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新闻宣传 -> 记者学堂 -> 业务研究  -> 正文业务研究

“穆青精神”:中国传媒人的必修课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5日 来源:人民网

  一

  穆青(1921-2003)是当代中国著名记者。1938年8月,他以发表《岛国的呐喊》为肇始,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记者生涯。

  1939年春,穆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8月,发表通讯《雁翎队》。穆青以擅长刻画典型人物著称,其和张铁夫合作的第一个典型人物是发表于1942年9月延安《解放日报》上的《赵占魁同志》等系列报道。

  《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发表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长达13000字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报道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感人事迹。这篇七易其稿、精益求精完成的经典通讯不仅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在中国新闻通讯的写作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1978年3月14日,穆青与陆拂为、廖由滨合写的长篇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由新华社播发,通讯借山西省闻喜县植棉劳模吴吉昌之口,发出了中国新闻媒体公开否定“文革”的第一声呼喊。

  从风雨如磐的战争年代到蓬勃奋进的建设时期,人民记者穆青始终敞开身心,去感受可爱的祖国、可爱的人民;从一名年轻记者到新闻界巨擘,他始终孜孜以求,以一篇篇精品力作为时代鼓起精神之帆。

  2003年10月11日,穆青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新闻事业。人称“激情记者”、“激情社长”的穆青同志以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以铭刻在人民心中的不朽作品,书写了人民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二

  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精神就是人的精气神的集中表现。人有了这点精神,就有了精气神,就有了精神支柱,人生就有了激情、有了意义,人就有了追求、有了价值。精气神是一股劲儿,一股气势;精气神又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不服输的信念。

  那么何谓“穆青精神”呢?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仁们将其概括为: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顾全大局、立场坚定的政治觉悟;求真务实、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高尚情操。笔者以为,以上表述甚为精当。

  三

  穆青对时代穿透力的把握,在记者群体中罕见。在我们感叹焦裕禄这个典型人物至今仍具感染力时,我们不能不钦佩穆青那特有的时代穿透力。穆青的好友、同为著名记者的范敬宜多次提到一个命题:“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范先生说:“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

  在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穆青以丹心赤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以浓墨重彩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不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堪称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楷模!

  《穆青传》(张严平著)中写道:“他(穆青)拙于交际,不喜欢场面,尽管在官位上做了几十年,却始终对官场的应酬显得呆板、木讷。然而一到老百姓中间他就‘活’了,神采飞扬,浑身通泰。”穆青是毛泽东时代走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毛泽东指出,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

  “他(穆青)从一个青年变为老年,从一个记者成长为新闻官。岁月沧桑,然而他一天也不曾放下手中的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力作问世。”人民乃一切之本,“勿忘人民”乃是穆青的座右铭。“没有人民群众,哪有我们的今天!哪有革命的胜利!”王进喜、潘从正、吴吉昌、任羊成等一个个光彩照人的共产党员形象从穆青笔端跃然纸上。

  “他(穆青)曾任新华社社长、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有机会结识各种达官名流,然而他一生中结下的最多、最亲密的朋友都是下层人,他与他们有着亲人般的情愫。”无论工作多忙,穆青总要挤时间到基层、到他最牵挂的农村大地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平时很少跟城里来的“大官”们说话的农民,特别爱和他聊天,老百姓拉着他的手,有说不完的话。农民朋友的生活,是穆青采访、写作的灵感和源泉,更是他心之所系,情之所牵。

  四

  “穆青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修课之一门。换言之,其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好的教科书当中的一本。笔者认为,为了“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务必高度重视学习好“穆青精神”。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杰出思想家创立的。在我国,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学说,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新闻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以“三贴近”指导新闻工作,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和勇于担当,是当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穆青精神”之精要,当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穆青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我们报纸的大量篇幅,必须为群众生活、群众活动所占据。反映群众的要求,发扬群众的创造,解决群众的困难;并经常不断地报道群众运动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借以教育群众,推动工作。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既是我们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又是检验我们新闻报道好坏的客观标准。

  第二,坚持党性原则。党性是指报刊坚定不移地体现党的政策,全面深入地宣传党的政策,动员人民群众实现党的口号和指示。实现党性原则的条件有二:1、保证党对报纸的领导,机关报不能脱离党的组织;2、编辑部和撰稿人观点与信念的一致。

  穆青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之所以能在群众中树立起这样高的威信,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为宣传指针。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把握大局,在这个问题上要毫不动摇。新闻报道的党性,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特点和力量所在,是它最大的优势。穆青强调,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我们是马列主义者,我们讲党性是讲马列主义的党性,这个党性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是和人民性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传媒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坚持调查研究。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就是在了解客观实际情况,掌握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来指导革命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这些认识。

  穆青说,我觉得调查研究,拿出材料来,不仅为我们报道本身所必需,也是我们作为党的耳目喉舌所应尽的责任。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功,我们的好传统,而且是我们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整个新闻队伍建设的生命线。深入群众,深入调研,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我们搞好宣传报道、加强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穆青认为,从原则上来说,采访应该是调查研究,但是,又不能在采访和调查研究之间划上等号。采访得好,可以是调查研究;采访得不好,也可以不是调查研究。那种带着框框去填充材料的采访,本身就是违法调查研究的。他强调指出,我们的采访,应该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的采访,才可以叫做调查研究。

  第四,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堂堂正正即光明正大。穆青有言:我看成才不成才有一个先决条件,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如何做人。如果连做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先为人,再为新闻工作者。有人问穆老,“当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回答是两条,就是对党、国家、人民利益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十年前,敬爱的“穆老头儿”走了!陪伴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的,只有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的一张照片。这是老社长穆青送给南振中的一幅字:“堂堂正正,别无所求”。南撰文道:“穆青用他的一生,实践了一个大写的人的高贵品质。这幅字,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作者是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副教授、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