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新闻宣传  ->  重大宣传主题  -> 正文重大宣传主题

产业升级中的人才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3日 来源:温州日报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报告指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上突出位置,狠抓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逐一制定“千亿产业”培育发展路径图,大力推进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世界级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千亿级时尚智造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新形势、新任务下,我们迫切需要破解中低端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引领不强等发展难题,实现温州制造向温州智造的跨越,而有效推进人才队伍尤其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

  温州产业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队伍规模小、实力不足。据《温州蓝皮书》课题组研究,在2015-2017年对温州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人才缺乏”问题,已经连续三年被列为温州经济发展主要瓶颈的第一位。截至2017年底,温州人才资源总量虽然达到186.34万人,但人才的整体实力较杭宁两地差距较大,与台州、绍兴等地相比也无优势,每万人口人才数仅高于丽水。全市技能人才107.1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5.94万人,占比仅24.2%,低于全省平均。同期,杭州高技能人才为44.3万人、宁波为37.5万人,台州、绍兴也高于温州。

  二是高精尖人才少、结构不合理。人才供求矛盾、层次不高、分布不均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在温州鞋服、泵阀等传统行业中,初中毕业或初级工以下员工约占职工总数85%,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员工占比不到5%。规上工业企业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不足2%。以企业人才目前可评的正高级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例,人数更是屈指可数,温州2013-2017五年合计取得该项职称的为94人,相当于杭州一年取得该职称的人数。

  三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窘境并存。由于区位具有局限性、难以成为人才创业创新首选地,人才政策缺乏比较和竞争优势,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企业管理模式仍较落后等原因,温州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挑战。

  切实打好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组合拳

  建议一:树立“大人才观”,统筹各类产业人才。

  一是坚持深化“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抢”人才就是抢未来的理念。二是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打破束缚人才流动的条条框框,引导更多精英人才向企业聚集。三是引导企业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坚持招商更要引智、上项目更要引人。四是实施有效举措,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

  建议二:打造三支团队,夯实产业人才体系。

  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一是坚持把企业家队伍作为“稀缺资源”来对待。二是注重从龙头骨干、高成长型、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中遴选企业主要负责人,组建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库,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三是抓好“青蓝接力”行动,形成梯次布局。四是体现实用实效、讲究贡献原则,把握税源建设主线,以对地方财政贡献大小作为优秀企业家评选、培育的重要依据。

  打造“高精专”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是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重点引进“国千”“省千”、海外工程师等高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冲击国内外科技前沿、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产业研发带头人。二是加快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以培育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技师、高级技师等为重点,形成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有序、技艺精湛的技术骨干力量。

  培养优秀生产经营管理骨干队伍。一是依托知名大公司、高水平院校和其他专业培训机构,加强本土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与能力。二是鼓励企业培养与引进一批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项目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管理人才,充实企业现代管理的人才储备。三是允许退职、退休公务员经界定批准后到企业发挥余热,充实管理人才队伍。

  建议三:完善保障机制,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创新人才政策顶层设计。我市此前出台了《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40条意见》,打造温州人才政策新高地。然仍存一些不足,比如:在解决人才子女就学方面,规定企业正高职称人员的子女,在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由公办学校无障碍安排。事实上,企业的正高职称人员目前主要为教授级高工。据调研,取得该职称者,年龄绝大部分超45周岁,其子女也大多过了义务教育开始阶段,无需被照顾入学。应向广东深圳、东莞等学习,建立诸如人才子女就学名额按企业纳税贡献额等,交由企业自主分配的普惠政策。

  构筑产业引智平台。加快推进浙南科技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等大平台建设,引进大院大所、大企业集团,发挥人才集聚和规模效应。同步加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人才支撑平台建设,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转移提供平台。

  开展精准引才活动。对照毎年人社部门公布的紧缺职业(工种)目录,聚焦企业个性需求,绘制“人才地图”,利用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力量,按图索骥到人才集聚的城市、高校开展专项引才。

  强化本土育才平台。做强做大在温高校,增强高校服务地方能力,引导其积极向应用型转变,强化专业服务产业导向,深化政、行、企、校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更多毕业生留温就业创业。

  改革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标准、方式、渠道,不拘一格降人才,给各类人才以成长的空间和机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温州地方特色的职称外延伸专业评审,进一步壮大中高级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建立中高级职称岗位津贴制度。

  培育“温州工匠”队伍。积极倡导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建立工匠人才培养教学基地和“工匠产业发展基金”,构建宽渠道、多形式、立体化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造就多层次的“工匠”型人才。

  健全有效激励制度。抓好地方环境、交通、人文等设施建设,配套出台更接地气的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教育、养老、医疗等优惠扶持政策,形成更强合力,从人才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方面入手留住人才。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及“营商环境提升年”为契机,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努力提升企业与人才在温州安居乐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刘拥军作者系市政协委员、瑞兴集团副总裁、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