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新闻宣传  ->  重大宣传主题  -> 正文重大宣传主题

温州大学“新青年下乡”打造育人新平台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8日 来源:温州日报

  温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送人才技术下乡。

  一年来,温大文化艺术下乡已累计开展200多场。

  六月的这一天,气温来得比往常更为闷热,烈日把通村公路晒得发白,迎面的风卷来阵阵热气——乐清北白象项岙村的蛙声蝉鸣中,行走着一群青春洋溢的面孔。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院青年博士郑向勇带领团队对设立在项岙村的污水处理项目运行进行查勘回访,一队志愿学生在项岙村挨家挨户开展问卷调查,一队志愿学生出发前往磐石镇重石村开展治水宣传。参与的学生们都已经很熟悉这种有条不紊的安排和流程,没有多少人在意天气的异常炎热,轻松地说着笑着,很快投入这些工作中。

  此刻,距离市委提出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打造实践育人新平台,将近整整一年。

  全校动员,

  万名学子踏上下乡之路

  2015年暑假,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学联等部门联合提出,12所在温高校学院134个院(系),结对温州11个县(市、区)、产业集聚区的956个村(社区),组织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新青年深入基层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在文化、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为基层群众送服务、送文化。

  温州大学团委书记屠霁霞清楚记得,学校为此专门划拨了活动专项经费,配套生均70元拨入学院实践活动款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结对的方案也很快定下来,温州大学与乐清市25个乡镇(街道)、106个文化礼堂通过学院、班级、社团的组织形式结对。一个学院(学区)结对一个乡镇(街道),一个班级、社团结对一个文化礼堂,11000多名学生参与到“下乡”中去。

  “我们大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一些专业学院的学生,平时在学校,可能还没有那么大让他们发挥所长的平台,到了农村,一下就广阔了。”

  人文学院14级古代文学研究生付国锋为乐清市筋竹村村民送上了一场“孔孟之道”讲座;“美术学院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为30多个村庄设计了累计4000余米的彩色墙绘,被当地群众一致称赞;教师教育学院将多部经典儿童剧送往乐清数个农村文化礼堂,这些平时很难看到的剧目,为农村孩子带去阵阵欢声笑语,更是大受好评。仅仅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下乡活动,一年来,已经累计开展达200多场,更有一些爱心志愿活动、敬老活动,也有声有色地开展了起来。

  “我原先还有些担心,有些学院和班级会不会想不出该策划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或者各个队伍间,开展的活动相似率太高了。”令屠霁霞欣慰的是,就在这种渐入佳境的氛围中,在农村的实践环境里,许多学院和学生找到了更多样、更适合他们的下乡之路。

  转型升级,惠民服务发挥高校优势

  乐清清江农民发愁李子找不到销路,超豪学区的学生很快就想到,现在电商市场如此发达,何不走一走这条路?他们帮助农民组织策划了电商项目,解决了10万多斤李子销售“老大难”问题;村里有许多杂七杂八的问题,村民的一些纠纷、苦恼和疑惑,平时找不到人问,法政学院、瓯江学院的几位法学、政策专家眼睛一亮,就在农民家门口开了个“法律移动超市”。

  这些活动项目的达成,使温大“新青年下乡”的服务真正惠及了地方。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科研优势,温大活动一直非常注重服务转型升级。比如说,生环学院重大产学研项目落地、物电学院低压电器检测项目为乐清市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创业学院与雁荡山管委会达成共建雁荡山“创客空间”协议,希望通过机构共建、资源共享等措施促进校地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为乡镇发展提供创新视野与创业驱动。

  “如果下乡实践送文艺活动,一来我们不擅长,二来不能发挥我们所学。我们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才优势非常突出,有一大批青年博士、硕士,应该要探索更适合我们的下乡模式,做更多有意义的事。”郑向勇博士在农村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温州农村环境十分契合温州大学主持的“分散式污水就地处理和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要求,就着手在结对村居开展了这项工作。

  当下,温州“五水共治”工作已全面深入,由专业团队提供水处理相关的工艺技术开发、设备研发、方案设计、方案评审咨询、施工技术指导、水质分析检测、运行维护等服务,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欢迎。而项目团队也因此能够采集到大量实际数据和使用反馈,在其中受益良多。

  润物无声,人才培育注重校地联动

  “下乡”不只是专业学科的锻炼舞台,也是德育的绝好平台。温州大学正在尝试把缚于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角角落落,而“新青年下乡”恰逢其会,提供了更广阔的改革空间。

  6月24日,在温大党委副书记牟德刚的带领下,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体老师来到乐清,挨个走进实践点,走进文化大礼堂,了解和感受农村状况。在牟德刚看来,这种深入的互动交流不仅让青年教师和学生加强对自身专业技能的认识和锻炼,拓展了创新创业渠道,另一方面也给校园带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空间新的平台,让新时期人才培养有了更新的路径和探索。

  随着新青年下乡活动的不断深入,校地之间的合作互动也更加紧密。5月7日下午,由中共乐清市委宣传部、共青团温州大学委员会、乐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新青年下乡”活动之乐清非遗文化走进温州大学。乐清细纹刻纸、黄杨木雕、竹壳雕、石雕、米塑、剪纸、象牙雕等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也由此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

  无论承接地气的文艺活动、爱心惠农,还是服务升级的科技助农、文化洗礼,温大始终把“新青年下乡”作为育人平台精心打磨,努力在“润物无声”中,让参与其中的所有学生,最终都能做到理想信念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的最高目标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永远是第一位的。而我们的文章既要写在纸上,也要写在大地上。”温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潘玉驹强调,学子们一定要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学习动力,并不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以及独当一面的能力。

  “在下乡中我们接触了以往难以接触的世界,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快乐和感动。这些都是单纯课堂或校园里没有的。”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微信里这样记录自己的感受。陈里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