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研究  -> 正文理论研究

温州民营企业“稳中求进、创新发展”的三维思考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3日 来源:温州学刊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是个世界性难题,从表面看,当前中小企业经营和融资中遇到的问题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叠加影响的结果,但从根本看,则是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障碍。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视域探索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出可行路径,即:全力推进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再创制度优势,保障“民间智慧”能够专注于经济创新;全力打造中小企业实体经济地位,从技术、管理、能力、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做好、做足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发展潜力的大文章;多措并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关键词:民企发展;融资难题;思考

  温州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祥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区域发展模式——“温州模式”,“温州模式”不仅使温州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也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温州面临着的“标兵渐远、追兵渐超”的严峻态势。专家学者对“温州模式”为何会陷入困境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广泛探讨,温州经济发展中累积的结构性、素质性、基础性问题亟待解决。“温州模式”的本质在民本经济,基石是实体经济,在此,笔者试就如何推动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尤其是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探讨如下。

  一、打造有为政府,全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建设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显示:一个区域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状况,与该区域地方政府的能力和作为密切关联。所谓地方政府能力,主要包括规划发展、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市场规制、提供公共服务、组织协调、社会控制等能力。地方政府的整体施政能力是由这些具体能力整合而成的一个有机体——这些能力的强或弱,是政府职能得以有效履行以及区域经济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因此,在温州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之外,地方政府也必须进行相应的“管理创新”,通过合理定位和角色转换以及能力提升来促使诸多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形态升级。经济创新是提升温州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温州未来的发展,需要再创制度优势,保障“民间智慧”能够专注于经济创新。

  长期以来,温州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温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显然成为影响温州转型发展一大严重障碍。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公共服务供给的物质基础,温州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趋缓影响了公共服务供给,而随着经济增长模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公共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从传统模式下的辅助性地位,转变为现代模式下的主导地位。要缓解温州面临的经济与社会双重压力,解决当前的发展困局,就应以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寻求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途径,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保障温州以民营为主体的经济顺利转型升级,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政府应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切实树立公共服务助推理念。职能转变是关乎发展的问题。当前我们既存在发展方式问题,也存在发展不足问题。今后一个时期,第一要务依然是发展实体经济,关键是加快转型升级。为此,政府职能的重心应在服务发展、助推转型上,积极谋划以窗口指导、产能规划倒逼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主动建立助推企业发展的服务机制,高举可持续发展旗帜,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和政策导向协调互动,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在政府“有为”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政府的整体效能。

  (二)通过制度化保障,进一步拓宽民、企参与渠道,共同打造“公共需求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公共参与是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到“公共需求导向”转变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民、企参与,让公众的需求得到充分地表达,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才能回归市场经济社会的“常态”。满足公共需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导向。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公众需求,要根据民、企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

  (三)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形成多方发力、综合施策、互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当前,必须尽快完善政府各部门的责任落实机制。根据“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战略目标导向的要求,切实落实地方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助企责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力共助的良好格局。为此,要建立实体经济优先发展的决策机制,把助推实体经济作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首选要务。要加强和完善联动协同机制。发展实体经济工作涉及众多职能部门,必须加强部门联动、协调监管、合作处置机制建设。要建立跨部门领导小组议事机制、多部门日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实体经济所涉及的主要职能部门工作例会,通报情况、协调工作、落实措施,并确定阶段性重点工作联动主题。整合部门职能资源,定期进行实绩考核,对企业实行全方位助推,形成区域经济环境日益完善的良好局面。

  二、燃爆企业活力,全力打造民营中小企业的实体经济地位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格局逐渐被打破,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温州有数万家民营中小企业,它们构筑了温州经济“金字塔”的塔基。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温州经济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不会根本改变,所以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必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民营企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也制约了许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减轻企业负担,外部环境的改善是“外因”。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做足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发展潜力的大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效创新:

