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研究  -> 正文理论研究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温州公益创业现状及发展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1日 来源:温州学刊

  摘要:公益创业是近年来在全球兴起的全新创业理念,是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较之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公益创业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温州社会生态系统中有着孕育和发展公益创业的土壤和环境。以“社会责任”为联结纽带,温州公益创业的主体主要包括温州市政府、民间公益组织、温州高校和社会企业等。当前,温州的公益创业生态系统还处于发育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复杂环境,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有利的外部环境加上系统内部诸要素的良性互动,才能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成熟的公益创业生态系统。

  关键词:公益创业 生态系统 温州

  一、“公益创业”、 “温州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等概念界定

  (一)公益创业的定义

  上世纪80年代,公益创业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学术上的定义最早由美国人迪兹(J. Gregory Dees)于1998年给出,他认为“公益创业”是指个体或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价值,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为社会大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创业活动。[1]我国从事公益创业研究的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主要包括四大类型:1.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2.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企业;3.志愿公益活动;4.产学研混合型。[2]而百度百科的词条对“公益创业”的解释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融合的过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公益创业指凡涉及公共利益的创新立业活动;狭义的公益创业主要专指慈善公益领域的创新立业活动,即创办社会企业。本文采用“广义的公益创业”之意。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公益创业”的定义虽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特点: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二)温州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范畴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人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人们参与的社会生态系统可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四大系统的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系统内部要素及系统间的一定强度的、积极的相互联系,可以实现发展的最优化。[3]

  温州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是以温州市政府、民间公益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社会企业和温州高校等为主体,在温州市范围内形成以“履行社会责任,完善社会整体福利”为共同使命和共同价值追求,通过相互配合、彼此支持,以谋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创新体系。

  二、公益创业的由来及发展现状

  (一)公益创业的由来及发展

  公益创业是近年来在全球兴起的全新创业理念,是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公益创业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创业培训,并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西欧,发挥推动作用的主要是各国政府及欧盟;在美国主要是公益风投和新型基金会;拉丁美洲具有合作社特征的社会投资更为突出;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依赖市场和社会部门二元混合动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公民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和中东欧国家的公益创业发展与“国际援助”密不可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多国相继颁布了有关立法。如意大利《社会合作法》、比利时《社会使命公司法》、葡萄牙《社会团结合作社法》、希腊《有限责任社会合作社法》、法国《集体利益合作组织法》、英国《社区利益公司法》等;截止2009年,欧洲和北美已有14个国家通过了有关社会合作社的立法;日本和韩国也已有了类似法律。[4]

  (二)中国公益创业的生态现状

  1.中国公益创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市场转型时期,就业、社会服务、扶贫、教育、医疗、环保等众多社会领域,在政府缺位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公益创业逐渐发展起来,主要特征可概括为:(1)起源于跨部门多重力量的推动。在政府主导下,营利组织作用突显、企业社会责任趋向主流化、国际对话与合作更加常规化。(2)中国公益创业组织虽然差别化特征明显,但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通过多种社会创新方式来解决政府缺位和市场失灵的各类社会问题。(3)法律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如:现行法律制度未能赋予公益创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易致其陷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现行法律制度也未能对公益创业活动给予规范和约束,易造成其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2.现有公益创业项目的主要类型。根据百度百科所列,目前国内已有的公益创业项目,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1)政府支持:如共青团中央的“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面向失业人群的再就业公益培训和公益创业培训。 (2)媒体推介:如CCTV-2的《爱心总动员》、《赢在中国》,上海东方卫视的《创智大赢家》。(3)高校行动:如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可以休学创业的政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创业教育及创业活动。(4)民间参与:主要包括一些国外的基金会引进项目,如光华基金会的“大学生创业接力计划”、上海NPI公益组织孵化器、北京惠泽人、新富平学校面向弱势人群和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培训等。(5)跨部门合作:如上海慈善教育培训中心携手光华基金会的培训项目、上海杨浦区知识创新区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的系统培训、上海交大引进的美国项目培训、湖南大学的众悦•滴水恩公益创业项目等。

  3.我国公益创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近年来,公益创业在扶贫、教育、就业、医疗、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公益创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制度环境尚处于发育期,在所有制性质、税收优惠、组织管理等方面有待完善,还未有关于公益创业的专门立法,很难依照现行法律界定公益创业的边界,可利用的知识、技术、人力资源和经济支持十分有限,现有项目主要存在着形式主义、本土化不够、立项时间短等诸多问题。

