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文化艺术  ->  文艺动态  -> 正文文艺动态

从叮叮当到城市之歌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30日 来源:

  让旋律代替脚步丈量土地,让音乐代替语言回荡温州。经过三个多月的征集、专家评审、大众投票,“唱响温州”城市歌曲征集活动已经结束,一首专属于温州的城市之歌即将新鲜出炉。

  此次征集活动共收到79首作品,其中20首晋级终审。作品涵盖古典、民谣、流行等多种风格,融入了温州人精神、千年商港、瓯江、雁荡山、江心屿、五马街、南戏、瓯绣等温州元素,以歌声娓娓道来,唱出了属于温州人独特的记忆,深情地向这座城市表白。

  那么,广受欢迎的城市之歌有何共通之处?温州有过怎样的城市之歌?一首歌如何唱出一座城的风情和底蕴?

  一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喔……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2017年,歌手赵雷抱着一把吉他,轻轻弹唱一首《成都》,歌声质朴,歌词情真。在那个春天将到未到的夜晚,把“成都”唱进了无数人的心里。

  那时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许多城市迎来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的高峰。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小酒馆,被视为在冷漠的城市化中保留下来的人情味之地,各种不期而遇在小酒馆发生,其中的温暖与柔情触手可及。火辣辣的天府之城因此多了一份儿女柔情,成为许多年轻人向往的目的地。

  温州也有着专属的歌谣。可以说,只要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州民谣《叮叮当》。

  叮叮当(啰来),叮叮当(啰来)

  山脚门外(啰来,啰啰来),孤老堂

  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

  妙果寺里猪头钟(呵作)

  这首传唱至今的童谣,最早由鹿城区新村小学的音乐教师鲁剑光挖掘记录。1953年的城郊西山一带,仍是广袤的农田。一天,鲁剑光在前往学校路上,忽然听到有人一边赶牛耕田,一边扯着嗓子唱歌:“叮叮当,啰来,山脚门外啰来”。随后,鲁剑光邀约这位叫陈煜森的农民到学校,用风琴把旋律记成曲谱,又商量着用歌词的第一句作了歌名——《叮叮当》。

  1956年,温州地区举行民间音乐汇演,新村小学五年级学生柯快快演唱《叮叮当》。清亮的童声、熟悉的方言惊艳众人。第二年,该歌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省汇演,同样,引起广泛关注,被省文化厅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一时轰动首都,并于1959年录制唱片。此后,《叮叮当》不仅走进温州中小学生的课堂,还曾被选入上海中小学音乐欣赏教材。

  上世纪90年代初,温籍知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为推广家乡民歌,邀请音乐家黎英海为《叮叮当》重新编曲。经过姜嘉锵传唱,《叮叮当》成了中国民歌精华。他还将这首歌唱进奥地利维也纳舞台,而荷兰阿姆斯特丹交响乐队,也曾以西方音乐的手法,演绎这首东方民歌。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亚太地区民歌集》,中国七首民歌入选,其中温州民歌占两首,一首是《叮叮当》,另一首是《对鸟》。

  二

  在《叮叮当》所创造的音乐意境中,仙人井、妙果寺、猪头钟是家乡的点点滴滴;叮叮当的乡音则是记忆中的父老乡亲。正是这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让叮叮当成为每一位温州人,尤其是在外游子们的“白月光”。

  既有响当当的《叮叮当》在前,今天的温州,为什么仍然需要一首新歌?

  有人曾说,时代是一座围墙,我们能看到墙内的风景,却无法看到墙外的世界。如果说曾经的《叮叮当》《对鸟》等温州民歌代表着过去质朴的温州,携带自然淳朴的乡土气息,那么如今迎亚运,展现“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全新面貌的新温州理当有一首新传唱。

  此次“唱响温州”征集活动要求参评作品必须为近5年内创作的作品或专为此次活动的最新创作,正是为了保证这首城市之歌的“时代性”。

  即便是我们现在听到的《叮叮当》,也早已不是放牛农民口中的闲情小歌,在近70年的传唱中,《叮叮当》多次“改弦易张”,融入其他温州民歌元素,增加引子、扩充歌词等等。

  在此次征集活动中,不少歌曲都“打上时代的印记”。男声三重唱《小城烟火》,以平凡的一天为线,串联起温润城市特色鲜明的烟火气息;一首融入说唱元素的《别(Faina)》让人耳目一新,歌词中的“别”既是学生时代的叛逆,又是长大后对父母关心的愧疚与释怀;歌曲《我在温州等你来》则为迎接亚运会而作,表达了温州人民热情好客的特质,欢迎全世界的朋友在这片热土上追逐梦想。

  创作者们从传统与时代中汲取灵感,凝练出多元、立体的温州城市精神、城市气质。尤其是新生代的创作者,更是将温州元素与现代情感、年轻化表达方式融合,为歌曲注入时尚现代的气息。

  三

  一首歌能否实现“经典恒久远,一曲永留存”,最终需要交由听众评判,用时间来检验。比如《成都》创作于2014年,真正走红却是三年后。

  但广受欢迎的好歌都有它们的共通之处。

  一是有共通的情感体验。歌曲能否被传唱,在于能否引发人们的共情,唱出听众心中所想却表达不出的情感。闻一多先生作词的《七子之歌》写给身处殖民时代的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一语道尽漂泊,令闻者落泪。

  二是能引来“自来水式”传播。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夏火爆的电视剧《狂飙》,吸引网友们深度解读剧情、比较原著与电视剧改编,“滚雪球式”参与二度创作,赋予作品新的魅力。同样,一首歌也需要借助广大音乐爱好者“自来水式”的二度创作与传播。

  三是深度把脉地域特色。简单来讲,就是要写得一听就是这座城,要写街头巷尾,要写自然山水,要写人物故事,还要有社会变迁、未来展望。用文字、歌声构成一个广阔的情感空间,去触摸时代的脉搏。

  今年是温州“亚运之年”,温州不止打出“心心相融,@未来”的标语,随处可见的还有“温州好,别是一乾坤”。乾坤,既指走进温州,犹如翻开一本散逸着墨香的线装书。也指走进温州,犹如打翻了人间调色盘,色彩缤纷夺目。

  这首由市民票选出来的温州城市之歌,即将与大家见面,往后的许多日子,它能否温暖人们的耳朵,可否走进人心,唱响温州,笔者想以鲍勃·迪伦的一首歌名回应:答案在风中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