  (一)技术创新。核心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民营中小企业从事的大部分领域都在传统产业之内,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以发展传统产业为主。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优势就是劳动力比较便宜。因此,温州中小企业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依靠新技术的力量腾飞。一是依靠科技促使产品更新换代;二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深加工改变产品的功能,开拓新的市场,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必须从市场需求入手,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家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建立起市场调研队伍和掌握科学的市场调研方法,并及时恰当的做出科技创新决策。在技术创新的运作阶段要建立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以及及时申请专利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在商品化阶段,要注意对技术的改进和对营销队伍的培训。同时,在科技达到成熟期之后,及时进行技术转移,这在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因竞争对手的模仿而带来的损失。当前,市场上企业的行为具有趋同性,企业间的竞争大多为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因此,一个企业能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就能因创新而获取暂时性垄断权,并获得超额回报,即“熊彼特租金”。而且经过技术创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附加值高,一旦开发成功,可使企业呈几何级数般的增长。

  (二)管理创新。核心是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中小企业的家族化管理模式,使企业具有明显的个人化特征和对环境较强的依赖性,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弱小,这正是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①重视战略管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格局,中小企业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在符合和保证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市场存在的各种机会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通盘谋划,确立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规划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及竞争对策,合理调整企业内部机制,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②建立集体决策和专家咨询机制。既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有利于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强化企业对他们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③实行职业经理人制。企业管理是一项既有理论底蕴又极具技术性的职业,属“精英职业”,要把企业交给那些具有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管理,从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使资源不断增值,提高企业竞争力;④实行人本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人的作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不断创造人才。为此,民营企业要把人才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同时,要重视对人的激励。

  (三)能力创新。核心是实现企业家“三型”转换。即:一是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换。经过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由普遍和大量模仿而产生的困扰和陷阱随处可见。必须加快企业家能力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就是要变无意识的、本能的模仿为有意识的、科学的自主创新;二是从“战术型”向“战略型”转换。民营企业家总体上科学文化素养不高,理念滞后。因此,企业转型必须加快民营企业家能力从战术型向战略型转变,就是要极大提升企业家战略能力,即整合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竞争环境,确立长期发展目标,选择业务类型和范围,取得竞争制胜权的能力;三是从“个众型”向“合众型”转换。即要从“功利价值观”提升为“使命价值观”,超越克服个人或家族的企业理念,树立理想和信念;加强制度建设,以公平正义为内容,构建企业主和员工的和谐关系;培养公民意识,转换角色和身份,变企业老板为组织员工;变个人英雄主义为团队合作。

  (四)制度创新。核心是从“单边治理”转变为“双边治理”。民营中小企业原有的企业制度总体表现为“单边治理”特征。因此,无论是产权关系、治理结构还是组织框架设计,都是建立在资本强权的基础上,企业处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绝对控制之下。而“双边治理”结构,是指企业由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共同治理,其特点就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作为平等的交易主体,通过自愿缔结的合约分享企业的控制权。由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所有者自愿缔结的合约可以节省交易成本,或者说可以提高市场效率。因此,中小企业要探索建立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产权关系,即将财产的所有权、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但也不排除有些企业会将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纳入考虑范围之内。显然,双边治理结构致力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能,这在企业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日显重要。

  三、发挥杠杆作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毋庸讳言,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道世界性难题。金融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跨期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从根本上决定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温州中小企业所享受的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的可获得性与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严重不相称——融资难问题非常严峻。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的迅猛增长,呼唤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但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和不到位,导致中小企业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而温州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国外成熟经验表明:打造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良好的社会融资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靠银行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合力。只有整合好更多的社会资源,为银行和企业搭好平台,才能够有效缓解以至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当前,银行支持中小企业主要受一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影响、不良贷款核销困难、免责规定不够细化、征信系统尚待完善、担保公司信息不对称等。金融机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障碍有:(1)受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规模紧张,有限的信贷资源与旺盛的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相比存在较大缺口,银行处于两难境地;(2)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困难,财政部规定对确实无法收回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才能实行核销。当前,中小企业大部分贷款都有抵押担保,不符合核销条件。针对此类不良贷款需要先行通过法律诉讼处理抵押物,经法院判决中小企业资不抵债、须破产清算的才能核销,但一般处理过程长、执行比较困难;(3)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相关免责条款尚不够细化。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善的问题,授信业务风险较大。在授信工作出现问题时,由于缺乏明确可操作化的规定,如对授信人员道德风险的界定很难把握,银行营销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销服务的积极性;(4)目前央行征信系统能够提供部分有银行信贷历史的客户的信用记录,但仍缺乏中小企业和企业主的商业和社会行为信息,难以综合判断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影响了银行信用贷款的拓展;(5)对担保公司超范围经营、过度担保等信息不透明,比如不能监测在几家银行同时担保等情况,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引发系统性风险;(6)具体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问题主要表现在:a.现有中小企业专业机构的网点布局、业务流程等与中小企业业务零售化转型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b.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体系还有待完善;c.业务流程尚需进一步优化;等等。

