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文化艺术  -> 正文文化艺术

浙江日报专题报道:东瓯文韵 钟灵毓秀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3日 来源:浙江日报

  《粗茶淡饭》场景。

  温州,是多面的。

  初识她的人,总会被其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节奏所深深吸引。

  但温州,是值得再次回眸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领略到她的文艺、文学、文创和文明之美,以及她那钟灵毓秀的一面。

  精致的扮相、撩人心弦的腔调,10月30日晚的温州大剧院舞台上,由上海越剧院红楼越剧团带来的《甄嬛》,正以第三届温州中国越剧艺术节闭幕式上的压轴剧目吸引着温州广大越剧迷的眼光。

  金秋时节,来自小百花越剧团、福建芳华越剧团等代表剧团的优秀剧目,如同朵朵暗香,在温州人家门口悄然舒展着花瓣。每一个夜晚,温州各地的剧院都会响起或高亢、或轻柔的唱腔,它们勾起了温州这座城最深处的柔软,而轻舞的水袖,则流动着温州向往艺术魅力的心之轨迹。

  《温州一家人》海报。

  同样值得温州人纪念的是,在刚刚揭晓的浙江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的名单中,温州永嘉昆曲《金印记》、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电视动画片《快乐梦多多》、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广播剧《航标》、歌曲《家风》《粗茶淡饭》榜上有名,是温州近年来入选作品数量最多、门类最齐全的一次。瓯剧《秀芬》、电影《约定》和温州本土作家哲贵的作品《空心人》则入选了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第九批扶持项目。其中,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今年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一个温州的女人》海报。

  以商业为代表名片的温州,在文艺的泥土里嗅到了令人沉醉的芬芳。“温州并非只有经济,她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获奖作品《温州一家人》的编剧之一高满堂人在大连采景,心却系于温州,他谈起了即将于明年上映的《温州一家人》续集《温州两家人》,“之前《温州一家人》这么受欢迎,给我们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我一直有个观点,当你超不过第一部的时候就应该选择放弃。”

  “我在深入地搜索和采访后,在温州的生活中又找到了新的故事,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温州的商人面临新的挑战,温州人并没有倒下去,温州精神没有丢失。”他的这番感喟,无疑拉开了广大观众对《温州两家人》的期待之门。

  44万余字,四个月的拍摄时间,电视剧约37集的内容。“在这部剧中,有很多的事件都是大家经历过的,还有很多人物大家可能都在新闻报道中见过,比如法派集团曾聘请克林顿当企业形象大使。”《温州两家人》联合编剧之一的温州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李涛认为,《温州两家人》更会强调坚韧不拔的温州精神,“哪怕我死了,温州企业不能死,哪怕温州企业都死了,温州精神不能死!这就是温商的风骨,这就是我们想在剧中强调的温州精神。”

  温州市委也把摄制《温州两家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前后两次召开研讨会。现在,全温州市和在国内外创业的温州人与侨胞、温州商会和侨团等都共同期盼《温州两家人》早日完成摄制和播出。

  《二泉印月》剧照。瞿海华摄

  “呼声高、期待大、信息足、意义大、前景好。”这是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剑谨对《温州两家人》的期望,但温州的艺术门类,又何止《温州两家人》在承载着这样的期望?

  每到下午,坐落于温州市中心的文化馆便乐声四起,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着各项艺术的熏陶。“每一年都会冒出几个对音乐有想法的年轻人才,温州人对音乐的热衷,是我们能够连续多届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原因之一,更是形成‘合唱的温州现象’的主要推力。”采访温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董夫腾,是在他狭长的办公室里,一架钢琴外加满桌的乐谱,便成了歌曲《粗茶淡饭》的创作地。

  对于《粗茶淡饭》编曲之一的董夫腾而言,这首从2012年开始创作,直到2014年才一举拿下奖项的歌曲有着别样的意义。“毛光正编的歌词很质朴,他希望体现温州人正在走向朴实、反对奢靡之风的生活变化,而我也是第一次和毛光正、郑小冰一起合作创作歌曲,效果很不错。”董夫腾回忆道,为了一个音符,他会和其他两位创作者多次探讨,甚至在入睡后也会因为歌曲节奏的问题而相互致电,“直到最后的表演前,我们还在修改,瑞安市文化馆的同事很好地演绎了我们想要的歌曲内容和精神,而这种具有艺术性的通俗歌曲,也很容易传唱。”

  由温州市文化馆的专业创作人员帮扶温州各地文化馆进行艺术的创造,这已经成为温州艺术发展的模式之一。而邀请名家担当艺术创作,同样是温州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原名《好家风》的歌曲《家风》,就由浙江省文化馆馆长刁玉泉,著名导演、词作家邹友开等人创作词曲,著名歌手庞龙担当制作和重新演绎,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勤劳土生金,节俭五谷登,报答养育恩,立志奔前程,家有好风景……”《家风》以塑造家的亲情、欢乐气氛为切入点,凭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词句曲风,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家风美德。

