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在活化传承中创新发展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8日 来源:温州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一些主要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因为缺乏市场需求在濒临消亡,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遗项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通过活化传承提升非遗的当代实践水平,使其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生活相适应,是当前非遗保护领域至关重要的一个课题。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17年,鹿城区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联合鹿城区和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探索推出“非遗造物坊”项目。2018年,该项目更名为“非遗创艺坊”,并列入鹿城区人民政府2018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全年共开展各类非遗传承活动650场,参与者3万余人次。在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向乡镇村居、企业、学校及其他社会机构推广,有望走出一条在活化传承、创新发展中不断增强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

  非遗创艺坊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积极实施传承人保护工作、充分激发其传承技艺积极性的同时,鹿城区还面向广大群众,持续开展“非遗”讲坛、学生暑期“非遗”实践、广场“非遗”展演等活动,不断厚植非遗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社会土壤。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文化审美的日趋多元、节奏加快,我们也发现,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受限于传承人数量有限、平均年龄偏大、不擅长现代传播教授方法等客观原因,导致传承面难以铺展、传习氛围不浓、公众感知效果不佳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应运而生的非遗创艺坊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以非遗志愿者培育为主线,扩大传承范围。简单来讲,非遗创艺坊就是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对技艺及操作流程进行标准化和适当简化,并集中传授给非遗志愿者,再由非遗志愿者分头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互动活动,让参与者在动手实操中体验非遗之美,进而增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认同。这个过程中,非遗志愿者起着关键作用,既解决了传承人数量少、传承活动面狭窄等实际问题,延展了传承范围、提高了传承频率;而且,因志愿者普遍年轻,擅长现代信息工具,使得互动传承的效果大大增强。通过街镇(社区)定向委培、社会招募两种方式,目前鹿城已培育专项非遗项目志愿者416名。他们分布在全区各地,有专职社区工作者、在校大学生、在职青年等,通过微信群等紧密联结,根据需要实行就近派遣。

  二是以标准化技艺、材料包开发为支撑,保证传承内核。非遗作为延续历史文脉、永葆民族特性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发展中确保其文化内核不变形、不走样也极为重要。为此,非遗创艺坊以标准化技艺、材料包开发为支撑,消除规模化传承互动对非遗项目原生性的人为破坏,避免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非遗项目的过度影响。目前,该项目已将米塑、剪纸、十字花边绣等10个非遗项目设计出适合规模化传承互动的标准技艺。同时,由非遗传承人全程指导开发既保有传统精髓又引入现代技术、符合今人审美的材料包。以温州米塑为例,传统米塑的原材料是由米粉加各种食用色素制成,成本相对较高,且保存时间不长,色彩较为单调。非遗创艺坊就对米塑的原材料进行简化改良,并部分使用树脂黏土为替代,降低了材料成本,也丰富了颜色选择。

  三是以集体备课、题材“非遗+”为抓手,创新传承形式。让非遗产品走入千家万户,把非遗魅力传向五湖四海,都要求针对新的时代特征、社会环境来引入更多创新元素和手段,使非遗传承的过程变得更加简便灵动,从而让非遗项目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自然延续、枝繁叶茂。为此,非遗创艺坊通过组织非遗志愿者集体备课会、互动体验题材载入社会热点等手段,实现“非遗+”,也使传承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如联合鹿城区纪检监察部门专题开发出以“莲”(谐音“廉”)为主题的系列非遗体验产品,涉及米塑、剪纸、花灯等项目,受到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

  成效与思考

  非遗创艺坊项目启动至今时间不长,应该说仍处于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较为浓厚的非遗传承氛围。借助非遗志愿者队伍,通过标准技艺、开发材料包、集体备课、互联网教学等创新元素的运用,非遗传承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僵化走向活化,从碎片式走向常态化,使得参与体验进而了解、喜爱非遗的群众数量迅速增长,为非遗传承营造出更为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情感基础。

  二是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非遗创艺坊一系列传承互动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满足了当前人们追求精神丰足、回归手工制作等的文化需求,也通过非遗产品走入家庭、晒到朋友圈等形式,使体验非遗、学习非遗逐渐成为一种高雅的社会风尚,进而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是完善了公共文化场馆及基层文化阵地的功能作用。公共文化场馆特别是基层文化阵地空置率高、活动一阵风是当前不少城市遇到的共同难题。在非遗创艺坊实践中,不管是志愿者的集体备课会还是群众的互动体验活动,都被安排在这些场所进行,大大丰富了这些阵地的功能和作用,也进一步强化了文化服务的标签,有望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非遗的生命力在实践,非遗传承的生命力也在实践。下步,我们将继续探索非遗创艺坊的运行,重点聚焦常态化社区(企业、学校)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建设、非遗志愿者考核分级、非遗课程及材料包深度开发等方面。目前,首个常态化开放的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已在新田园小区建成运行。鹿城区文广新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