  当前,温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打造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小微企业园“两大平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前不久,市里又召开了“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动员大会”,研究部署了温州市振兴实体经济工作。围绕战略转型,未来一段时期各金融机构应在以下五大方面力争取得突破。即:

  (一)重构中小企业融资框架。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重构中小企业融资供给、支撑、保障体系。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在制度安排、政策支持等方面还面临一些歧视,应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即:一要维护中小企业权益,尊重其合理诉求;二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如减免税费和建立风险补偿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系统;四要建立信用担保制度;五要搭建好资本市场平台,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等,引导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等。作为市场繁荣的推动者,金融机构要改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和业务机制。

  中小企业规模小、担风险能力弱,往往适宜以社区为平台“抱团”发展,社区已然成为了中小企业的主要集中地。一些社区甚至已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代表。为此,各金融机构应制订和完善“服务社区金融”的战略方案。

  (二)多方努力,立体攻坚。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综合努力。主要有:a.银行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同时,加快推进建设一批定位于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b.中小企业方面,要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深入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冲击能力,尽快满足必要的授信条件。c.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应切实考虑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单独预留一块规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中小企业账目不透明、管理不规范,发展前景也有很大不确定性。银企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成了优质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阻碍。要搬掉这个绊脚石,就要靠中介机构来搭桥。这样的中介,可以是对企业有充分了解的当地政府、工商联合会,也可以是行业自助组织、行业协会,甚至是企业同行。通过主动寻求中介平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银行便捷地找到了潜在的客户市场,中小企业顺利得到了银行的授信,行业协会也吸纳了更多的企业会员,可谓一举多得。

  针对不同产业集群的特点,各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风险缓释方式,批量化地提供专业服务,与各地工业园区、行业协会、专业市场合作,搭建产业集群、担保增信、供应链融资等专门服务平台。利用这些专业平台发挥的积聚吸附效应,积极培育大量高成长性的优质客户。此外,为拓宽金融服务面,有效防控风险,各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努力将更多的中小企业纳入服务体系。如引入政府风险补偿和企业群体互助增信等机制,具体可由地方政府与各金融机构分别签定诸如助保金类的合作协议,由政府出资一定数额,贷款企业按照贷款金额一定比例出资共同组建“资金池”作为风险补偿。另外,各金融机构也可与各地工信部门、工商联等签署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共同携手搭建合作平台,从源头上联合推动解决融资难题。

  (三)根据中小企业发展实际需求提供“适宜”金融服务。企业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然后到衰退期的过程,每一个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是不一样的。银行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规律提供不同阶段的融资方案。刚开始企业可能是需要周转资金,银行提供的是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金融服务;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固定资产和扩大再生产,这时候就需要银行提供固定资产融资;企业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需要进一步进入资本市场了,就需要银行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方案,包括理财产品、IPO前期财务顾问、投行业务等。

  中小企业缺的不仅是资金,在服务、经营、管理上都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银行对企业的支持不仅是资金上的,也可以满足其多方面的金融需求。事实上,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之后,随着它发展壮大,往往需要更多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如中小企业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一般起步时大都是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松散,财务不规范,成长到一定阶段必然面临调整,也就到了发展的危险期。这时员工增加、业务增多、营业额扩大,客观上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都得规范化、标准化,否则很容易陷入停滞状态。银行拥有发达的结算网络、成熟的现金管理经验和方便快捷的电子银行,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集中、代收代付、财务顾问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对金融服务需求逐渐多样化,各金融机构应主动把服务的重点由单纯的信贷业务向综合化金融服务延伸,提供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财务顾问、造价咨询等多种高端服务。不但提高了企业运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也为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插上了翅膀。

