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研究  -> 正文理论研究

关于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影响的研究

——以浙江省瓯海区为例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1日 来源:温州学刊

  摘 要:我国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往往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导致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堪忧,流动儿童面临教育、健康、安全等诸多挑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省瓯海区为例,采用典型样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影响,倡导通过加强流动儿童家长自身建设、政府合理引导和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等方式,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利用,为流动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瓯海区;家庭环境;流动人口;流动儿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量流动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滞留时间延长,流动人口举家迁移现象不断增多[1],出现了流动儿童这一概念。根据1998年3月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安部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中国儿童慈善需求报告(2012)》指出,目前全国14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数量达1833万人。由于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低下,生存环境、生活环境不佳,他们往往是游走在城市夹缝中、被城市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强烈关注。

  浙江省瓯海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民营经济发展较早。长期以来“低小散”企业的聚集,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目前瓯海常住人口约100多万,其中户籍常住人口41万、新居民约60万,是浙江省除义乌市之外的又一个人口倒挂地区。瓯海区流动儿童总数近4万人,约占全区流动人口总数的7%。本文以瓯海区为例,深入分析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影响,并结合对其他地区的考察研究,探索优化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对策。

  一、瓯海区流动儿童家庭环境情况分析

  当前,瓯海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半城市化问题突出,表现在档次不高,规模不大,功能不全,城市形态和布局不均衡。具体地说,瓯海区流动人口在制度上没有享受完全的市民权;在社会行动上与城市社会有明显隔离;在社会认同上出现内部化、边缘化倾向[2]。这导致瓯海区流动人口逐渐以地缘、血缘为纽带,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形成了一个个流动人口高度密集、比较封闭的亚社会生活圈,衍生出流动人口亚文化。流动人口亚社会生活圈、亚文化的组成单位便是流动人口家庭。下面,具体分析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成长产生的影响。

  (一)瓯海区流动儿童的家庭软环境情况分析

  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软环境的众多组成因素中,职业岗位和文化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两项内容。瓯海区统计部门和人口计生部门对瓯海区流动儿童家长职业分布和文化程度的统计结果如下(下图):

  从上图可知,瓯海区流动儿童家长大多从事低端、劳动强度高的职业,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从实地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由于工作占去瓯海区流动儿童家长多数时间,流动儿童家长对流动儿童的成长关注不足。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导致瓯海区流动儿童家长承受比户籍人口更大的精神压力,在对流动儿童教养上倾向于严厉型或放任型。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放任型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两种家庭教育的误区,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上的障碍,影响孩子学习效果,会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瓯海区流动儿童家庭硬环境情况分析

  家庭硬环境,是指特定的物质条件,包括家庭的资源分配、居住条件、收入情况等使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2012年瓯海区新居民服务管理局针对企业开工用工和流动儿童家长基本情况,在全区11个镇街、75个社区内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2000余份,收回有效问卷1117份。调查对象分三种,回收流动儿童家长有效问卷1048份,企业有效问卷62份,劳务市场(职业中介)有效问卷7份。根据针对企业和劳务市场(职业中介)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月工资在1001-2000元的流动儿童家长310人,占34.4%;工资在2001-3000元的流动儿童家长402人,占44.7%;有效问卷调查62家企业中有25家企业配备了员工宿舍,17家企业发放了住房补贴,55.2%的流动人口居住在出租房。根据针对流动儿童家长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在居住环境方面,24.1%的人选择不满意,61.4%的人选择基本满意,仅14.5%的人选择很满意;在治安状况方面,17.9%的人选择不满意,68.4%的人选择基本满意,仅13.6%的人选择很满意。根据上述数据结合我们实地调查显示,瓯海区流动儿童家长收入偏低,经济生活压力大,在流动儿童教育、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投入较少,瓯海区流动儿童居住环境不佳,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园区或外租的民房,公共服务资源稀少,成长活动空间有限,同时流动人口高度聚集容易导致治安案件频发,影响流动儿童安全成长。

  二、瓯海区流动儿童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影响分析

  家庭是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深远的。流动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将有益于一生的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流动儿童养成消极、极端的心态。从我们的问卷和实地调查来看,当前瓯海区流动儿童家庭软环境、硬环境都存在一定缺陷,突出表现在在义务教育、卫生、安全等方面。

  (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方面

  1.教育导向功利

  根据瓯海区教育局2012年流动儿童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统计情况显示,瓯海有35675名流动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在访谈过程中得知,瓯海区流动儿童家长对流动儿童一般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流动儿童能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未来可以谋取一份好的职业,提升自身社会地位。但大多数流动儿童家长却将流动儿童升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如果流动儿童成绩优秀,流动儿童家长往往会缩衣减食保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甚至接受高等教育。如果流动儿童成绩不佳,他们就会占用流动儿童的学习时间,让流动儿童帮助家庭一起打工挣钱。少数流动儿童家长甚至让流动儿童辍学,以减少家庭开支。至于培养流动儿童兴趣爱好或艺术特长,更不在大多数流动儿童家长考虑范围之内。瓯海区流动儿童家长教育导向功利,流动儿童学习目的认知上普遍存在偏差,致使瓯海区流动儿童升学压力过于沉重,一些儿童的艺术天赋和特长被埋没。问卷调查显示,八成以上流动儿童认为学习目的是为了升学,将来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改变家庭命运。

