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新闻宣传  ->  重大宣传主题  -> 正文重大宣传主题

书写温州本土的学术传统 ——温州历史文化漫谈之二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6日 来源:温州日报

  钱志熙

  温州历史上就有重视本土历史文化的学术传统。胡珠生《温州古代史·前言》中说“温州历代学人对于地方历史资料的整理与探讨颇为重视,具有良好的传统”,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概括了一个事实。当然,这里所说的温州历代学人,不仅仅是温州本土的人。

  从永嘉置郡开始,作为温州前身的永嘉,就被作为一个地域的单元来叙述。南朝至唐代,郡记撰写流行,属于温州的有刘宋时代郑缉之的《永嘉郡记》(部分保存)。此外,北宋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零一“建州浦城条”中还有“谢灵运《永嘉记》云”这样的记载。谢灵运《永嘉记》虽不见于《隋书·经籍志》等早期的书目文献,但乐史所引当有所据。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其实也是一位史地学家。他很重视山川地理和人文风物的记载,作有《山居赋》《游名山志》等作品。以他的兴趣,在做永嘉太守时著写《永嘉记》是有可能的。除了郡记外,隋唐以来,还流行一种叫“图经”的著作,以记山川地理为主。杜甫入蜀诗歌就是因为出色地描写山水地貌,而被赞为“图经”。薛季宣在《雁荡山赋》中引到《乐清图经》,当然也应该有以府为单位的永嘉郡图经,相关史料中也有所记载。南宋以后,我们所熟悉的方志兴起,温州及属县,历代都有方志修撰,保存至今也不少。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并且现在还很容易见到的。《温州大典》的其中一项,就是方志文献的全面整理。

  温州历代的著名学者,尤其是南宋以来的学者,都十分关注本土人文与学术的发展历史。在文化方面,温州是后起发展的地区,尤其是在士大夫为主体经术、政治、文学等方面的文化,就本土来讲,在五代以前寂寂无闻。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宋明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温州文化发展的叙述。这本身就是这个时期温州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宋代像王十朋、叶适这些学者,都对永嘉的学术与文学的发展做出过叙述。有些叙述,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温州学术的重要观点。如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五十九《何提刑墓志金铭》论温州学风文风云:永嘉自元祐以来,士风浸盛,渊源自得之学,胸臆不蹈袭之文,儒先诸公著述具存,不怪不迂,词醇味长。向令及门孔氏,未必后游夏徒也。涵养停蓄,波澜日肆,至建炎绍兴间,异才辈出,往往甲于东南。

  王十朋认为元祐以来士风浸盛,并推崇温州前辈既具渊源,而又重自得的学风,以及“不怪不迂,词醇味长”的文风。可见他已经注意到温州学术的优良传统。

  叶适《水心集》卷十《温州新修学记》记载永嘉学术从以心性主体之学发展为事功主体之学时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昔周恭叔首闻程吕氏微言,始放新经,黜旧疏,挈其俦伦,退而自求,视千载之已绝,俨然如醉忽醒,梦方觉也。颇益衰歇而郑景望出,明见天理,神畅气怡,笃信固守,言与行应,而后知今人之心,可即于古人之心矣。故永嘉之学,必兢省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而郑承于后也。薛士隆愤发昭旷,独究体统,兴王远大之制,叔末寡陋之术,不随毁誉,必摭故实,如有用我,疗复之方安在。至陈君举尤号精密,民病某政,国厌某法,铢称镒数,各到根穴。而后知古人之治,可措于今人之治矣。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

  这段话内容极其丰富,他所说的“故永嘉之学,必兢省以御物欲者”与“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我觉得不仅是宋代永嘉学派的特点,也是整个温州学术史的一种特点。甚至可以说,也可以作为我今天研究温州历史文化的一种值得的思想。我觉得这个才是永嘉学派的真精神所在。

  南宋以来温州的文化与学术发达之后,一些学者开始比较系统性地整理、叙述古称温州的历史与文化。南宋绍熙年间曹豳就作有《永嘉谱》。由于宋代的人还习惯称温州为“永嘉”,所以诸如宋代的文化,如永嘉学派、永嘉四灵、永嘉杂剧,都冠以永嘉之称,故曹豳取了这样一个书名。曹豳的《永嘉谱》分年谱、地谱、人谱、名谱。宋史曹豳本传说“识者谓有史才”,孙诒让认为“曹文肃区分四目,在古地志中实为创例。”(孙诒让撰、潘猛补校补《温州经籍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71页)。

