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研究  -> 正文理论研究

推进训练体制改革 打造新生代“温州泳军”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8日 来源:温州宣传网

  近年来,中国泳坛“浙枝独秀”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在浙江泳坛,“温州泳军”又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刘碧纯、阮怡阮恬姐妹,到前几年的吕志武、白安琪、陈慧佳,再到如今的徐嘉余、李朱濠、柳雅欣,他们全部来自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他们都在国内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

  温州游泳的历史,是厚积薄发、砥砺前行的历史;温州游泳的前途,是改革创新、冲破藩篱的前途。温州体校作为全市游泳项目重要培养基地和人才输出地,积极承担起全市游泳训练体制改革的先行军责任,以温州市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和“创建国家运动健康城市”两项改革试点为契机,以打造新生代“温州泳军”为目标,进一步改变自足训练的传统办学模式和封闭系统的传统训练框架,完善大游泳训练体制,保持温州游泳可持续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浙江泳军”的温州含量。

  一、策应全省布局,争取二线队伍落地温州

  浙江是中国游泳的人才大省,在该项目占有优势地位。“浙江泳军”在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占游泳项目总金牌数的54.3%,在最近五年的国际大赛中,揽获了中国队绝大多数的奖牌。“浙江泳军”用实际行动和显赫战果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中国游泳看浙江”。为了进一步推进“大游泳”、“大省队”理念的实施,省体育局拟设立浙江省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承担游泳项目优秀后备人才挖掘培养任务。温州作为“全国游泳之乡”,主动策应浙江省游泳布局,根据省局设想,在对温州市及浙南片区游泳训练单位可行性调研的基础上,从组织构建、业务管理和考评体系等方面提出温州的配套措施与政策,对游泳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建立与完善,积极申报设立“浙江省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争取省二线队伍落地温州。

  二、立足我市规划,发挥温州体校龙头作用

  自2013年起,温州在全市范围内按照空间区域进行游泳训练布点,鼓励社会力量办业余训练场所,分别在市中心、东部、西南部建立温州市奥体游泳学校、龙湾家景游泳馆、吕志武游泳俱乐部等8个业余训练基地,参与训练的青少年达千余人次,这一举措使得我市游泳业余训练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该项布点在西部双屿地区留有空白。温州体校将在前一周期布点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全市游泳资源,通过外派金牌教练施教、成立金牌教练工作室、开展运动员文化教学帮补、建立体科医大数据平台等方式,建立全市游泳项目共建共享机制,全力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龙头作用。

  三、挂牌训练基地,打造“一主一副”游泳基地格局

  鹿城区作为温州中心城区,在游泳项目上具有开展早、基础好、设施齐等绝对优势。温州体校现校区坐落在拥有良好生源的鹿城,且因游泳项目绝大多是小年龄段运动员,实施走训制度并无障碍。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于2019年9月由鹿城区锦花校区和九山校区整体搬迁至龙湾区永中校区,鹿城区的游泳训练将面临极大挑战。温州体校将竭力争取市教育局的政策支持和市体育局的财力支撑,拟在鹿城区内落实一所符合条件的学校设立附属基地,挂牌“温州体校XX游泳训练基地”,形成“一主一副”游泳基地格局,保证优秀游泳苗子不外流、不浪费。并对基地的训练人数、输送人数、金牌任务等指标予以明确,以四年一个周期签署合作协议。

  四、推进校际联盟,完善“一校一品牌”游泳训练点

  利用温州体校的技术优势和业训经验,将游泳项目拓展至普通学校,设立“一校一品牌”校外游泳项目训练点,采取外派教练、基地合作、训练整合等方法,进一步深化校际联盟。派遣金牌教练到各训练点担任总教练,通过协助开设游泳校本课程、组织构建游泳校队等方式指导游泳业余训练,深入挖掘游泳人才,有效增强训练厚度,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引领作用。

  五、推崇资源共享,打造游泳项目“市县联动”共同体

  近年来,游泳训练点在龙湾、瓯海、乐清等县市区多点开花,参与训练的青少年达上千人次。温州体校致力于打造游泳项目“市县联动”共同体,加强与各县市区体校、训练点的沟通交流,通过不定期派遣优秀教练下乡蹲点,深入指导招生、选材、训练,挑选优秀苗子定期参加集训等,进一步扩大训练基础、提升选苗质量。同时,充分发挥温州体校竞技体育龙头作用,成立金牌教练工作室、游泳教研大组、运动员文化帮补团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改革促就发展。在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温州游泳项目训练体制势必取得新的突破,为中国泳坛贡献更多“少年泳将”。

  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