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温州宣传 -> 文化艺术 -> 文艺动态  -> 正文文艺动态

鼓词进校园 非遗润童心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3日 来源:温州日报

  ▲鼓词名师林锡奎正在给学生传授技艺。

  ◀孩子们练习的曲谱是林锡奎亲手抄写的。

  “花有清香月有阴,处处笙歌乐兴兴……啷咯哩咯啷……”,熟悉的鼓词前奏《太平调》响起,鼓词名师林锡奎端坐在讲台上,左手执曲板,右手持鼓签,台案上置一把牛筋琴,一边向学生示范,一边进行讲解;台下端坐着十来个孩子,一边认真看着老师的动作,一边跟着敲敲打打,嘴里一字字、一句句地跟唱、模仿着。这是记者在瓯海区仙岩二小一堂鼓词课上看到的情景。六一前夕,记者随市农指去瓯海区仙岩二小慰问时,了解到温州鼓词正成为该校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仙岩镇二小,坐落于仙岩镇西侧的星光村,依着青山秀水的仙岩风景区,环境幽雅、清净。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就在风景区里。当天下午,孩子们放下课本,在一首首亘古通今的诗歌中做了一回“耕种”经典的“小农夫”,以此来迎接儿童节的到来。前来慰问的农村指导员为孩子们送来各种书籍和学习用品。

  校长黄春平介绍,仙岩二小凭借着乡村地理资源优势,一直以“快乐耕读”“非遗进校园”助推学校特色发展,使得学校的教育成效显著。为了突出特色素质教育,今年还正式设立了鼓词班。结合地方独有的曲艺文化,重点培养孩子们传承非遗文化的兴趣。“温州鼓词唱的就是瑞安方言,在语言上,这些孩子没有障碍,学起来也得心应手。鼓词走进校园,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拓展了学校艺术教育和校本课程的空间。”黄春平说。

  这个学期伊始,林锡奎就接到学校的邀请,每周给孩子们上一堂鼓词课。他二话没说,每周五义务为孩子们授课。为了培养孩子们唱词的兴趣,他将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改编成鼓词《狐狸骗肉》,每节课上,他都会为孩子们唱上一段,希望这些喜闻乐见的故事能带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渐渐地,每周一节的鼓词课常常令学生翘首以盼。课堂上,坐在最后一排的小男孩姚成锋有模有样地敲着牛筋琴,嘴里还念念有词,他告诉记者,用家乡话唱鼓词,很有意思,因为平时没有条件练习,每周五的鼓词课他都会准时来,认真学。“这个班有11人,都是毫无基础的。目前教他们最简单的开头前奏,已经学了几节课了,发现了几个很用心学的孩子。”说到这儿,林锡奎眼里露出些欣慰。

  年近七旬的林锡奎是瓯海相当有名的鼓词艺人,去年刚从瓯海曲艺家协会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致残没有影响他在鼓词舞台上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林锡奎在温州地区书词场演唱基本每场客满,每年平均唱地方台词130场左右,人们称他鼓词“温州王”。林锡奎不仅鼓词唱得好,而且还会改编、创作、写曲目。他利用自己的唱词才能,宣传政策,宣传当地的真人真事。退休后他也没闲着,各地书词场盛情难却,一个月还能唱上五六场。作为老艺人,他对仙岩二小能开设鼓词班表示赞赏,每周五下午,他都会自己驱车准时来上课。谈到鼓词传承的未来,林锡奎坦言,尽管道路曲折,但只要孩子们喜欢唱,愿意唱,他将不遗余力传授技艺。林锡奎表示,他一生从事鼓词事业,培养了不少优秀鼓词艺人,目前最担心的是,如果再不培养新生力量,今后鼓词就会消亡了。

  校长黄春平对该校开展鼓词课颇有信心,“温州鼓词通过故事讲述传播道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并且是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曲种。”她希望通过开展鼓词教育,将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唱响“非遗”传承新乐章。伍秀蓉/文 杨冰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