  2.教育方式粗放

  瓯海区大多数流动儿童家长对流动儿童是只养不教,教养方式多为严厉型和放任型,很难做到与孩子平等相处、民主相处。流动儿童家庭中,很多流动儿童家长很少检查流动儿童的作业,对流动儿童的学习基本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的流动儿童家长甚至搞不清自己的流动儿童在上几年级。他们认为给孩子交了学费,就是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自己就可以摆脱责任。在具体教养流动儿童的过程中又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懂得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

  与瓯海当地儿童相比,瓯海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更不容易得到满足,往往情绪消极,在性格上更容易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3]。部分瓯海流动儿童由于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心灵上得不到关怀,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扭曲,认为实现自我价值在于外在消费水平的高低[4],往往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和别人攀比享乐,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其中部分行为甚至超越了社会道德和法律底线。

  3.教育投入不足

  瓯海区流动儿童家长因经济原因,难以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瓯海区教育局2012年流动儿童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统计情况显示,有22658名流动儿童在瓯海区公立学院就读,13017名流动儿童在民办学校就读,17091名流动儿童就读于新居民子弟学校,18582名流动儿童随班就读。由此可见,瓯海部分流动儿童家长不能承担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费用。而实际上,即使进入公立学校,课外辅导、专门家教几乎与流动儿童绝缘。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在学习竞争中处于劣势,往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才能与当地儿童在学习上并驾齐驱。

  (二)流动儿童健康保健方面

  1.卫生习惯

  瓯海区流动儿童家长文化层次偏低,卫生保健知识贫乏,工作的低小散企业环境往往脏乱差,对流动儿童家长个人卫生没有要求,导致瓯海区大多数流动儿童家长没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不注重教导流动儿童养成刷牙、便后洗手、定期洗澡、理发、剪指甲等良好卫生习惯。部分流动儿童家庭中,一家老少合用一条毛巾洗脸、合用一个脸盆洗脚的情况比较普遍,成为流动儿童结膜炎、皮肤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瓯海卫生部门有关数据显示,流动儿童在结膜炎、流感、口腔疾病等常见疾病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当地儿童。

  2.营养保健

  瓯海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大部分流动儿童只能满足基本温饱,根本谈不上全面、均衡的营养。同时,流动儿童家长也缺乏合理搭配营养的意识,鸡蛋、牛奶等基本营养品食用频率过低。瓯海区体育和卫生部门有关数据显示,瓯海区流动儿童营养状况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儿童,流动儿童的身高、体重均低于当地儿童,贫血、营养不良造成脑神经衰弱发生率远远高于当地儿童。

  3.医疗保障

  由于流动儿童家长缺乏正确的医疗卫生意识,与当地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沟通不足,没有对流动儿童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流动儿童的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瓯海区人口计生部门2013年对153名流动儿童统计报表显示,五成以上流动儿童的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流感疫苗等必要疫苗没有完全接种。

  (三)流动儿童安全监护方面

  1.人身安全监护

  瓯海区流动儿童跟随父母生活在治安环境差、犯罪率高的城乡接合部,加上流动儿童家长基本忙于生计,对流动儿童疏于监管,致使流动儿童直接暴露在社会危险环境之下,造成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据公安部们的统计,流动儿童是被拐卖儿童中人数最多的群体;瓯海区车流量较大,流动儿童就读学校大多没有专门校车用于接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食药品安全监护

  流动儿童往往居住在工业区、菜农房等工农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场所,获取食品途径多为流动摊贩或无证菜市场,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流动儿童患病后,受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制约,到个体诊所尤其是无证个体诊所自行买药就诊的现象比较普遍,容易产生恶性感染、交叉感染,同时也为大量黑诊所提供赖以生存的空间,形成恶性循环。

  三、通过优化流动儿童家庭环境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对策

  数以千万计的流动儿童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是成为沉重的负担还是增添未来发展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动儿童家庭环境。因此,改善流动儿童家庭环境,降低其对流动儿童的负面影响,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势在必行。流动儿童家长、政府、社会三方面应共同承担起责任,打造流动儿童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一)流动儿童家长方面

  优化流动儿童家庭环境,最关键的是要转变流动儿童家长的观念。流动儿童家长要有长远眼光,将改善家庭环境、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作为一项改变家族命运的长期性投资,助推流动儿童全方位发展。

  1.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方面

  流动儿童家长要切实承担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去保障流动儿童能够顾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5]。改变对流动儿童成绩的评判标准,充分认识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意义,尽可能为流动儿童兴趣爱好、艺术特长创造发展空间。加强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了解流动儿童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做到在精神上关怀流动儿童,让他们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2.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方面

  流动儿童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改变自身存在的生活陋习,做好家庭环境清洁工作,示范引导流动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对流动儿童加强监管,规范改正流动儿童不良卫生生活习惯,督促教育流动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3.流动儿童安全方面

