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温州宣传信息  -> 正文温州宣传信息

温州宣传2015年第21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8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结对子种文化】

  □鹿城区“三个突出”促进城乡共享“大文化”成果

  □龙湾区深化“种文化”活动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文成县“三举措”推进农村“文化树”结出“和谐果”

  □苍南县灵溪镇巧抓“三头”繁荣发展群众文化

  鹿城区“三个突出”

  促进城乡共享“大文化”成果

  鹿城区立足“三个突出”,开展多样化、开放式的群众文化互动交流活动,促进城乡群众共享更多更好的文化发展成果。

  一、推进“大文化”建设,注重机制保障。建立日常运作机制,采取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每年预算2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文化演出活动,确保“文化走亲”常走、长走。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统筹文化部门职能,同时发挥民间文化社团力量,整合全区630支群众文化团队资源,组建鹿城区艺术总团,目前发展成员200余人。建立创作导向机制,引导800余名文艺家深入基层,加强以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涌现出一批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等精品佳作。

  二、贯彻“大文化”理念,注重资源整合。整合文化阵地资源,进一步拓展会堂、闲置校舍、农村文化礼堂功能,使闲置场地和文化器材都得到有效利用。如十八家文化礼堂与23支社团队伍合作,每月轮流排班、每周公布活动预告、每天有排练演出。整合文化人才资源,通过项目载体、重大文化活动、创作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培养多层次专业文化人才。去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1052次,展览239期,讲座721期,并与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温州大学教育学前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辅导培训、精品展演、高端赛事等深度合作。

  三、建设“大文化”格局,注重城乡联动。把符合农村群众审美情趣的城区时尚节目推向农村,用“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去年以来送戏下乡127场,吸引6万多名农村群众观看。启动“魅力广场与梦同行”系列巡回活动,每月1日和每月第二周周末晚上为当地村民和新居民演绎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同时,引导民间老艺人和普通农民把乡土味十足的特色文化节目搬上城市舞台。如编排鼓词、瓯剧、莲花等本土民间曲艺节目,借助南塘“印象舞台”、华盖词场等阵地在中心城区上演。

  〔鹿城区委宣传部供稿〕

  龙湾区深化“种文化”活动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龙湾区四举措深化“种文化”活动,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一、完善阵地,培厚“文化土壤”。一是编织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网”。近三年来,累计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近7.7亿元,每个街道均建成使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并拥有33个省、市级文化示范村,55个文化礼堂,做到文化设施全覆盖。二是提升文化设施“质量网”。投入2200余万元对区图书新馆、区文化馆等原有的文化场所进行装修扩建,建设96个农家书屋,每年接待读者达5.1万人次。三是盘活民办文化“资源网”。设立民营企业文化发展基金,相继建成10余个精品民办博物馆。全区有100多家民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累计捐资集资超过1亿元。

  二、丰富活动,撒播“文化种子”。一是主题式活动。根据中心工作提炼活动主题,如开展以“八个百”为主要内容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缤彩十月”为主题“一月一主题”种文化活动。二是才艺式活动。在社区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才艺展示活动,激发广大群众的“比学”热情。如通过“微舞台•星秀场”、“众娱众乐•我是群众明星”、“龙湾好声音”等文化活动品牌,吸引群众登台表演展示才艺。三是创建式活动。结合当地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种文化活动,如永兴街道的农民读书节、瑶溪街道的“农民运动会”、海滨街道的“民俗文化节”等。

  三、培养人才,涵养“文化稻田”。一是聘请一批。聘请一批专家、学者,和本区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同志,作为“种文化”活动的顾问,到基层去授课、指导,帮助群众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二是培训一批。组建艺术团体13个,登记在册团员合计460人,打造“群众文化课堂”,开展“布谷鸟”文艺惠民培训工程,进一步培育基层文艺人才。三是挖掘一批。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如玻璃银光刻技艺、米塑手艺、龙灯制作、永强撞歌、南拳等方面的能人,建立“能人工作室”,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种文化活动中来。

  四、创新模式,确保“文化丰收”。一是干部结对1+1。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通过“周末创建日活动”已有70多家部门单位与农村基层单位结对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二是协会助村1+1。区文联下属的九大协会以及区体育局下属的各协会分别和各街道的特色村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种文化”辅导课,并创作一批文艺作品到结对的村居开展活动,帮助农村“种文化”。三是家庭互助1+1。依托“学习型家庭”创建载体,引导社区住户,通过交换传递书籍、展示才艺等形式营造和谐愉悦的文化氛围。四是技艺传承1+1。成立“传统技艺传习所”,非遗传承人进行一对一的免费授课。已有30多位传统技艺爱好者结对学习,促进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龙湾区委宣传部供稿〕

