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研究  -> 正文理论研究

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来源:温州学刊

  摘要: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本文从温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出发,分析探讨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环保制度三大不和谐发展因素,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节能减排、资源集约利用、低碳发展、城镇绿化水平、全社会广泛参与等六大方面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服务为标志,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以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为抓手,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带动城市品质的升华和文化的彰显,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经济的高效运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持续共生的可持续城市。

  近年来,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群众要求与环境状况、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2004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把污染整治作为温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解之题、难解之题和可解之题。2010年市委召开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审议通过《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温委〔2010〕3号)。温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从温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解决与市民休戚相关的现实问题,发展绿色环保经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从而全面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创建“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应有之义,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温州城市新跨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温州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优势分析

  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首先,温州的生态环境质量比较优良。近几年来,通过“六城联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八大行动”之“塘河亲水”“绿满温州”等专项工作,全市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防治,市区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县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1个,省级生态乡镇153个。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的有87天,达到Ⅱ级标准的有251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Ⅱ级标准。全市COD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19%,“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17.51%;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25%,“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0.71%。全市已建1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水量54.7万吨/日,比上年增加5.9万吨/日。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89.4%。共建成生态牧场3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9个;温州市区新增绿地面积280多公顷,为过去6年植树量的总和。目前,市区已建成公园22个,小游园164个,3条滨江景观带。2011年11月,温州杨府山城市公园、白鹿洲公园、九山公园二期、墨池公园一期、江滨景观带等5大市级公园试开园。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致辞时说到,温州市区人均公共绿地增加了一张“床”,达到6平方米。此外,全民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能力不断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也为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要搞好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掌握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优势,还必须找出制约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原因,这样才能把握好生态化建设进程,以便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1.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尚未消除

  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和非生态性的发展观,引导人们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是把经济增长率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把GDP作为指挥经济发展的指挥棒,没有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纳入其中,忽视了人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忽略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的可持续限度,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代价,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的发展观存在缺陷,也一再倡导与绿色文明相匹配的现代发展观,可这并没有完全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在经济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还是会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2.人与资源矛盾比较突出

  我市虽然自然资源种类较多,但大部分资源的人均拥有量水平比较低,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等显著缺乏。水资源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我市人均占有量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显得更加突出。

  3.市民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市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停留在浅层次上。首先是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浅层次。大多数公众认为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就是治理环境污染。其次是环境要求和环保行为的浅层次。市民对环境的要求是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水流和安静的空间,市民参与的环保行为主要集中在能使个人的生存空间迅速改观并能从中获得利益的行为上。再次是维权意识的浅层次。市民关注环境保护的出发点是维护个人利益,只有当环境问题影响个人生活、损害自身利益时才会采取一定行动予以维护,而对公共环境的维护缺乏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

  此外,目前我市居住的外来人口有272多万人,是全省省外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密集也使得环境承载着更大的压力。

  (二)社会环境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还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电力、水资源供应仍相对紧张。城市绿化分布极不均衡,人居环境不够理想,特别是下水系统、村镇生活垃圾处置系统相对滞后。局部区域生态问题仍比较突出。地方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粗放式的经营。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城市建设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导致局部地面塌陷、沉降等城市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2.城乡空间结构不尽合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需要大量土地。但是由于我们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调控,一些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破坏了城乡空间和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区域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造成功能、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产业集群仍处较低端水平

  民营经济是温州特色,但温州更像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孵化器”,企业做大、做强后,纷纷转移到上海、杭州,近年来出现往安徽、苏北转移的趋势。而温州的特色产业集群仍处于较低端水平,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4.交通道路拥堵现象严重

  我市道路建设滞后和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交通堵塞、行车不畅问题还比较严重;交通事故频发,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已占我市非正常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车辆保有率大,但停车资源明显不足,有些规划上应建的停车库不建或少建,有的已经建好的停车库也移作他用,乱停车和占路停车现象严重。

  5.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水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部分工业企业仅维持在低水平达标排放甚至超标排放,对城区内河的水质影响很大;农业污染严重,农药化肥用量大,农村垃圾、粪便、污水无处理措施,雨季直排江河;扬尘污染依然严重,机动车尾气污染上升,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如电磁环境污染、视觉环境污染等,包括城市的光污染、白色污染、人工白昼和灯光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三)环保制度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1.环保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温州善未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环保地方法规、实施细则等。环境保护规定的相关内容滞后于环境保护实践的需要,造成公民环境维权意识的淡薄和维权行为的困难。且环境污染处罚的最高金额是100万元,这对现代化的大规模企业缺乏威慑力,导致一年一度的“环保风暴”和“行政处罚”收效甚微。统计数据显示:温州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8%,不及危害代价的12%。相反,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的悖论刺激了一些守法企业向违法轨道转移。

