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党风廉政  ->  他山之石  -> 正文他山之石

领导干部必当划清公与私界限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7日 来源:人民网

  中共中央党校15日举行2017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校长陈希强调,始终保持不谋私利的敬畏戒惧,以自己的言行诠释共产党人干净的内涵、清廉的本色。

  《官箴》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列首位,可见,清是做官的第一法则。而要做到清,首先要公私分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讲过:“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分明,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一旦公款、公权乱用或者私用,将贻害无穷。

  纵观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领导干部,他们之所以沾染上不良作风、滋生出腐败问题,思想深处的公私不分是根子所在。他们认为花公款请一顿客,用公车办一件私事,借公权为亲朋好友提供一次方便,是人之常情、用不着大惊小怪。殊不知,正是这种混淆公私,乃至把职责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的想法,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逐渐底线丧失、党性失守,直至跌入腐败深渊。而从长远来看,这些行为更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

  为官之道,廉为根本。在处理公私关系问题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来是公私分明的典范。朱德临终前,把子女叫到身边:“我们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只有我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们可以拿去学习。”罗荣桓去世时,对妻子再三嘱咐:“我死了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衡量党性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公私二字。党员干部有自己的基本权益和基本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要知道,只要是公款,多占一分都是贪,“针尖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小洞”不补迟早面临“溃堤”的一天,试看有多少大贪巨蠹都是从贪占“小便宜”开始,一步步走上腐败歧路的。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划清公与私的界限,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功。各级党员干部应坚守从政为公的底线,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时刻警醒和抵制腐朽思想,自觉竖起“警示牌”、架起“高压线”,永不“越过界”“闯红灯”。在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时,只有心存敬畏,手持戒尺,永远保持“赶考状态”,“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才能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