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研究  -> 正文理论研究

从村民的回迁谈古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以温州三垟湿地古村落为例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来源:温州学刊

  [摘要]村落保护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村落及其文化消亡的主因是村民的外迁,即“空心化”,这点在田野调查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村民回迁成为村落文化保护的必然选择,村民在村落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中分享“利益”,在生存诉求得以满足中保护村落文化。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 村民回迁 温州三垟湿地

  三垟湿地地处温州市瓯海区三垟街道,湿地资源丰富,它是“橘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网人家”的生态公园。同时,三垟湿地文化资源也很丰富,特别是村落文化。三垟湿地共有九个村落,如垟河村、上垟村和池底村等,每个村落都形成一定的村落文化,主要包括宗族文化、人居文化、民俗文化和村落文化等。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和村居人口的空心化等因素的影响,每个村的文化遗产都遭受了极大破坏,如何加强湿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三垟湿地村落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使村民回迁并使之成为保护的主体和文化传播者,最根本的就是想说明在“有人居住才是最好的保护”日益成为学术界共识的前提下“如何让村民回迁并且让村民自觉成为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播的主体”这一命题。

  一、谁是破坏古村落文化的主谋

  1.古村落文化再也伤不起。综合一些学者对古村落文化内涵的阐述,本文认为古村落是农耕时期通过密切的活动所形成的人类集居地,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一定的活动方式即为古村落文化,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具体包含上文所提及的四个方面的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冲击着古村落及其文化,以冯骥才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呼吁:如果不加以保护,不与推土机赛跑,很多古村落将消失,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将无从谈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对全国230万个村庄进行了普查,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009年至2010年间曾对我国多个省份的古村落文化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古村落文化保护的状况令人堪忧。在温州三垟湿地的12个村落中,至少有3个村落已纳入城市建设的框架中,在不久的将来如不加以保护也将会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2.谁在伤害着古村落文化。对于古村落文化快速消亡的原因,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化的进程。温州是个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城市,城市外拓的需求特别强。三垟湿地离主城区仅10多公里,其生态优势已被众多的房产开发商瞄上,因此,湿地周边的村落,如黄屿村和吕家岸村,已矗立越来越多的高档住宅,这些村落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遭受破坏在所难免;2)居民改善生活的需要。村落生活的不便会对古村落的保护产生内部压力,在调查中发现村民普遍对于村落的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不感兴趣,认为发展就需要建新房;3)发展旅游中的过度开发。三垟湿地中的沙河村和垟河村原本属于村落的寺庙、宗祠等得到了投资者的改建、重修,但是修建的只是外壳,而他们很少知晓这些物质载体背后的文化因子。当然,也不能因此否定旅游对保护的积极作用。还有一点是无人居住或大量年轻人外出,也就是俗称的“空心化”,是加速古村落及其文化破败的主要原因,这点在下面详细阐述。

  3.“空心化”是伤害村落文化的主因。在对三垟湿地村落的调查中发现,村里年轻人大都离开村落外出务工赚钱,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还有一些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了年轻人,衰败的不仅是村落的建筑,更大的危害是原有生活方式的传承,村落文化必将形成断层,这一趋势(即文化认知度的“老龄化”)在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并让人非常痛心。这一现象是全国各地古村落保护中碰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问题。解决了村民回迁问题,才能谈得上生活方式的保存和村落文化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发展旅游,让旅游与保护有机结合和谐发展应是“村民回迁”的途径选择,因为村民在村落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中可以分享“利益”。但是,首先要正确认识村落文化资源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中更重要的是活态文化(即村民的生活方式),只有对村民生活方式的尊重才是对村落文化的合理利用。其次,在文化资源利用中要注重村民的生存诉求和村落文化普及。

  二、村民的回迁与古村落文化旅游

  1.村民回迁-保持活态文化资源。村落文化资源是丰富的,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村落旅游的开发商往往关注的是修复和改造古建筑,而忽视了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如村落的宗祠更多作为聚会和表演的场所,而敬奉祖宗和教育子孙的功能和活动则很少;村落的寺庙成为闲谈和居住的场所,根本谈不上谈不上宣扬清规戒律。如果只是花大气力保护古建筑,而回避宗祠、庙宇等建筑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宗族文化、民间信仰等历史文化,这些建筑也就成了没有血肉和灵魂的空壳,这势必会阻碍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加剧村落文化的割裂。湿地古村落除了有依附于古建筑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有村民代代相传的历史文献(如鼓词、传说)、民俗文化(如岁时节令、饮食)等文化资源,即活态文化。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并形成特色的旅游产品(注:这点在“文化创意”部分再重点展开),这样村民回迁与活态文化资源开发(即文化旅游)就形成良性互动。所以,不应否定旅游本身,而是考虑如何立足于村落文化资源开发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这离不开文化创意。

