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文化艺术  -> 正文文化艺术

温州剪纸原来这么牛 快来一起剪出最爱的温州美景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1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为进一步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由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温州好剪纸”民间剪纸手工大赛即日起火热开启,并接受温州全市各县市区剪纸爱好者报名。

  据了解,“温州好剪纸”民间剪纸手工大赛系温州市第四届市民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

   温州剪纸历史古韵悠长

  温州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地域特色鲜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温州早在宋朝,竹丝灯就被宋廷列为贡品。

  剪纸与温州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贯穿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剪纸作者多是农家巧妇,她们互教互学,代代传承。其作品为窗花、喜花、礼花、底样等,表现题材大多是吉祥动植物图案,选用的材料一般为大红纸。由于农家巧妇纯粹是凭剪刀一刀一刀剪出来的,故以折剪法为长,给人以朴实自然的美感,从中透露出热情奔放的随意性。

  平阳点色刻纸传承人陈咨旺羊年剪纸作品

  剪纸现还在平阳、苍南一带乡村多种喜庆场合中使用,如用作婴儿周岁、老人寿诞的面食装饰。而此类礼花、喜花亦在温州各地民间流行。

  在民间祭祀活动中,温州乡间也可找到剪纸的活化石,如温州各地民间旧时的殡葬仪式中,供亡灵安息的纸扎楼阁,就使用了较多的剪花装饰。此俗至今仍在苍南县流行。

  剪纸蕴含避凶趋吉美好祝愿

  凡民俗活动,均离不了吉祥如意、避凶趋吉的主题,这也是温州民间剪纸的基调和内涵。传统素材主要有吉祥花草,如牡丹、荷花、石榴、灵芝、佛手、松柏、梅、兰、竹、菊等;灵物瑞兽有龙、凤、喜鹊、鸳鸯、鲤鱼等。人物如“红楼”、“西厢”中的戏曲人物及神话中的和合二仙、八仙等。而吉祥图案则用如意、方胜、回纹,多采用谐音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等等。当然,也有以团寿、长寿、双喜更直接表达开口吉利之意。

  巨型剪纸花窗曾亮相温州街头

  温州民俗活动中的一个重头戏就是社戏,故温州民间剪纸一直有表现历史传说、戏曲和神话故事人物的传统。从社戏中的人物到剪纸中的人物,不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憎,更让人从中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

  从宋代开始,剪纸流行于东瓯大地,民间艺人加入剪花行列。至明清时,温州剪纸又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这种原本属于民间的原创艺术,不论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都有了质的飞跃。其发展大体经历了雏形、成熟、独立三个阶段。

  元大德年间《乐清县志》所载的“通衢剪彩,与众共赏”,一个“赏”字表明,民众所赏的不只是灯多灯奇,更主要的是赏争奇斗艳的“剪彩”。这一年一度的灯节可称为乐清民间剪彩的交流展示会,这里既有巧妇们的业余之作,又有书画家(包括画工)的杰作。

  明清时,由于书画家的参与,剪纸吸取了文人画的元素,其代表作便是乐清剪(刻)纸龙船花。龙船花的制作,以刻刀代剪,作品更精细。

  温州剪纸的四大流派

  经一代代民间剪纸艺人与文化人的传承、创新,温州形成了乐清细纹刻纸、平阳太平钿、苍南点色剪(刻)纸以及集细纹、点色于一身的驿头刻纸四大流派。

   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剪(刻)纸的产生可上溯至宋末元初,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作为原生态的乐清民间剪纸,不论底样、礼花、供花、龙船花,都是细纹刻纸的源头,其中尤以龙船花的影响最大。

  乐清细纹刻纸线条细如发丝,且条条相连,最细的在一厘米宽的薄纸上能割二十二刀,呈十一条细线,还曾创造了在鲁班尺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五十二根线条的最高纪录,堪称剪纸微雕。乐清细纹刻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中国剪纸一绝”的美誉,是中国南方剪纸的代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阳:太平钿

  平阳民间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剪纸——太平钿,因其图案正中几乎都有一个铜钱纹样,而平阳方言称钱为“钿”,故名。

  太平钿采用红纸,构图简单,以直白的吉语为主,偶缀吉祥花草,讲究对应使用。如孩子周岁时,对应使用的太平钿为“步步高升”、“五子登科”;建新屋,对应使用的太平钿为“丁财两旺”、“富贵荣华”等。剪制太平钿先以纸钉固定叠纸,继而剪刀尖从叠纸背面进入,传承了古代人们在各种材料上镂空造型的方法。太平钿的外形有寿桃、石榴、花瓣等,构图古朴简约。

   苍南:彩色刻纸

  苍南彩色刻纸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当地的“神花”,即渔民用于祭祀、供奉神灵等宗教活动的特色剪纸。据当地民间剪(刻)纸高手曾成金、叶成浩描述:“这种神花,是剪纸和绘画相结合的特殊品种,它是通过剪刻,再进行手工涂色、绘画或贴金银,加上篾骨架子而成。颜色多采用大红大绿、水粉白色、佛青色等,也有金、银色纸刻成的,图形一般都是一条或红或绿的全龙,加云水图案,相向成对,形状呈长梯形,大的高二尺余,小的高仅五寸。”(《平阳文史资料·平阳剪纸》)

  苍南彩色刻纸真正形成流派,则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据当年的艺人介绍,彩色剪(刻)纸糅合了国画、戏曲脸谱、版面、皮影、丝印等多种艺术手法,形式上借鉴河北蔚县点彩剪(刻)纸,而刻制则吸收乐清细纹刻纸的刀技,不过不像细纹刻纸的阳刻线那么繁密,相反,喜用大的块面,即削弱细节,突出主体,便于较大面积留作染色。点染时吸取了西洋水彩画中光和色的运用方法,不但为点色剪(刻)纸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而且也独树了苍南点彩剪(刻)纸的风格特色,现已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驿头:龙船花

  鹿城区临江镇驿头村的驿头龙船花,集刻纸、年画和木刻印刷为一体,原用于驿头疥橱(旧时放碗等物的橱柜)龙额头和两边的贴花纸。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先在宣纸上打上边框,再在框内选好适当位置,印上已刻好的花鸟、戏曲人物等图案与文字,尔后,艺人用简单的自制刻刀,在边框与印有图案的空间中雕刻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金钱眼、十二刀、纱洞窗和方胜窗等数十种花纹图案,再在木刻印花上根据需要涂上红、黄、绿三种颜色。

  驿头龙船花不但颇具观赏性,且至今仍保持原生形态,独具特色。现驿头龙船花只有年过花甲的程民统能独立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