  《大唐骊歌》剧照。郑鹏摄 

  同样用两年时间完成编排,顺利夺下奖项的还有永嘉昆曲《金印记》。这部作品的诞生,最早是为了应战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永嘉昆曲作为全国仅有的七家昆曲院团之一,整体水平和其他团有所差别,但我们不能落后于人。”永嘉昆剧团原团长刘文华邀请了国家一级编剧张烈创作剧本,在以“永昆”自己培养的年轻演员为班底的基础上,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王振义饰演小生,国家一级演员、马派老生高彤饰演老生。

  在排练过程中,最难的是场地问题,由于永昆剧团本身没有场地,只能借助永嘉县文化中心的场地排练。四处借场,变成了永昆剧团排练的日常状态。但就在这样的困境中,一台好戏跃然舞台之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3年,书法家林剑丹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方汝将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吴尧辉的木雕作品,潘一刚、管红艳等人的影像作品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而以“相约四季、文化共聚”为主题,分视觉艺术季、音乐艺术季、舞蹈艺术季、戏曲艺术季等四个“活动季”的市民文化节,则打造出“没有围墙的剧场,不落幕的舞台”的氛围,从今年3月29日开幕以来,已举办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13场;在大剧院广场推出新温州人歌手大赛、优秀歌手演唱会、器乐大赛等文艺演出39场,每场演出都有超过2000人观看,场场火爆。

  此外,市民艺术团已发展68个分团,2928名团员,自编自创节目22个,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多场。发动全市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人才以“中国梦与温州实践”为主题的创作活动,聚焦温州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改革开放,创作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截至目前,征集到“瓯之韵·百水赋”作品200多篇、村歌作品36首。

  这是对美的执着,对温州人心灵深处的挖掘,是众多有志于文艺创作的有识之士的前赴后继,才造就了温州当下多彩的文艺土壤,更为年轻一代的温州人,播撒着寻美的种子。

  记者童桦

  韵逸四方

  摄影的温州现象

  温州众多的摄影协会和摄影沙龙是各种摄影活动的载体,这些摄影团体包括行业摄影协会、艺术摄影学会、人像摄影学会、职工摄影协会、女摄影家协会、民俗摄影协会、老干部摄影协会、民众风情摄影协会、公益摄影协会等等;还有众多的行业内部摄影组织,此外,“十五摄影沙龙”、“夕阳红摄影沙龙”、“大榕树摄影沙龙”、“艺术摄影沙龙”等也是很活跃的摄影群体。自2008年10月在乐清蒲岐建立了第一个温州摄影创作基地以来,至今已陆续建立了平阳南雁、洞头、苍南五凤万亩茶园、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泰顺乌岩岭等6个温州摄影创作基地。

  目前,温州市加入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已有380人,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有129位,特别是最近6年加入的人数超过了前48年加入的人数,显示了温州摄影队伍强劲的发展势头。

   合唱的温州现象

  温州合唱自2004年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异军突起,参与者众、获奖率高、影响面大,已跻身于全省乃至全国的一流水平,形成了“合唱的温州现象”。自2006年以后,温州合唱在全国频频获奖,刺激了浙江的合唱发展,浙江逐步进入了合唱强省的地位。

  10年前,原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聂中明先生莅临温州,亲自为温州市合唱协会授牌。同时成立温州市合唱团,余小玲担任团长兼声乐指导、邹跃飞为指挥,成员60余人。随着温州市合唱团的示范引领和新年合唱音乐会平台的开放,全市合唱团不但在数量上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从最初的7支已发展到现今的100余支,参与合唱人员数以万计,而且组建单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由于温州合唱在全国的影响,2012年11月,中国合唱协会基地落户温州,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合唱基地,将全方位向世人展示温州的合唱,更被业内称为“浙江的一匹黑马”,全国合唱界的“温州现象”。

  书法的温州现象

  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的中国书法兰亭奖首次设立了艺术奖,温州市林剑丹先生以其雄厚的综合实力荣膺了此项桂冠。近年来,温州书法家在参加全国及省级的重要书法展和比赛中,频频获奖,为国内书坛所瞩目,被誉为“书法的温州现象”,成为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风向标之一。

  温州书法文脉历代相承,书风纯正,形成以清正古雅为主导风格的“温州书风”。原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书协主席朱关田曾如是评价温州书法:“多基于永嘉而高于永嘉,出之传统又广于传统。长期以来,上下齐心,似守共识,善守者和而不俗,能违者奇而不怪……书坛迩来忽趋浮华,急功近利,虚张声势,愈见粗陋浅近。唯此一枝独秀,不逐时风,敬正文雅,自重而自远”。

  放眼当下,温州共有三四万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书法,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墨香笔韵中。许多学生参加了全国、省、市各类比赛,成绩显著。特别是在“浙江省第一、二届兰亭奖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此外,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开展的“书法进万家”和“文艺四进”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温州书法的普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