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关于温州文脉延续的探讨
前不久,中央与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我省已开始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二期。对温州来说,目前各方面条件日益成熟,理应趁此东风加快实施温州文化研究工程二期的步伐。
一是下定决心,解决老大难问题。近年市区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但尚存在一些遗留问题,管理体制也亟待理顺。如市第一批重点文保单位籀园,屹立在九山河畔已有百年历史了。民国初年,文教界为纪念经学家、教育家孙诒让,在依绿园旧址上兴建籀公祠,后来增建籀园藏书楼(旧温属图书馆),1919年至1953年作为温州籀园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前身)的馆址。它是温州近代学术的摇篮,更是浙南几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温州之有籀园,正如杭州之有文澜阁,宁波之有揽秀堂,绍兴之有古越藏书楼,瑞安之有玉海楼,其象征意义不可低估。然而,籀园2005年完成修复一、二期工程,12年过去了,第三期修复工程至今尚未启动。建议在及早启动籀园三期工程的同时,将目前的市教育史馆调整为温州乡贤著作陈列馆,更切合籀园作为近代中国重要文化地标的地位。此外,还有文保单位天宁寺、七枫巷胡炘故居等,因目前属于驻温部队的相关单位管理,长年关闭,状况堪忧,建议市里抓紧与驻温部队沟通,予以妥善解决。
二是精心谋划,打好文化名人牌。近年来,温州建成朱自清旧居、郑振铎纪念馆、夏鼐故居、苏步青励志教育馆、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等一批名人纪念馆,可圈可点。不过,也有一些温州历史文化名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在温州生活了十多年的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词宗夏承焘、作家琦君等。特别是与平湖、天津、泉州等地相比,温州对李叔同的研究、推介与事迹陈列,做得还很不够。十多年前曾有50位文化人联名倡议在江心屿建立李叔同纪念馆,希望能借实施文化研究工程二期之机,重新论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一步打好文化名人牌。
三是仔细盘点,挖掘特色文献资源。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温州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一度走在全国地级市的前列,得到省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建议在这方面仔细盘点,注重特色,继续推进。如温州收藏的民国档案中,永嘉县、乐清县商会档案自成系列,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建议率先列入工作日程,系统整理出版。这对于加深认识吴百亨、杨雨农等为代表的温州实业家的精神风貌与社会贡献,宣扬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与慈善意识,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另外,温州馆藏民国期刊,特别是抗战时期的刊物,有数十种为独家收藏,一些出版社对此很有兴趣,可积极合作,集中影印出版。
四是乘势而上,继续出版学人文集。前几年市社科联组织出版“温州学人文选”,《胡珠生集》《胡雪冈集》《章志诚集》《徐顺平集》《陈增杰集》《陈学文集》《徐定水集》等七部陆续问世,为老学者(包括辞世不久的学人)总结学术成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建议恢复出版这套文选,使王栻、翁同文、周梦江、张禹、张宪文、张乘健诸集均得以顺利付刊,既告慰逝者,亦嘉惠学林。
五是抓紧行动,启动“抢救记忆”工程。譬如,有必要对文化老人宋承先、周旦、章志诚先生等,进行系统专业的访谈。今后可考虑以市政协文史委为平台,让有兴趣的志愿者经培训后开展广泛的口述历史访谈工作,包括影音史料、纸质史料、民间文献等,均可按照专业规范整理保存,成为地方文化领域的特色收藏。这项工作也可与村史(或乡镇街道志、社区志)、家史的编写结合起来,通过抢救、保存文化老人的记忆留下这座城市的轨迹。
六是不厌其烦,加大发行力度。近年我市出了不少历史文化读物,有的质量也不差,但书店却很难见到。主要原因是策划出版的单位受财政因素的限制,不便或不愿开展发行工作,还有一部分单位出书停留于“自娱自乐”的阶段,影响了研究成果的传播,令人倍感遗憾。为此建议,通过主动争取出版社的配合发行、耐心争取新华书店的协作代销、财政支持相关单位自办发行等,促成更多温州学术成果走出温州,提升温州城市形象,让文化自信在温州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卢礼阳 作者系温州市图书馆研究馆员
- 相关阅读:
- 【求索】以十九大精神统领人大工作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