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多建纪念馆,也是优化开放环境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1日 来源:温州日报

  8月6日,温州召开全市对外开放大会,提出十大举措,强调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使温州这座城市更加大气、开放、包容、多元。笔者以为,对外开放中,人文交流的加强尤其重要。为了补上短板,有必要回顾历史,照照镜子。

  略说温州开埠前后

  古代温州,是移民的集聚地。不单是移入温州的,还有移居外地的。清代中晚期,温州人移居江苏宜兴、浙江湖州、安徽黄山脚下一带垦荒种植,据黄庆澄记载,人数高达75万。同期,大量的宁波商人、福建商人进入温州,经商办实业。这些“客帮”主要经营南北货、药店等,温州城百余家中药店中,规模大的16家,15家是宁波商人开设的,至今还有的如叶同仁、老香山等。

  南北移民集聚温州,带来不同的文化。尤其是:移民往往能吃苦,需抱团,还讲义气,做善事。温州城区现存的唯一的牌坊(1830年建立,现移九山河畔),是为表彰陈遇春成立“文成会”的,上面的文字是“乐善好施”。温州距离省城、京城远,文士赶考需要不菲的旅费,1804年,陈遇春倡议成立“文成会”,众人捐钱,集资生息,作为文士乡试、会试的旅费。同年,瑞安成立“宾兴会”,又称“兴贤局”。随后,平阳县、温州城郊的多个乡镇也设立“文成会”。“文成会”“兴贤局”一直坚持下来,直到科举制度结束,“文成会”的资金转而资助学生出国留学及新式学堂的创办,整整一百多年时间,真正体现逆境中崛起的温州人精神。

  1876年,温州开埠后,对外交往扩大,进进出出的人迅速增多。上海至温州的航线开通,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从1877年至1930年,50多年间,瓯海关的洋货进口增长22.8倍,而温州本地的土货出口增长309.7倍。进口的有棉布、煤油、白糖等,出口的有茶叶、明矾、木材、纸伞、木炭、柑桔、草席、药材等。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催生了裕成茶栈(1893年创办),这是温州近代工业史上的第一个工厂。3年后,温州的茶厂增至9家,并采用一种滚茶小机器制茶。开埠前,瓯柑种植仅几千亩,开埠后,迅速增加为2万亩。

  试看西医进入温州

  1897年,定理医院在温创办,这是浙南地区最早的西医医院,由传教士苏慧廉在英国募捐筹资。最初的9年中,医院门诊达7万多人次,住院病人4000多人。后扩迁为白累德医院,1906年到1953年间,门诊病人约达三百万人次。还创办了护士职业学校和助产士职业学校,培养了一批本土医护人员。英国医生施德福1914年来温州,任白累德医院院长,因教会每年给医院提供100英镑资金,不够开支。每次回国休假,他总是为白累德医院募捐,为医院购买医疗仪器。他在温州30多年,1950年离温回国,在温州西医史上留下深刻影响,医院职工和温州市民都很敬重他,将他住宅的小巷称为“施公里”,并立坊以志纪念。夏承焘1948年9月曾在温州报纸发表文章《温州人的榜样——记施德福》。

  法国籍修女类思捐资银圆7723元在温州建医院,1913年9月担任后来称为董若望医院的院长。医院开办的第一年,免费门诊施药,经费由教会拨款资助,第二年起象征性收点费用。医院还在城区的东门高殿下、南门河屿桥、西门横街三个分堂设立门诊点,每逢星期天,修女们到分堂义务出诊施药。霍乱流行时,医院提供免费治疗。她在温州一直服务到1927年第二届院长任满,离温赴沪。三年后,按照类思本人意愿,77岁的她回到温州,数月后在温逝世,安葬于西山护国寺后山。据记载,当时送殡人数达3000多人。出任副院长的英国籍修女玛利1899年来到中国,把家产全部奉献给温州,南门、西门、永嘉山区大部分公所都由她出资建造。她1936年在温州逝世,安葬在类思墓地旁边。

  早期的医院是他们为传教而办,但客观上看,温州百姓得福。刘时觉著《温州医学史》,认为:虽然苏慧廉的目的是传教,但教会医院在温州曾经有过重大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传进西方的现代医学科学和技术知识,解除部分病患者的病痛,直接催生了温州医学的近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慧廉大有功于温州近代医学的启蒙、发展和进步。

  以更广胸怀敞开市门

  温州是移民的欢乐之地,来到的新居民,和长期定居的旧居民一起,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

  作家谢福芸是苏慧廉的女儿,苏慧廉在温州20多年,用温州话传教,创办艺文学校,谢福芸长在温州,她的童年在瓦市殿巷86号渡过。那个房子俗称白屋。谢福芸写作了四部纪实小说,最近有了中文译本,书中记载了她在中国尤其是温州的生活。她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欧美的影响和她对中国的热爱,被称为“英国的赛珍珠”。

  类似的人物,江苏是这么演绎的:镇江将赛珍珠故居建为赛珍珠纪念馆,1992年被命名为“镇江市友好交流馆”,用于收存赛珍珠的著作、相关物品及中美友好交往的展品等。正在推进“大建大美”的温州,何不学学外地,也将谢福芸旧居开辟为纪念馆,纪念近代开埠以来那些来到温州、为百姓造福的人,也用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激励善行,传播美德,进一步加强对外人文交流,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

  一般说来,人们无法选择生在哪里,但可以选择死于何处,而选择安居生活和人生的终止之地,经常与这个城市的开放包容度有关。我们温州本是移民的聚居地,有宽广的胸怀,能敞开市门,温州人本有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再次让国人折服。进入新时代,温州正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真正的开放,是海纳百川,集聚各路人才,以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社会迁移越来越频繁,城市要进一步发展,就看你能不能敞开胸怀,接纳和善待更多的文化名人、技术人才,当然包括善待已经逝世的。

  洪振宁 作者系温州政协智库专家、温州市社科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