  流动儿童家长要以保障流动儿童安全为第一要务,时刻注意流动儿童人身安全,尽量让流动儿童远离社会治安复杂的场所,教导流动儿童必要的人身安全常识。引导流动儿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教会流动儿童识别有害物质和药品,将家中的危险物品放置在流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带流动儿童到公立医院就诊,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二)政府方面

  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首要职责。政府部门应该从制度层面为流动人口管理进行合理设计,找到改进管理和加强服务的突破口,综合应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逐步实现流动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打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促进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提升。

  1.人力资源合理布局

  过多流动人口,不仅消耗了流入地大量新增的产品,加重产业转型升级的负担,形成“低素质、低技能”代际传递的不良循环,更稀释了有限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挤压了高等人才生存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人口结构态势,既阻碍了流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流动人口自身生存、生活环境的改善。因此,要对流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布局。比如,瓯海区委区政府针对外来人口过多的区情,痛下决心,大力开展减员增效工作,努力达到户籍人口40万人、外来人口30万人的合理人口结构。2013年,瓯海区将通过开展土地承包合同履行大检查、规范管理房屋功能改变、加强出租房监管、加强出租房检查、加强对流口人员的资格审查、加大无证经营取缔力度、加大流动摊贩取缔力度、加强特种行业管理、开展菜农房专项整治、加强人才工作等十大措施,从源头上、从空间上挤压流动人口生存空间,规范出租房管理10万间,减员增效20%,减少15万左右人口。目前瓯海区减员增效各项措施已经初现成效,岁末年初已经成功劝退3.5万外来流动人口。

  2.创新流动儿童家长服务管理

  要解决流动儿童家长服务管理问题,光靠优惠政策和当地社会大力支持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出台符合区情的引导政策,扩大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创新服务管理,有效引导流动儿童家长争做良好市民,吸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落户本地,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推动社会进步。比如,瓯海区委区政府从瓯海流动儿童家长实际情况出发,面对60万流动儿童家长数量,采取流动儿童家长积分制管理形式,有效加强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引导。积分制管理,即对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在瓯海工作的流动人员,由本人申请并经瓯海区新居民服务管理局核准的流动人员,纳入瓯海区流动儿童家长积分制管理范围。积分累计达到一定分值的流动儿童家长:无违反国家及本省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的家庭,其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优先享受入读辖区指定公办学校待遇;可根据本人意愿提出申请,优先安排入住瓯海区安心公寓待遇;符合有关规定的,可纳入瓯海区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范围。流动儿童家长积分制管理计分标准,其中基础分指标包括基本分、个人素质、工作情况、居住情况、计划生育、预防保健和登记管理等七项内容,附加分指标包括人才引进、专利创新、奖励荣誉、慈善公益、投资纳税和参政议政等六项内容,扣减分指标包括违法行为和个人信用不良记录两项内容。虽然流动儿童家长积分制不能解决所有流动人口市民权问题,但这项制度使户籍制度由整体性排他变成选择性排他,进一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也有效提升流动儿童家长素质。

  (三)社会方面

  社会承担促进流动人口管理、提升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重要职责,可以弥补流动儿童家长、政府方面存在的不足。社区、学校和各类公益组织应该发挥优势,主动有为,共同打造和谐、温馨的社会大家庭环境,促进流动儿童的发展。

  1.社区介入

  社区是流动儿童生活的主要空间。要制订流动儿童专门活动规范,努力杜绝对流动儿童的侵害;发挥大调解机制,帮助流动儿童家庭建立和睦邻里关系;建立流动儿童活动室,开展讲座、咨询、学习、交流、游戏等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引导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感受社会大家庭温暖。

  2.学校配合

  学校是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要适当免除流动儿童借读费,降低招生门槛,提高流动儿童的入学率;加强师资力量配备,减少流动儿童单独编班;将流动儿童成绩计入单独的教师考评;消除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引导当地儿童与流动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营造有利于流动儿童学习的校园氛围。

  3.公益组织参与

  公益帮扶是流动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搭建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和流动儿童帮扶结对桥梁,减轻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压力;组织流动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和公益活动,充实流动儿童业余生活;招募志愿者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服务,比如通过免费家教的形式对流动儿童进行课外辅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各尽所能、齐心帮扶流动儿童家庭的生动局面。

  总之,流动儿童工作事关转型发展大局、事关国家发展未来。我们应该切实增强优化流动儿童家庭环境、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流动儿童家长、政府、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及早关注,采取得力措施,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流动儿童家庭环境,全力帮助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晚莲.关于流动儿童社会支持问题的综述——基于社会视角[J].兰州学刊,2009年第3期,(132)

  [2]白文飞.关于我国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阴山学刊,2007年第20卷第6期,(103)

  [3]吴凡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分析

  [J].人口研究,2011年11月第35卷第6期,(94)

  [4]梁美凤.“流动儿童”价值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30卷第6期,(152)

  [5]叶月婵.流动儿童教育中家长参与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80)

  作者简介:麻相漫,温州市瓯海区委办综合科副科长。研究专长:城市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