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从“文化浙江”到“廊桥泰顺” 看浙南山区发展软实力积淀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9日 来源:温州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浙江乃人文荟萃之地,人物俊雅,文章风流,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素为海内外瞩目。实践证明,文化正成为浙江雄厚的软实力,不断开枝散叶,为“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持续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再到文化浙江,是对文化地位、功能与作用的全面提升,必将在浙江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泰顺等浙南山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引领绿色赶超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从“吴越文化”到“廊桥文化”

  文化浙江,首当为文脉浙江。从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到5000年前良渚文化,从唐代诗人白居易到近代文豪鲁迅,人文荟萃、底蕴丰厚。今天,建设文化浙江,就是站在浙江历史文化基础上,深化研究阐释,加强保护抢修,推进普及传播,推动历史文献、浙江古籍、文物非遗、传统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推陈出新、永续流传。

  位于浙南山区的泰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古时交通极为不便,与外界形成隔离之势,这种相对封闭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封建战乱时期成为绝佳避难之所。唐宋以后,大量中原、浙北、闽东等地文人志士迁徙于此,醉心桃源之地,携家渔樵耕读,成就了泰顺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

  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廊桥,即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其巧妙的编梁结构传承着中国古代精湛的建桥工艺,浸透着山水间的灵气,蕴含其中的各类桥记、题字、楹联、诗赋、雕刻、廊画、书法极其丰富,文化雅俗一体,特色鲜明,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煌煌建筑,潜藏着泰顺古代先民的智慧,贴附着古人精神和思想文化的片段,承载着浙南山区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廊桥,已经成为一种地理文化概念,是泰顺乡民富有特定的生命意味的文化符号。

  有人说,只要廊桥营造技艺还在,廊桥文化的根就还在。近年来,泰顺县委县政府和一批民间有识之士,充分意识到廊桥的历史文化价值,一直对古廊桥以及廊桥工艺精心呵护,先后培养出曾家快、赖永斌、郑昌贵等一批非遗传承人,先后修缮修复古廊桥7座,新建廊桥18座,使得廊桥营造技艺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从2009年开始,泰顺作为“牵头县”,与屏南等浙闽六县联合申遗,“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浙木拱廊桥”被正式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标志着廊桥文化保护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当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绝非文化因子之间单纯的“传”或“递”。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于各种文化基因的累积和裂变,在于活态传承的诸多方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从而使文化具有流动性、延续性和再生性。2008年以来,泰顺先后成功举办了6届廊桥文化旅游节、5届廊桥文化论坛,今年还将举办第七届廊桥文化旅游节、第六届廊桥文化论坛,大力开展“廊桥外宣年”“全国百家媒体聚焦泰顺千年廊桥”等大型宣传活动,不断挖掘和传承廊桥文化,打响以廊桥为核心的民俗非遗文化品牌。

  从“浙江精神”到“泰顺人精神”

  文化,凝聚着一方土地的精神气运。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浙江文化,深刻地展现了浙江人民独有的生命品质、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从“浙江精神”还衍生出了许多“地方精神”版本,比如,温州人的“三板精神”“四千精神”。身处浙江最南端的泰顺,不但继承了这些优秀精神品质,更受千百年来廊桥文脉熏陶,奠定了泰顺廊桥人文精神的基石,锻造了泰顺人不畏艰难、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善于创造、自强不息的“泰顺人精神”。

  “泰顺人精神”亦源于“穷则思变、自强不息”的生存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现状,泰顺人秉承浙商、温商商行天下的优良传统,超过全县人口三分之一的14万人陆续走出大山闯世界,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近年来,泰商累计回归浙江投资项目达99个、总投资1154.3亿元,回归温州项目33个、总投资305.3亿元,其中回归泰顺项目27个、总投资230.7亿元,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泰顺人精神”还有着鲜明的“红色印记”。泰顺是革命老区县,长期以来,广大革命先驱们视死如归、忘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始终激励着泰顺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特别是去年以来,泰顺县委、县政府秉承老区精神和革命意志,先后提出“以实干论英雄、克难攻坚选英雄”的“两个英雄论”,启动实施“五团百狮”干部历练工程,集中点派百名以上优秀干部到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开展“狮团攻坚”,发扬特别纯朴、特别勤奋、特别能干的山区干部特质品质,打造一支“绝对忠诚、干事担当、干净自律、充满活力”的泰顺干部铁军,为推动泰顺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万亿产业”到“旅游主业”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现实的生产力。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下,泰顺积极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赢的发展路径。2013年泰顺提出“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发展思路,2016年底,泰顺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目标,总的思路就是立足自身优越的生态条件、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以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全面推动县域绿色赶超发展。其中,重中之重就在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首先,是提升文化资源支撑力。泰顺除了廊桥之外,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第一批传统戏剧之乡”“第二批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被列入国家和省市非遗名录116项,其中“国遗”项目达6项,是全国“国遗”项目第一县。下步,泰顺将深度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以廊桥文化为核心主题,围绕廊桥申报双世遗这个主线,推广提升系列传统文化项目,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支撑体系。

  其次,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如果把泰顺比喻成一个美丽的姑娘,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是她的“外形”,深厚丰富的廊桥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则是她的灵魂。在推进“旅游兴县”过程中,必须坚持旅游的文化属性,依靠文化提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借助文化的力量让经济‘微笑’起来,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要加快打造廊桥文化园、廊桥博物园、泰顺石产业园、畲族风情园以及塔头底和库村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开放等一批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再次,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力。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泰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先后建成县图书馆新馆、方介堪美术馆、非遗专题馆、红军挺进师纪念馆、英士大学纪念馆,全县19个乡镇文化中心基本完成改造提升工作,县、乡(镇)、村实现文体、广电设施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引入市场机制,把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全面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和发展动力。

  综观新时期新常态新机遇,泰顺将以“廊桥文化”为核心内涵,充分挖掘山区历史和传统积淀而成的文化经济价值,全面推进“文化浙江”在泰顺的生动实践,为泰顺推进“旅游兴县”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创造文化效益,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山区绿色赶超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既是浙南山区文化繁荣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廊桥泰顺”理应扛起的时代重任。

  雷全勉 作者系中共泰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