  元、明时代,承续南宋温州士大夫人物、著作的繁荣,馀脉不绝。元、明时期温州的人物也是相当多的。他们大多数人都承认,就当地的传统来讲,元、明的温州的士大夫文化源于宋代的繁荣,所以他们都很推崇本土的前代学人,预流并时海内学术的同时,推重永嘉的学术传统。明代姜准的《岐海琐谈》,广泛搜罗从古代东瓯到明代文献中的温州人物、事迹、语言、风俗、学术、文学的史料,隐成类型,其中关于宋明的文献尤其多。比如对一些熟见史料,作者也从温州地域的背景出发,做出新的解释。如《岐海琐谈》卷三,讲到刘宋时大诗人颜延之作《五君咏》,作者认为是他出守永嘉时作的。所以,《五君咏》这一名作,也应该纳入温州古代诗歌中来研究。颜、谢当时并称,颜延之诗风过重修辞,但“《五君咏》托兴既高,风力尤重,便可与左太冲抗衡。”(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姜准还著有《东嘉书目考》,序文中说:“吾乡先正,通明理学莫盛于宋,其发挥理学,撰成著述亦莫盛于宋。沿及昭代,世不乏人,著述之富,郁郁乎垺二酉而轶两京矣。然而仰屋梁而有作者,慨桓谭之无人,借梨枣而行远者,恨昭裔之不再,销于虫鼠,毁于兵燹,溃腐于风雨之侵凌,弃遗于妇竖之剪裂,名存实丧,百仅二三。”(《温州经籍志》卷十三“目录类”,552页。)他有感于宋元明温州人的许多著作的大量散佚,撰写了这部《东嘉书目录》,但他自己的这部书后来也散佚了,这是令人感慨的!孙诒让撰著《温州经籍志》叙例中,就提到这部书,而刘曾寿给《温州经籍志》作的序里,甚至将《温州经籍志》撰著与姜准此书联系起来,认为是继姜准之作,从学术传统来说,是说得过去的。明代还有王朝佐的《东嘉先哲录》,是研究宋、元、明温州理学、经学的重要著作。明代后期平阳学者郑思恭作有《东昆仰止录》,专录宋元明时代平阳的人物。平阳县志中记载:这位刘曾寿为了奉养父母,弃教官而归乡,当时的温处兵备道米万钟为他建了一个“师儒侍养”牌坊。现在北京大学的勺园就是米万钟的园子,米万钟留下一幅著名的《勺园修禊图》。没想到米万钟与温州还有这样的关系。令人遐思!

  晚清时期,以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推崇永嘉学派的精神与学说,尤其重视温州历史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如孙衣言纂写《瓯海轶闻》,编修《永嘉丛书》。孙锵鸣有《东瓯大事记》《东嘉诗话》,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都是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经典性的著作,可以说是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晚清至民国时代,有黄群等人《敬乡楼丛书》、在温任官的江苏如皋人冒广生等编《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三十年代,温州学发起的征集宋明以来永嘉先哲遗书,保存了大量温州人著述的四部文献。可以说是整理、抢救乡邦人物著作的一件可歌可泣的事情。它本身就是温州历史文化发展上的一件大事,值得研究、弘扬。

  近二三十年,与整个学术的发达相应,地域文化研究兴起。各地的地域研究都盛行,温州地域文化的研究也是这样。有一大批的研究者,出了大量有关温州历史文化或属于温州历史文化范围的各种著作,政府的组织与引导极其有力,民间也有很高的热情。仅从文献的整理来说,就有《温州文献丛书》《温州文献丛刊》《永嘉学派丛书》《乐清地方文献丛书》等大型的温州历史文化整理与研究丛书,主要整理温州古代、近代的重要专著与别集、总集。还有以现当代温州学人著述为主的《温州学人文选》等丛书。温州现代文学与学术的整理研究也在展开。

  继承与发展温州本土的学术传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温州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一个课题。编纂温州大典的这个学术群体也很重视这个问题。我上次参观温州大典的办公地方,门口就有一个展示窗,系统地展示作为《温州大典》工作基础的前人的各种工作。说明我们是充分重视温州本土的学术传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温州历史文化及其研究,做一些整体性的思考。其中本土学者书写温州的学术传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