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三爱心社”,从一个人到700多人的坚守

全海娥很忙,她的微信朋友圈记录了她的爱心足迹。
20年前,这位永嘉县供电公司的普通女工播下了一颗公益的种子。
之后,从一个人到13人再到700多人,在全海娥带动下,参与公益者的群体越来越庞大。2015年,他们有了自己的名字——-红十三爱心社。
这20年来,他们每人每年长期资助山区的孤儿、贫困生,给留守的老人拍“百岁照”,为困难家庭送去救急资金……滴水成海、聚沙成塔,这个公益组织共已帮助3100多名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捐助善款、物资超过800万元。
坚守源于一次偶然相遇
所有的公益都源于1997年的一次偶然。
这一年是全海娥进入永嘉县供电公司工作的第4年。这一年,她遇到了因家庭贫困无奈辍学的小潘。
全海娥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小潘时,这个姑娘衣衫褴褛,站在墙边微笑着看着自己,眼神坚定。这个眼神,触动了全海娥的内心。尽管当时她每月的工资仅800元,但仍毫不犹豫拿出了300元,用来资助小潘的学费、学杂费和生活费。
这一年,永嘉县刚刚“摘帽”省级贫困县,当地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小潘”。“能帮一个是一个。”全海娥暗暗下定决心。
几年里,全海娥陆续资助3名孩子,用自己的工资,帮助她们重新回到校园。如今,远嫁江西的小潘永远不会忘记“全妈妈”的温暖。每逢过年过节,小潘都会给全海娥发去微信祝福。
一群人20年坚持做一件事
一个人,20年,可以做很多事。而这一群人,20年,却坚持做同一件事。
全海娥做公益之初,不是很被人理解,有人说她太傻,工资就这么点,还要勒紧裤腰带把钱给别人花。但全海蛾总是“左耳进右耳出”。
后来,同单位的戴晓芳、邵若珍等13名女员工纷纷加入,一起做公益。
在永嘉一小学读书的小朱因父亲患癌去世面临辍学,戴晓芳二话不说结对资助小朱,从小学到大学,一帮就是十几年。
受邵若珍资助四年的大学生小林,今年毕业在杭州找到工作。他说:“这一份爱心,在我最黑暗的时候带来光明,今后我也希望把这份光明带给更多人。”
开学时,她们为孩子送去书包文具;暑假里,她们带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过冬时,她们又为孩子们送上棉衣棉鞋……爱心团队从13人渐渐壮大,这颗爱心种子正慢慢长成一朵芬芳玫瑰。
这条爱心之路将继续走下去
爱心公益做得好,但大家都是默默无闻在奉献,近二十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2015年,国网永嘉县供电有限公司向全体员工发出倡议书:希望大家以全海娥为榜样,加入爱心助学志愿团队。红十三爱心社在这一年正式成立,现在的爱心社人员已发展到了700余人。
除了在自己社团做公益外,成员还在做一些“爱心加盟”公益。在永嘉上塘有一家名为“雨花斋”的素菜餐厅,每天为上塘的老人和一些环卫工人提供免费午餐,红十三爱心社义工队的成员分成几组每天来帮忙,获得市民点赞。
日常的公益资金从哪里来?邵若珍拿出手机,说:“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上都有好几个爱心公益群,很多群里都有‘每日一善’活动,每人拿出3至5元,或是几十元、上百元不等,一天下来累积的金额少则百元,多则千元,积少成多。”
在2018年,红十三爱心社还要做什么?对此,红十三爱心社的徐社长说:“当你付出劳动,你能够得到幸福的果实,当你付出爱心,你就能够照亮整个世界。新的一年,我们将以爱感召更多的人,继续我们漫长的爱心路。”丁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