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对外宣传 -> 外媒看温州  -> 正文外媒看温州

温州乐清红色文化礼堂接地气 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9日 来源:中新网

  民国的大花轿、雕花八步床、耕犁、水车……这些承载着温州乐清松垟村老一辈们的记忆古董,正式纳入到村文化礼堂的“记忆馆”里,如今已成为整个村的记忆,同时也向每一位前来参观者述说着属于它们过去的故事。

  文化礼堂建设是温州去年农村工作“六大引领”中精神引领的主要内容。据统计,温州全市去年共建成文化礼堂309家,其中农村253家、城市社区22家、民营企业34家,完成省重点农村文化礼堂任务的127.8%。

  其中温州乐清自2013年以来,共建成首批36个农村文化礼堂,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超额完成了浙江省重点文化礼堂建设任务,打造出一条具有乐清特色的沿海、平原、山区农村文化礼堂带。而当地老百姓对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有着深深的喜爱和依恋。

  “2013年以来,乐清市财政局每年下拨专项资金300万元积极扶持文化礼堂建设,并为各村‘量体裁衣’”。10月25日,温州乐清市委书记林晓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城共筑共享的热烈氛围中,乐清文化礼堂如雨后春笋一般,如今在村民的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靖底施“耕读文化”接地气

  靖底施,古名城址,位于温州的雁荡山下,四面环山,翻山为海,越岭有溪,荷塘可钓,平岩可憩。

  记者一走进靖底施村,就被村外的一圈的文化长廊吸引住了,长廊里描绘着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城址十二景——雪岩仙迹、平岩樵唱、大落渔歌等等,每一景都配有一首小诗,给整个村子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文化长廊后有是一大片田地,田地里种满了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为了更好的让大家感受“耕读文化”,村委决定在稻田和菜园之间打通一条“绿色长廊”,而这条长廊的尽头便是靖底施的文化大礼堂。

  说道“耕读文化”,自然就要提到罗山小学,村干部告诉记者,罗山小学前身为罗山书院,创办于清嘉庆十二年。靖底施村民的耕读文化、红色文化都与罗山小学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深入、真实地反映与罗山小学相关的人和事,靖底施文化礼堂筹建组的有关人员曾今还去实地探访罗山小学遗址。

  在村口小路的一个拐角,原本杂草丛生,堆满各种杂物。筹建组成员和策划人员便因地制宜,将其设计成“石头记”。

  砌仿古围墙,饰以老宅、牌坊、古道、苍山、劲松等为内容的水墨画;地面铺鹅卵石,陈列村民提供的石牌坊构件、麦磨、捣臼、石鼓、石狮等古老的石头器物;外围砌矮墙墩,上铺木板,仿佛是高高低低的石凳。

  “这块空地,既可以供小孩玩耍,矮墙墩还可供老百姓休憩聊天”。雁荡镇宣传委员陈霞告诉记者,“石头记”不仅展示了本土特色的石器文化,又美化了村庄。

  走进活动中心的大楼,一面贴满“全村福”的墙让人震撼。一张张大大的笑脸,布满了整个墙面,陈霞说,照片里的人都是当地的村民,制作这个“全家福”就是想告诉每一位村民,我们都是一家人。

  今年74岁的施大爷笑眯眯地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告诉记者,以前的生活很苦,种完田就回家,现在的环境和过去完全不一样,有了文化礼堂,每天都过来转转。

  “附近的村民们基本上每天都来,不然就会觉得有村里有新闻或是消息不知道,觉得自己落伍了。”陈霞说,只要用心做,老百姓就一定会认可。而且这样的文化载体,在农村是很接地气的。

  “非遗”进入南岳越剧成为特色

  如果说“耕读文化”是靖底施的特色,那么高跷,抬阁,越剧这些好玩的表演,则一定是虹桥镇南岳社区文化礼堂的标志了。刚走进去,正对面就是一个大舞台。舞台上的两位演员穿着戏服,正为演出认真的排练。据社区负责人施良利介绍,舞台上排练的的大姐不仅是杏二村的副书记,还是越剧团的演员,是个老戏骨。

  文化礼堂两侧的“六廊”,有当地的民俗特色的详细介绍。在民俗廊上,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南岳的传统渔猎方式——叉海蜇、打黄鱼、张鹰捕。“六廊”旁摆着很多桌子,每一桌都围了很多人,走近一看,都是老人们在下棋、打牌。

  “我不会打牌,但是我喜欢看他们打牌,或是聊聊天”。在一旁凑热闹的吴大爷今年83岁了,他主动跟记者聊天说,他年轻的时候就靠种田打黄鱼为生,这里的大礼堂原来是人民大会堂,去年他还是大会堂的清洁工,今年退休了,有这样的文化礼堂,没事就来这里看看戏。

  在南岳文化礼堂的二楼设有渔猎民俗馆、高跷民俗馆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展示馆。施良利告诉记者,高跷,抬阁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文化礼堂里经常都会有高跷、抬阁、大闹等民俗表演,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

  松垟记忆馆耄耋老人不肯离去

  热闹的南岳社区让每个人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乐趣,而同样是文化礼堂,雁荡镇松垟村的“记忆馆”留给所有人的,一定是安静的历史和沉默的岁月。

  推开记忆馆的大门,里面静静地陈列着村民们自发捐赠的老古董,都说“要把个人的记忆变成全村的记忆”。“这些都是我家的东西,放在这里可以让大家都看到。”今年83岁的金大爷兴奋地指着一个大木盆和蓑衣说。

  “记忆馆刚建好的时候,有一位98岁的老大爷,从早到晚,一直坐在里面不愿离开。”陈霞说,可能这里的东西让他想到了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情,有一种“乡愁”使他不肯离开。

  记忆馆旁边是一幢平房,走近一看,原来是农民书画室、乡村健身房、乡村书吧、荣誉室等一排多功能的文化室。

  陈霞说,之前这些房子是属于村集体的老房子,因为多年没有使用,瓦片破碎掉落,房子里面堆满了杂物,一片破败狼藉的景象。今年年初,乐清市委书记林晓峰来松垟村调研,建议将这些老房子建设为文化功能室。

  经过20多天的努力,老房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排的功能室如今成了松垟村民最自豪和最喜爱去的地方。

  “文化礼堂的建设,背后有很多让我们干部感动的故事。”陈霞告诉记者,松垟村的金国荣夫妇长期在宁夏工作,平时极少回老家。后来,听说村里建了文化礼堂,文化长廊里还提到了他们的事迹,于是专程回到松垟村看文化礼堂。我真是觉得感动,举得我们做这些事情是多么有意义。

  其实,乐清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只是温州全局的一个缩影。

  “温州要以上、中、下三篇文章来打造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礼堂为上篇,通过抓点来做样。目前,上篇已基本完成。面上推广为中篇,下篇就是纵向提升礼堂内涵。”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告诉记者,温州要以红色的殿堂来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形成主流价值观。

  (本文刊发于10月25日中新网 作者:张茵汪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