  (三)温州公益创业的生态现状

  1.温州公益创业的先天优势。温州社会生态系统有着孕育和发展公益创业的土壤和环境。(1)温州企业家创业示范精神:先天不足的资源条件、交通不便的地理位置,培育了温州人“敢为人先、敢于拼搏”的“经世人文”和“主体意识”,形成了特有的“适者生存、敢想敢干、实事求是、义利并举、团队合作”温州企业家的创业精神。(2)特有的商业文化现象:温州地处“东南一隅”,长期的“边缘化”状态和历史沿革,温州人为了生存发展,形成了“抱团文化”、“商性人格”和“创业文化”。(3)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创业经历了三个阶段:创业富民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和创新跨越阶段。依靠“商行天下”完成了财富原始积累的温州人,如今已经有了“善行天下”的实际行动。如“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和荣获2012年中华慈善奖的“明眸工程”等。(4)温州行业商会的发展:温州市现有行业商(协)会400余家,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通过行业商(协)会申报获得一批“国家级”基地、创建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制定了一系列行业发展规划等。可见,温州区域经济文化的突出特点有着培育和发展本土化的公益创业事业先天优势和条件。

  2.温州公益创业的政策支持。2012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2012年10月,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 1+7系列文件,明确了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职能转移、备案管理、议事联席、项目购买、考核评优和平台培育等方面信息,明确指出允许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取得合理回报。同时,第二届义工、社工论坛在洞头召开,探讨“温州公益组织机遇与挑战”。温州市即将成为省部共建的民政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政府拟积极培育创新社会组织;全市公益组织中已有多个公益项目渐显社会企业雏形,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服务转型;温州还将设立公益创投基金,以项目资助方法为社会组织公益项目提供创业和发展资助等。

  3.温州公益创业生态主体的形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社会责任”为联结纽带,温州公益创业的主体主要包括温州市政府、民间公益组织、温州高校和社会企业等。政府通过计划、法律和行政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直接和间接地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以保证社会公平公正为履责目标;民间公益组织或高校以公益性为生存基础,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使命及发展目标;社会企业以注重社会价值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以确保可持续性作用发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1)温州市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温州的公共服务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滞后等。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大力推进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并在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开工建设市社会福利中心、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同时,政府也对温州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发展的能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2)温州民间公益组织:目前,温州的民间公益组织主要有182义工组织、星火义工之家、快乐之本社区义工服务中心、绿眼睛、苍南壹加壹应急求援中心、商报义工团等。这些组织的所有权性质主要是官办慈善会、社团组织、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孤寡残疾老人、弱势儿童、灾民、珍稀动植物、农民工等。服务内容包括居家养老、扶残助困、康复训练、失独陪护、应急救援和环保监测等,主要提供的是输血式帮扶。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政策支持和民间力量;各地公益孵化机构为专业化的公益项目提供场地、设备等共享设施,提供政策咨询、小额资助、渠道拓展、项目对接、财务托管等服务。当前的发展之困主要有:一是合法身份认定困难,资金来源有限。温州现有100多支公益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不超过10支。由于处于社会信任高危期,致筹款难,资金主要来源于成员内部捐款和私募,效果有限;二是组织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缺乏;三是目标定位不明晰,品牌项目研发少;四是外部联动活力不足,难以吸引社会资本;五是风险管理存在缺陷,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等。

  (3)温州社会企业:社会企业采用商业手段,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它是不同于政府部门、传统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和商业企业的造血型社会协同治理形态,被称为公益领域内的“第三组织”,也就是说当政府公共服务缺位、传统公益服务及商业市场失灵时,它以专业的、独立的和可持续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据调查了解,目前温州社会企业的典型代表主要有温州龙湾青年创业园、温州眼视光研究院暨创业孵化基地、龙湾状元及永中的素食馆和温州太平洋公益星雨儿童康复中心等。这些组织的所有权性质主要有民办非、国有、个体和社团组织等。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大学毕业生、高新技术研发团队、农民工和弱势儿童等。服务内容主要有大学生就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扶残助困、康复训练等,注重社会利益,兼顾经济效益,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政策支持、民间力量和风投资本等。发展之困主要在于资金来源渠道有限;社会信任度不够;产品或服务缺少竞争力;政策不明确,支撑体系不健全;缺少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偏离社会使命,转型文化冲突等。

  (4)温州高校:目前,温州高校主要包括温州医科大学(省属高校)、温州大学(市属高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高职高专)、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职高专)、温州电视广播大学(电大)等。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当地企业和百姓等,主要服务内容主要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和医疗卫生等。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财政拨款、政策支持、民间投资和企业赞助等。当前高校在支持公益创业方面的发展之困主要有:一是财政拨款有限,无直接的专项资金;二是政策不明确,缺失具体配套支持方案;三是民间投资或企业赞助面向高校的积极性不够高;四是高校自身的动力不足,还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等。

