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县市动态  -> 正文县市动态

总有一种力量向海而生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4日 来源:

  龙港,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也许你对她的春天并不熟悉。

  眼下,你如果到龙港新城,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几乎全新的城市湿地公园,有大片草坪,有花有鸟有湖泊,还有一些全新的公共艺术场馆。

  时光倒流几年的话,这一片地方还是沼泽。再早几年,这里就是东海之畔的滩涂。

  如果时光再倒回40年呢?现在最繁华地段的龙港城,在当时也不过是滩涂小渔村。

  就像当年一粒种子被丢在了鳌江入海口陆上一角,然后,它慢慢发芽,长成了树,并开花结果。年复一年,就有了一棵如今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龙港,从最初东海之畔的一片滩涂地,到40年前建立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再到如今的全国首个镇改市。其中,无不透露出龙港人敢闯敢试、创新创业的民间集体的巨大力量。

  

  位于龙港市区西南面的鲸头村,是鳌江最大支流横阳支江畔的一个小小山村。

  18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大帝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罗阳县(今瑞安市)境南地置横屿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监督造船、操练水师,成为东吴东南沿海三大造船基地之一。40多年后的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横阳(今平阳县)始置县。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出土于鲸头村的一块石碑上,记录着龙港这片土地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人物名字:朱曼。如今,这块石碑被称为《朱曼妻薛氏买地券》,现藏温州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碑文全文为篆书,首句为:“晋咸康四年二月壬子朔四日乙卯,吴故舍人立节都尉晋陵丹徒朱曼故妻薛,从天买地,从地买宅……”

  晋咸康四年,也就是公元338年。其中关于朱曼人物的介绍为“吴故舍人立节都尉晋陵丹徒(今江苏镇江)朱曼”。

  后经学者考证,朱曼一家,即东吴建横屿造船基地时,被朝廷流放到横屿造船的。鲸头村,就是朱曼妻的墓地所在地。

  遥想1800年前平阳初建县之时,当有许多水军和被流放的落魄贵族陆续被安置在当地沿海周边。

  当时,鲸头村的不远处,也即如今的龙港江南垟平原大片区域,还不时有海水江水漫溢。

  你如果到鲸头村,就会惊奇地发现,如今这个远离大海的小山村,依旧保留了许多与大海相关的信俗。

  鲸头村的杨府殿,始建于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这个小小山村的杨府殿,却是整个东南沿海最具影响力的杨府殿,来自浙江、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澳门、江苏等地的香客络绎不绝,每年总计有百万之众。如今,鲸头村的民众,围绕着杨府殿,依然保留有热闹的正月划太平龙、参龙等习俗。

  也就是说,一千多年前,龙港先民就开始了从大海讨生活的历程,他们白手起家,风里来浪里去,历代传承着“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信念。

  

  龙港新城滨海公路的尽头,就是国家一级渔港舥艚港。舥艚,地处江南垟的东海门户之地。

  800年来,正是舥艚的埭陡,挡住了茫茫海水的入侵。

  如今依然挺立在东海之畔的阴均陡门,正见证了龙港人千百年来“勇立潮头”的事迹与精神。

  宋代杨简的《永嘉平阳阴均堤记》保留有如下记载:“四乡农田北距大海,西枕长江,凡四十万馀亩。被咸潮巨害,自有江以来至于今,繇水利不治,岁告饥……”

  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平阳县令汪季良偕乡贤林居雅等,在舥艚海口阴均山麓,创筑阴均大埭,长80丈,并在旁建阴均陡门3孔。

  乡民因感激汪季良,立“阴均庙”于阴均陡门旁,尊他为“阴均大王”,并将林居雅与他一起奉祀。

  为何当地乡民对始建沿海陡门的人如此感恩戴德呢?

  史载,“(汪季良)给资粮,佐工费,又经理其旁之涂地,以为社仓……”,而林居雅为建埭陡倾家荡产“毁居以助”,郑万全、陈子直等人也倾产助资,他们经一年辛苦终于建成埭陡,数百年来,一直护佑着江南垟一带百姓,将大片滩涂变成了平原良田。

  也就是说,龙港人向海要地的历史,从那时就已经大阔步开展了。

  因常年经受海潮侵袭,数百年来,龙港当地百姓更是多次兴修重筑埭陡。历代龙港人,都在修建陡埭的过程中,发挥了民间集体的巨大力量。

  除了阴均陡埭,龙港还有始建于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的嘉定六陡门。比如关于嘉定六陡门中的新陡门,地方志有载:“明成化二十年,里人李日荣助银五十五两修筑;清康熙三十三年,日荣后裔李圣道,捐银一百两重修;道光九年,邑人陈大纲等再修,勒石陡旁;光绪十年,廪生黄九如等又修,复筑内外二备埭……”

  回望20世纪80年代初,大批来自周边地区的“万元户”在龙港集资建城。他们将小渔村建成大城市的壮举和精神,几乎与数百年来的龙港人集资修建陡埭的壮举和精神如出一辙。

  龙港从初建城到现在,面积从5.2平方公里扩大至183.99平方公里。正所谓众志成城,无事不成!

  

  在龙港城市湿地公园里,有两家公共文化场馆,一家为夹纻漆器博物馆,开馆于2022年11月7日;还有一家为箫逸美术馆,开馆于今年2月25日。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场馆,也成了龙港市民当下最常去的打卡点。

  作为最年轻的城市,设市之初,龙港几乎没有公共文化场馆。去年是龙港公共文化场馆崛起的一年,同时开馆的就有“城市中的水塔”城市书房、西排城市书房、空笺书局等8大文化场馆。

  在文化场馆建设这件事上,龙港人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民间集体的巨大力量。

  比如刚开馆不久的箫逸美术馆,是龙港政府提供场馆而由私人负责装修及运营的,负责运营的当地美术家杨德孝,自掏腰包200多万元投入场馆的设计和装修。空笺书局,则是三园社区乡贤陈亦满将老宅祖屋装修成文艺复古风的院落之后,再贡献出来成为公共书房的。西排城市书房,同样采用了居民集资、社区入股、政府配套的合作模式。

  年轻的龙港,为何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崛起这么多公共文化场馆?

  究其原因,当地富裕的村集体经济和活跃的社会资本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加速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一方面积极引导村集体、乡贤投身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与市场主体开展深度合作。

  我们就这样回望龙港的历史,从1800年前开始回溯,到800年前阴均陡门始建;从40年前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建立,到龙港正式撤镇设市,再到如今龙港新城的崛起和文化场馆的不断涌现。一次次,我们无不在其中感受到龙港民间集体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