  2.环保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环境保护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往往将经济效益作为最大追求,环保效益让位于经济效益。二是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三是地方政府“对本地环境质量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其往往不愿承担对跨区域和流动性的环境治理成本。

  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城市化、经营城市理念和经济发展等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更新经营城市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来加以解决。

  四、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一)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功能完善、高效运行的城市基础设施,还要建设符合自然规律、优美宜人、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全力打好温瑞塘河综合整治攻坚战,抓好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减排任务,并严格执行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促使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宜居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不断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负荷率和达标率。加大城市内河环境整治,努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路通、景美的水景风貌。

  (二)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实行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强化节能减排指标约束。要加快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积极探索主要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必须认识到,节能减排事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大局成败,我们要有打一场硬仗的心理准备,要有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项节能减排任务指标的决心,才能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我们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合理有效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严格保护耕地,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盘活存量土地,实现优地优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垃圾分类、清洁直运,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我们特别要认识到,多节约一点资源,就等于为生态建设作出一分贡献。这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责任意识。

  (四)提倡低碳生活

  首先,树立低碳意识,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建设。要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消费的宣传;当地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电视、报纸、影像等),大力宣传气候变化的危害与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的好处,让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安全型的城市形象形成全民的共识。同时应当培养全民低碳意识和消费观念,各级政府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企业应履行对社会负责的义务,成为节能减排的模范,最终使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消费成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运动。

  其次,提倡低碳交通。温州经济发达,拥有私家车数量居浙江省第一位。但是温州地少人多,城市规划和道路设计欠完善,车辆尾气排放增多,因此温州私家车在迅速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交通成为低碳生活建设的巨大挑战。因此,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是减少私家车出行的有力对策。在规划与发展低碳交通方面,应以公共汽车交通为基础,尽量完善公交线路和公交站头,或者推出公共自行车系统,杭州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不仅解决了末端一公里问题,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低碳产业作为低碳经济的支撑,以低碳产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优化产业结构,就应增加低碳产业的比重,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工业结构,加快以装备制造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等以深加工、高技术、低碳为特征的制造业发展,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降低工业能源消耗,特别是煤炭的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时温州应抓住浙江省作为海洋经济试点地区的契机,积极培育海洋经济产业带,发展海洋经济,培育低碳海洋产业。

  最后,注重科技水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崛起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关键在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是政府应加大对节能改造的政策扶持力度,将低碳技术推广纳入节能支持政策中。企业应积极吸收和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技术,挖掘节能减排的每一环节潜力。二是突出抓好电力、石化、钢铁、造纸、化纤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能源利用水平。三是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培育节能和低碳技术服务机构,尝试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应用。四是要重点支持工业集聚区能源供给系统的统筹改造和建设,积极推动大型发电厂、钢铁厂等企业的余热开发利用,形成能源梯度有效利用的网络。

  (五)提升城镇绿化水平

  组织实施城乡绿化“五年行动”,完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和绿地建设、园林建设、景观保护等各项制度,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以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进城口森林化”项目为重点,建设主城区城市森林,大幅度增加城市绿量,力争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县城、乡镇达到省级森林城市标准。以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江干支流和温瑞塘河等平原河网绿化为重点,建设“三江六岸”森林景观带和塘河生态文化森林景观带。以高等级公路、铁路两侧绿化带及两侧山体边坡为重点,建设交通干线森林通道。以平原农区水网、道路网为重点,建设农田林带林网。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加强海岸带绿化,构筑第一道海疆绿色屏障。

  (六)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学校、社区、工矿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都有义务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落实国家、省、市委工作会议精神,行动和实践组织落实方案,要统一思想意识,真抓实干,把生态文明建设归入日常管理当中来,作为绩效考核的考量范围。

  其次,要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优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积极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 “世界湿地日”、“世界气象日”、“地球一小时”、“全国土地日”、 “植树节”和“浙江生态日” 、“温州生态文化月”等生态文明活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参与城市创建、生态公益林补偿、循环经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环境污染整治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

  最后,要加大建设力度,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我们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执行者,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自觉维护环境质量。在国家、省、市委做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之际,全市上下形成联动,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型现代化温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处理自然与社会关系时应该坚持“以自然为本”的原则,真正重视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和谐、协同,这是让人类不断提高、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我们每个人都有份享有,我们的后代子孙也能从中受益。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城市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让人们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

  作者简介:李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特长:生态环境和生态补偿研究。

  项目来源:温州市文化工程项目《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策研究》,编号:Wyk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