  (三)温州公益创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公益创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家和不少学者等多方关注。因为这种创业行为一旦成功,形成的良性循环是:公益创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其解决的社会问题也会越多。必须通过充分发挥温州公益创业生态系统各主体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突破现有的资源限制,优化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各主体的自我成长和成熟,如通过政府的体系化政策、成熟公民社会的培育、社会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加强等,以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几点建议如下:

  1.政府的有为行动。(1)加快观念及职能转变,培育社会服务创新体系。政府职能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主要管理和服务机关。做“有为政府”并不是要求政府包揽社会的全部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管得太多,会导致分身乏术,无法保证服务质量。事实上,“有为政府”也无法做到兼顾所有、大小齐抓。在搞好宏观调控的同时,可以将一些不需要政府直接承担的职能放权给社会组织,通过培育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温州行业商(协)会在生产和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民生。(2)大胆改革创新,鼓励温州民资进入公益创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的温州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温州民间资本比较充裕,投资渠道却非常有限。政府可充分利用当前温州市正处于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省部共建民政综合管理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大好形势,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民资进入公益创业领域,既为民资寻找到新的投资模式,又解决了公益创业资金匮乏的难题,是推动两大试验区改革顺利进行的创新举措。(3)发挥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功能,规范和支持公益创业活动。颁布专门的地方法规;选定公益创业推动部门;制定公益创业支持制度、培育计划;完善公益创业项目登记制度,定期的调查审核;通过有效的鳞选和评估机制,确定资助和培育对象;优先购买服务、实行税收减免和经济补助等,将预期可持续性创造社会价值的项目扶上马,再送一程,令有限的财力创造更多价值和机会。(4)树立标杆人物,加强公益创业的舆论宣传和引导。政府可通过会议、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多渠道宣传公益创业的优秀人物和先进典型,树立起公益创业的社会学习榜样,扩大公益创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公众对公益创业的认知度。总之,政府主要通过发挥政策支持、沟通协调、法律保障、监管约束和宣传引导等职能,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推动公益创业有序健康发展。

  2.社会企业的成长之路。(1)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这是社会企业生存的关键;(2)以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为追求目标,避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社会企业发展的源动力;(3)不受现有资源的制约,通过制度及运行模式的大胆创新来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企业前行的助推器;(4)实现与外界的3600联系和有效合作,是社会企业成长的应有之道。加强与系统外部的交流,包括对全球公益创业的前沿理念、信息的把握;对国家当前经济形势、政策环境的理解和接纳。通过与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包括与温州政府有关部门、民间公益组织和高校的互助合作,联手打造公益创业的品牌项目,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共同推动温州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

  3.民间公益组织的自主觉醒。(1)立足实际,结合组织特色,打造适合公益创业的品牌项目,变单一输血式生存型为自主造血式发展型组织;(2)必须实行规范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以建构社会信任,获得持续性支持;(3)利用组织所处特殊地位和掌握的信息之便利,借助活动开展、舆论宣传等平台,引导和培育公民的公益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利于形成支持和积极参与公益创业的社会氛围;(4)加强学习、交流和合作,借“他山之石”解发展之困。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共建,获得合法身份、启动资金等,以解身份、资金之困;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商业化运行法则、风险管理方法等,以解管理之困;与高校的携手,汲取先进的理念、前沿的技术和敢于创新的人才,以解人才之困等。总之,民间公益组织以解发展之困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利好政策,努力由传统的公益组织向涉足公益创业领域的非营利组织转变,是实现组织自我发展和推动公益创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举。

  4.高校的积极参与。公益创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投入与产出,更是智力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1)高校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本校特色,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可以为公益创业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培养公益创业极需的专业人才;为师生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便捷途径;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新领域等。(2)高校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直接创办社会企业或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支持和推动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3)高校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可通过直接的经济补贴或无息借款;开展创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联手政府或企业设立公益创设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等方式来实现。

  当前,温州公益创业生态系统还处于发育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复杂环境,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有利的外部环境加上系统内部诸要素的良性互动,才能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成熟的公益创业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Dees,J.Gregory.1998.“The Meaning of‘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contributed from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unders Working Group,15

  [2]唐亚阳,何飘文,闫森森等.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为例[J],企业导报.2010,(1):244

  [3]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 250-252

  [4]余晓敏,张强,赖佐夫.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企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1,(1):157-165

  作者简介:向敏(1969-),女,四川达州,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创业教育;工作单位及部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学工办;通信地址: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科教楼1008室(温州市学院西路270号)邮编325000,联系方式:13868844405,0577-88068834;86689906。E-mail:1888051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