  文成县“三举措”

  推进农村“文化树”结出“和谐果”

  文成县通过培“乡土苗”,施“经济肥”,浇“活源水”,使文化扎根广袤农村大地,长成参天“文化树”结出“和谐果”。

  一、培“乡土苗”,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每年举办乡镇文化员、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和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提高农村文化队伍能力。开展文化志愿者队伍下乡“种文化”活动,以艺术辅导、演出形式,每年为农村送戏300场,培训学员达1000余人。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开展文化志愿结对活动,促使千余名志愿者组成20余支文化志愿服务队结对行政村,每名志愿者每年最少开展4次帮扶活动。截至目前,已培育文艺团队260支,农村文艺骨干830人,民间文艺人才2000多名,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达1082场次,受众人数达8万人次。

  二、施“经济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实施“文化在乡”工程,创建一批农村文化中心户、示范户。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总计投入资金560万元,在56个社区、200多个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120家,农村文化礼堂42家,标准化乡镇文化站7家,拥有图书18.8万册;建设“农村新社区30分钟文化圈”,确保城镇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浇“活源水”,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立足本地,挖掘特色文化,着力实现“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增强农村文化活力。如珊溪街头村着力挖掘和传承孝文化,通过开展孝文化进校园,连续23年孝子贤孙评选,建立孝文化展览馆、孝廉文化一条街等,着力打造“孝德品牌”;玉壶镇东溪村依托推广《玉壶华侨百年》书,建设侨乡文化陈列馆、华侨文化长廊等,着力打造“侨乡品牌”;黄坦镇培头村、西坑畲族镇让川村、周山畲族乡养根村等以每年“三月三”畲乡民俗文化节为契机,全力打响畲乡乡村旅游品牌;南田镇武阳村等大力弘扬伯温文化,主打“刘基文化品牌”。

  〔文成县委宣传部供稿〕

  苍南县灵溪镇巧抓“三头”繁荣发展群众文化

  近年来,灵溪镇紧抓阵地共建、队伍发展、品牌培育三大工作,推进文化建设步入群众化、科学化、多元化运行轨道。先后荣获温州市首批文化强镇、浙江省木偶戏传承基地、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文化强镇、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镇等殊荣。

  一、抓准“地头”,文化阵地共建共享。文化设施不断健全,镇本级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正式形成“一中心两馆三广场”构架,即灵溪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灵溪民间艺术馆、灵溪图书馆和人民广场、珊瑚苑广场、水景公园广场。所辖16个社区全部建有文体服务中心,配备展演厅、培训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图书室、音乐室、书画室、排练厅、乒乓球室、活动室等。所辖169个村居基本都建有文化活动室,建有农村文化礼堂11个,农家书屋73家,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26个,拥有省级文化示范村4个,市级文化示范村4个。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施免费开放服务,实现优秀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二、抓活“人头”,文艺队伍人才辈出。灵溪镇现有文化干部4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21人。2005年成立灵溪镇文联,下设诗词、音乐等九大协会,共有会员15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6名、省级会员38名、市级会员152名。拥有国家级、省级民间艺术传承人4人,吴明月、黄朱璜、王德钏等非遗传承人,被公认为是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拥有30多支民间自发组织的戏曲演出队、腰鼓队、太极拳、芦笙队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加大对文艺人才和文艺创作的支持,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灵溪镇文艺创作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8个,获省级奖项23个,获市级奖项23个。

  三、抓紧“龙头”,文化品牌更具特色。浙闽边贸文化节盛壮空前。摈弃低、小、俗的做法,通过召开经济贸易洽谈会,举办书画展、摄影展、民间艺术大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浙闽边贸文化节华丽转型。社区文化节与民同乐。依托文体中心、文化礼堂等阵地,结合传统节日,举办形式多样、更接地气、参与广泛的主题文化节活动。如华阳每年六月开展“清凉夏日”文化节系列活动,山北底村举办慈孝文化节活动,城东社区、中兴社区举办“邻居节”。非遗文化项目传承有力。灵溪民间艺术馆每晚进行非遗项目演出,场场爆满。点色剪纸传人叶文运每年有两万余件剪纸作品走出国门,销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年创产值20多万元。草根微舞台有效推广。先后举办草根微舞台演出50多场,培育扶持了“草根文艺社团”、“草根达人秀”和“草根文艺专场秀”等特色品牌,推动节庆文化、校园文化、民俗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五大文化“微舞台”建设,真正实现把政府的“送文化”,变成群众自给自足的“种文化”。

  〔苍南县委宣传部供稿〕

  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办公室 2015年5 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