  (四)大力发展网络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另辟蹊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短、频、快、小,与网络银行的特点不谋而合。通过银行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的网络银行这样一个平台,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能够通过网络交易记录等多种形式发挥网络物流、信息流、现金流融合的优势,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高效服务。例如,由于缺渠道,少资源,很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靠网络起家。电子商务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销售渠道不足的问题,如今很多中小企业都是靠网络一步步做大的。通过我国逐渐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产品优秀的中小企业根本不愁市场,但资金周转效率低成了其快速壮大的瓶颈。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完善,“网络信用”渐渐被社会接纳,也逐步走入了银行,成为评价授信的依据之一;网络银行有效结合了商务平台的优势,破解了贸易型企业的融资难题,能够帮助大批优秀中小企业度过资金短缺的“寒冬”。当前,网络银行及其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结合,使中小企业融资在“网络联贷联保”、“网络微贷自动化”等领域都带来了较多的便利。实践证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最终解决,需要不断地创新思维、创新模式,挖掘中小企业自身各种可利用资源,使其能最高效便捷地得到银行授信。

  (五)注重服务,完善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仍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但这种间接融资不是最能促进科技创新和企业创业。只有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才更适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企业创业。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不断完善现有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性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专门为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融资的股票市场,股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等,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企业和项目,实现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之间信息,人才等的沟通。

  各金融机构为了适时打造出更具优势的中小企业业务,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进一步释放存量资源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业务发展。通过资产结构调整,从长期贷款的存量中拿出一部分规模用于中小企业信贷。在优化资产结构的同时,增强对中小企业服务在资源配置上的能力。前年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偏紧,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紧缩政策的影响。由于小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低,对经济环境变化敏感,经济下行时期其贷款风险最容易爆发。如果不对中小企业信贷实行差别化监管,资本金压力下银行首先会压缩对小企业的贷款,融资困难进一步加剧小企业的倒闭风险,形成“经济恶化——小企业不良率上升——压缩小企业贷款——融资困难加剧小企业倒闭——经济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

  2、突出重点区位,打造新的中小企业业务战略布局。业务资源主要投向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中小企业比较活跃、各类经济元素多、信用和法律环境良好、机构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区域(社区),并确定一批重点战略区位。对重点战略区位中小企业信贷资源配置应达到总资源的70%~80%,占据市场高位,各金融机构应通过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单列中小企业信贷规模、调整分支机构信贷审批权限、突出中小企业业务考核占比、中小企业产品差异化定价、考核激励倾斜等措施,在优化中小企业贷种基础上,创新信贷产品,如中小企业互助基金贷款等新业务,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全部贷款平均增速、户数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速。

  3、研究推进专业机构二代转型。通过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和差异化的流程安排,提升集中处理、信息共享及系统支撑功能。通过专业机构二代转型,逐步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体系,把中小企业业务的营销终端放到一个城市的所有网点,提高业务办理辐射能力,把银行内部的评价、审批,监测等中后台环节集中到一个城市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完善中小企业专营支行,中小企业服务团队,健全中小企业贷款专业服务体系建设。

  4、提高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建立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和原则。研究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通过银行客户经理真正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授信额度,改变一味抵质押和担保的控制方式。关键是建立起对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经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促使其真正主动贴近客户、贴近业务、贴近市场。各金融机构在信贷文化方面必须改变“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的陈旧思维,在发放贷款时不能本末倒置,忽视企业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企业正常的营业收入,而仅仅对抵押、担保或者借款企业负责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而防范信贷风险的关键在于第一还款来源,只有给经营正常、财务管理制度规范透明的企业发放货款,才能真正控制住风险,才能真正使信贷资金起到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面对当前“抽资压贷”的严峻形势,各金融机构应根据温州实际,积极向上级行争取特殊政策,在贷款抵押物的保全措施不弱化的前提下,接受原来的抵押评估值,不因抵押物的市场价变化而对贷款额度进行压缩。针对这两年不良贷款飙升的现实和“坏账逐渐增多”的困扰,银行努力将不良贷款核销流程从2~3年缩短到1年左右,再争取缩短到半年。另外,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也能化解不良贷款。如,通过买断型债权转让方式、不经诉讼直接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等等。

  5、要持续完善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体系。一方面,围绕存量客户中信用记录良好、政府鼓励支持、具备多种信用增信手段的中小企业,研发推出信用类贷款;另一方面,研究发行专门用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产品。针对新兴产业与成长性企业“高风险、高回报”的融资需求,小微企业与“三农”融资“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的融资需求,就业、创业等民生领域“金额小、低成本”的融资需求,加快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化创新。

