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新闻宣传 -> 重大宣传主题  -> 正文重大宣传主题

秦皇岛:“创新之城”弄潮科技蓝海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7日 来源:温州日报

  “寻路改革”采访报道小组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楼里合影。王继军摄

  曾经,一首《浪淘沙·北戴河》让河北省秦皇岛市美誉天下。而今,这座滨海城市正以创新之名跑在改革前沿。5月底,本报“寻路改革”采访报道小组走进秦皇岛,一探其打造“中国北方创新之城”的奥妙。

  科技,是最富创新色彩的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被秦皇岛视为“创新之城”的主力军。

  前不久,秦皇岛公布了首批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其中145家“扎堆”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于是,我们驱车驶入秦皇大街,前往多产的开发区寻找创新地标。

  车窗外,栋栋楼宇拔地而起,玻璃幕墙折射出耀眼光芒,几何造型的雕塑点缀着十字路口……在开发区,具有科技元素和现代质感的标志物不难寻觅。

  “由于特殊的城市定位和生态要求,决定了秦皇岛经济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加快转型升级。”秦皇岛工信局副局长陈民说,投身科技蓝海是秦皇岛赶超发展的战略选择,也为高新产业落地创造了条件。而享有特殊政策的开发区,无疑是这一选择的先行者。

  穿行在八车道马路上,两侧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厂房,串连出两条“地标链”。这当中,不乏自主研发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的思泰意达,为“神舟”、“嫦娥”装上玻璃铠甲的星箭公司,用3D打印人造骨骼的天秦三维等一批高科技“小巨人”。“目前,开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55家。去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0亿元,产生的利润占全区总量88%。”开发区经发局工业运行科科长吕忠学用一组数据印证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车子继续前行,绿树掩映中,一个巨大的红色方块格外惹眼。这是秦皇岛科技含金量最高的地标——数谷大厦。它向我们呈现了培育科技“小巨人”的独特机制。

  行至第九层,这种独特机制直观呈现:走廊一边是中科遥感公司研发中心,另一边是秦皇岛(中科院)数据产业研发转化基地的会议室。科研与产业在这里高度融合,科研人才既能专心搞研究,科研成果也能有效地打开市场化之门。

  目前,该基地已有20多位博士、硕士直接参与研发和转化,首批9个项目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第二批4个科技项目计划年底完成转化。

  “独特的合作机制,吸引着京津地区的人才,为秦皇岛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该基地办副主任王建华说。目前开发区已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7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吸引了4所京津高校在这里设立研发机构。

  开发区里“高新尖”密集,但在秦皇岛其他区域同样不乏创新色彩。

  海港区建设大街231号的秦皇岛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又一创新地标。在这里,我们看到政府扶持这只有力的推手。

  2008年起,秦皇岛每年划拨180万元供该中心购买管理咨询、难题诊断等服务项目,免费输送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该中心主任付奇说,年内,配套的网络窗口也将投用,届时,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推动更多企业长成科技“小巨人”。

  秦皇岛的创新元素远不止于此。近处,千家万户供热系统里,藏着“北方管业”不容小觑的专利技术;远处,海岸线上的昌黎县,将数控技术运用于河北省最大的工业缝纫机产业集群……科技和创新,在这一路上不时触动着我们。

  据秦皇岛工信局人员介绍,随着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秦皇岛近年来大力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推广创新成果,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今年,秦皇岛将滚动实施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7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50家。

  夜幕降临时,当地居民们纷纷来到市中心人民广场乘凉。暮色中,一只电子风筝高高飞起,闪烁着光芒,仿佛寓意着这座城市对科技和未来的美好向往……

  【记者手记】

  三十年前,秦皇岛和温州共同列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三十年开放与改革,让两座城市同样从海滨小城蜕变成省内“老三”。不仅如此,两座城市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仍有相似之处:在转型的大方向上,以创新驱动发展;在具体操作中,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突破口,培育壮大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小巨人”,促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了解秦皇岛在打造“创新之城”过程中所得的经验,或将成为温州的一种参考。姜巽林 马玉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