给街头流浪者送温暖。大年三十晚上,他和十几个义工一起走上五马街、走进高架桥的桥洞,将义工们捐出来的年货送到无家可归或没有路费回家的流浪人员手中。

  2009年除夕夜,周选慈又组织义工们走上了温州街头。这一次,他更深入了。他看到有个蓬头垢面的流浪人员坐在昏黄路灯照耀的公路边草丛里发呆,他就坐在他身边耐心地和他聊天。流浪人员对他递过来的面包有戒心,于是他就掰下面包和流浪人员一起吃。慢慢地,流浪人员开始对他消除了戒心。他告诉周选慈,他姓李,今年19岁,刚来温州务工不久就在景山遭到抢劫,两手空空的他只好流落街头。为了帮助小李,春节期间,周选慈去了他临时栖身的高架桥桥洞七八次。最终,他说服了小李,并把他接到了藤桥。周选慈给他租了一个房间,并带他到当地的一家宾馆里让他好好洗了一次热水澡。因为小李一度在清洗厂工作过,今年年初,周选慈又帮他在仰义找到了一份类似的工作。现在小李月薪2500元左右,过得相当不错。平时他和周选慈也像亲人一样经常联系。

  周选慈说,来年大年三十,他还会继续走上街头,选择慈善。

  俞康

  “中国医师”俞康有位特殊“恋人”

  11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俞康捧起了“中国医师奖”的奖杯。中国医师奖是我国医师行业最高奖。这个奖项,是奖励那些为社会和患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在岗优秀医师;温医附一院前院长李智渊曾获此奖。

  温医附一院医生陈怡,向“感动温州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办公室推荐了俞康。她说:俞主任是一个把工作当恋人的医生,激情常在,让患者感动,也让同事感动。

  通讯录里的募捐热线

  在浙南地区,到目前为止,有119名“慢粒白血病”患者,在俞康的帮助下,延续着他们的生命。

  “慢粒白血病”患者,一般情况下,平均只有3年存活期。不过,要是服用一种瑞士产的药物“格列卫”,就能延续生命。但是,一名患者每月服用这种药物的费用要2.3万元左右,因此大多数患者难以支付这样一笔费用。

  俞康是美国西雅图MAX基金会注册医生,在浙南地区,唯他有资格帮助病人向该基金申请免费药物。

  该药物每个月申请一次,要注册医生填写好病情、处方、吃药后效果等,用英文信发到该基金会。然后,该基金会把药物寄往中华慈善总会,再转寄到医院,由俞康转交给患者。患者中,时间最长的已经8年免费服用“格列卫”,单单该名患者一个人,就减免了160多万元费用。

  前些日子,贵州姑娘小崔千里迢迢跑来温州复查,还给俞康和他的同事们带来了当地特产牦牛肉干。

  小崔曾在深圳务工,患上白血病,因为家境贫寒,无钱手术,当地为她募捐到了17万元善款,不过依旧不够手术费用。辗转了多个城市后,找到了俞康,当时小崔身边只剩下12万元钱。

  俞康答应给小崔治疗。钱不够,俞康就出面募捐,从几家单位募到了一批药品,成功帮小崔实施了手术。“最近看到小崔,状态很好,很健康,这就让我们感到值得了。”

  像小崔这样直接在医药费方面得到俞康帮助的,还有瑞安的陈女士、乐清的吴先生、瓯海的董先生……在俞康的手机通讯录中,保存着一些有爱心的企业主电话,那是紧急情况下的“募捐热线”。

  同事眼中的超级睡神

  同科室的陈怡医生,十分佩服俞康的记忆力,更惊奇俞康的医学知识更新之快。俞康是甬台温金丽衢六个城市的血液科学科带头人,他办起了六地学术沙龙,经常给同行介绍最新的血液病治疗信息。每次学术沙龙上,俞康都有最前沿的信息和实用的治疗心得。

  俞康说,单单温州好了还不够,要带动其他地方一起进步,患者才会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

  同科室的医生们,还十分佩服俞康的睡功,飞机上、车上、办公室椅子上,随时就能入睡,堪称“睡神”。

  直到有一次俞康的妻子杨开颜拜托他们,劝俞康晚上早点睡觉,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俞主任超常记忆力,时时更新的医学知识,都是他熬夜熬出来的。

  俞康的妻子杨开颜说:因为在医院里已经很忙,俞康就利用晚上时间查资料、做课件。他有时一回家,坐上沙发就睡着了,睡醒后直奔电脑,查资料发信件,常常忙碌到下半夜。

  杨开颜说,俞康还曾救了多位产妇性命呢。产科怎么和血液科沾上边呢?原来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出血,有种情况叫弥漫血管内凝血,与俞康有过医学交流的医院,遇到这类情况,就会给俞康打电话要求支援。家里电话半夜里一响起,俞康就会驱车奔赴求助医院,有苍南的,有平阳的,还有乐清的等等。杨开颜说,这些都是俞康工作以外的工作。

  跨越海峡的生命天使

  俞康到过美国纽约,还有台湾地区的花莲。在美国,他是交流学者;在花莲,是去为大陆白血病患者寻找配对的干细胞,成为一名跨越海峡的“生命天使”。

  2008年,他到台湾参加学术会议时,专门去拜访了台湾慈济骨髓库,通过资料认证,温医附一院成为台湾慈济骨髓库协作移植单位。这样一来,浙南地区的患者,如果在中华造血干细胞库里找不到配对的捐赠者,还可到慈济骨髓库进行配对。今年,又有5名患者经过俞康牵线从台湾得到了干细胞捐赠。

  工作之外的俞康,喜欢打打乒乓球,喜欢旅游摄影,还喜欢写作。当年博客还未流行,俞康就设立了个人主页,在网络上写文章抒发生命感悟。

  然而,这些年,这些爱好都作为梦想被他暂时搁置了。

  在《感悟慈济》这篇文章里,俞康说: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理想的程度,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历程的质量,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多奉献一份爱,多承担一份责任,多收获一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