  6、当前有限的信贷资源与旺盛的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之间的供需关系较为紧张。建议监管部门对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实施“差别化”管控,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目前企业帮扶和不良贷款化解是“双十条”的重点。各金融机构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两方面展开。在帮扶企业方面,一是做到不抽资、不压贷、不减信贷权限、不减信贷规模,甚至向上级行积极争取扩大审批权限;二是降息让利于企业。根据7月份相关分析显示,总体情况是:贷款依旧稀缺,利率短期难以下调。信贷供给小于需求、利率有上浮压力。总额限制和存贷比约束决定了信贷仍是稀缺资源,贷款下限放开增加了大企业对银行的议价空间,反而会加速银行信贷资源向定价更高的中小企业倾斜,从这个意义上,银行贷款利率不但不会向下,甚至有可能不降反升。从银行的角度来讲,现在属于“银根紧”,按照贷款上浮20%~30%的政策依旧是供不应求,根本不需要“降价促销”,因此近期利率下行的可能性不大。银行应在之前贷款利率普遍于基准利率基础上浮15%甚至更高的“非理性”状况,逐渐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努力回归基准利率,对部分优质企业,设法给予基准利率以内的“优惠”。对按月付息困难但经营尚在持续的企业新发放公司类人民币贷款,应予申请按季结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善风险企业帮扶措施。对于生产经营正常、法人品质良好,但资金链紧张的风险企业,宜果断通过特殊化解机制进行帮扶化解,在不欠息的前提下给予转贷。要细化对中小企业现状更具有针对性的免责条款,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中的责任范围。

  7、帮助企业从实际出发,理性选择贷款期限,克服“短贷长用”的痼疾。从理论上讲,“短贷长用”是不合理的信贷结构,一旦宏观调控,市场资金面紧张,就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温州很多企业都不喜欢中长期贷款,他们将贷款期限从1年调整为6个月,因为后者贷款利率低,可以节省财务成本。这一方面说明企业家精明,资金利用率很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温州信贷市场“短贷长用”,全市企业很少有贷5年的中长期贷款。这也是有人分析金融风波在温州爆发的一个重要原由。建议由市金融办牵头编制全市金融机构帮扶企业手册,将各金融机构推出的信贷等产品名称、种类、期限、利率、特点、操作流程、时限等表格化,一目了然,便于企业自主抉择,最好是活页式的,便于银行适时调整更新。

  8、建立和完善银企信息对称的良好关系。金融是契约经济,银企关系是靠信用维系着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社会的正常运转不仅仅是靠血缘、身份、关系、最重要的是靠契约、靠信用。企业应与合作伙伴或银行建立起稳定的信息对称关系。当前中小企业的征信系统还不完善,建议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征信系统,扩大评价内容,将企业和企业主“软信息”,如企业税收、水电费缴纳以及企业主是否有违法记录等情况纳入系统内,作为银行提供信贷服务的参考。对于有过信息作假的中小企业,在征信系统内予以标注,以示警戒。

  9、国家银鉴会2011年10月份出台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59号),然后再分别由各地银监分局制订出台《实施意见》或《指导意见》,经梳理比较温州与各地的方案,温州出台的办法是最具体的。但唯一的缺憾就是少了些“刚性”——在一些关键措施上均被“原则上”给弱化了,甚至留下了实际操作中被虚化的政策空间。建议尽快根据温州实践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实施细则。

  【参考文献】

  1.杨桦:“试论把温州建成浙南闽北金融中心问题”,《温州探索》1997年第1期。

  2.杨桦:“再议把温州建成区域金融中心问题”,省专题研讨会,2010年9月。

  3.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4.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5.粱笛:“银行资产规模与中小企业信贷——大银行和小银行比较优势研究”,《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3期。

  6.傅勇:“比较优势、市场定位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战略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7.《光明日报》2011年2月9日第3版,2011年8月29日第7版。

  8.《温州日报》2012年10月17日第10版,1012年11月5日第6版,2013年9月28日第1版。

  9.《温州商报》2013年7月18日第17版,2013年7月29日第10版,2013年8月29日第2版,2013年9月2日第9版。

  10.《温州都市报》2013年9月13日第5版。

  作者简介:杨桦,中国建设银行温州分行,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