  2.文化创意—合理利用活态文化。一般旅游的经营者主要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文化旅游则不同,它需要经营者能够综合各种资源并进行创造性整合,亦即创意。针对三垟湿地村落居民的生活方式,可以策划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活动。例如,利用村落特产—瓯柑开展瓯柑文化节活动,在国内各知名网站征召免费品尝瓯柑人员,从而达到宣传三垟湿地村落文化的目的。例如,以湿地村落文化资源为素材创作影视剧本并聘请知名导演和演员进行创作,如将各个村落的传说进行整理,并创作和演绎成适合青少年的动漫剧和成人的情感剧。例如,开展姓氏溯源寻根活动。三垟湿地每村基本都有宗祠和族谱,这些都是强化血缘认同的文化纽带。经营者可每年面向海内外举办姓氏大会,可以开展各种姓氏的寻根活动。随着三垟湿地村落文化旅游的发展,势必会促进湿地村落产业的转型,一批污染性企业将“自然”被淘汰,湿地的生态环境将得到大大的改善。同时,与文化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业也必然会得到发展,村民的收入也将随之增加从而促进村民的回迁。

  三、适应民生与古村落文化的普及

  1.村民的现代需求理应得到满足。村民离开村落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生活的不便利,所以在村落保护过程中要协调好保护与村民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关系。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收入的增加,村民必然回归。这时,就应考虑让村民主动参与村落文化的保护,献言献策。具体来讲:一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一定要适应民生,关注民生,即要注意解决住房问题和完善配套设施。虽说村落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会有一定的矛盾,但不能回避,而是要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村民。首先,要尽量还原村落历史风貌,延续村落的整体建筑特色;其次重点改造建筑的内部环境和设备设施,使村民能够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再次在与村落历史风貌相一致的前提下,新建学校、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等配套建设和服务;最后在不破坏村落历史要素和特色的前提下,完善垃圾收集、排污、路面、路灯、水电和公共交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二是在旅游开发中,村民应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能够参与有关村落文化保护重大事项的决策和表决。前面已提及,村民的生活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村民才是保护村落文化的主体,所以他们理应在一些重大事项上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一定的话语权。在村落文化的收集整理中,多去听听民间艺人、族长等人的意见,尽可能多地收集具有湿地村落特色的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是专业人员对村落文化资源的改造提升,创意作品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使村落文化、民族文化在政府包装与商业运作中失去它的本色和原生态,而让村民代表参与讨论创意是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在规划上,企业负责出资和整体规划,但实际的操作,尤其是到每家每户的房屋、巷道布设,都要充分考虑村民的意见。在经营分成中,要能保证村民的权益。

  2.村民的文化普及让文化不留断层。在文化旅游中,村民是村落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播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是建立在村民知晓村落文化并且引以为豪乐意分享。现在的问题是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村落文化是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一点也是零散的,对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普及就迫在眉睫。在做收集整理工作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建议整理古村落的文献历史,做村民口述史,“详细了解每一处窗雕、楹联的文化含义,使那些保存完好的祠堂、老屋都更加鲜活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在做村落文化普及工作时,建议通过更加生动、活泼的载体对村民进行地域文化历史教育培训,增加其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田野调查中可以通过摄影、摄像并制作成村落文化宣传片村落文化图片展,如在三垟湿地村落文化调研中,课题组就制作了《文化三垟》视频和反映三垟文化的画册,将来有可能的话可以作为向村民普及村落文化的有益素材。

  参考文献

  [1]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N].光明日报, 2006-06-15(6-7).

  [2]张华龙.古村落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资源开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

  [3]黄涛.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J].温州大学学报,2009(9).

  [4]李巧玲.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4).

  作者简介:钱正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专长:村落文化

  项目来源:温州市文化工程项目《生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必要性与途径探索——以温州三垟湿地为例》,编号:Wyk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