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持之以恒 模式创新 苍南跑出村社干部能力提升的“加速度”
蔡淑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自2003年以来的20年间,苍南县通过开放教育形式,持续开展村社干部能力提升专项工作,有力提高了村社干部综合素养,以“村社干部能力提升先行”助力“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跑出了村社干部能力提升“加速度”。
坚持问题导向疏痛点
有效培育村社干部队伍
苍南县地处浙闽交界,是浙江省的山区26县,加快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村社干部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弱、后备干部少,曾是苍南县村居干部队伍的普遍现象。2003年底,苍南县村居干部大专以上学历的比率仅为7.5%,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仅为5551元,两个指标均排在全省后列。为此,苍南县自2003年以来,根据省市工作要求,依托“开放教育”灵活办学、方便就学、低成本求学、互联网+教学等优势,持续开展村社干部能力提升工作。
在培养模式上,实行“组织牵头+联合培养”。村社干部能力提升班,由苍南县委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单位参与,各乡镇分步制订培养提升计划,浙江开放大学苍南学院(原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苍南学院)承办。总体上要求政治素质强、思想认识高、工作表现好的优秀村社现职干部,以及乡镇重点培养的村社后备干部。2003年以来的20年间,共培养村社干部及后备干部2981人。
坚持效果导向破难点
切实提升村社干部能力
2003年启动村社干部能力提升工作以来,村社干部队伍一直存在两种思想。一是应付思想,二是畏难思想。对此苍南县委组织部和苍南学院始终坚持效果导向,以方便学、能够学、有效学作为工作要求,使村社干部通过学习能够切实提升助力“两个先行”的能力和实效。
在培养导向上,坚持“学历提高+能力提升”。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突出农村工作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使学员切实增强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
在培养课程上,融通“计划安排+个性定制”。科学分析村干部学历提升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地方实际需求,建立一体化、相融通的课程体系,并整合设置为:政治素养提升类,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法治素养提升类,如实用法律基础等。
在培养方法上,采取“双线教学+现场培训”。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引导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并组织教师在网上答疑。同时,采取集中面授、小组学习、个别化辅导等教学活动,对线上教学进行辅导和补充。在现场培训方面,以6个重点村建设为中心,突出“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打造36个县级教育教学点位。如,在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苍南县大渔镇小渔村,设置“美景共赏”“文旅共融”“幸福共享”三节课程,以“实景+实物+实事”打造沉浸式现场教学基地。
坚持目标导向树亮点
持续提供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2003年以来的20年间,苍南县始终坚持打造一支“村社干部铁军”,发挥各方优势、凝聚各方合力,使开办村社干部能力提升班逐步成为基层人力资源教育的崭新路径、成长的标准模式、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教育品牌。
一是实现了面上提升。经过2003年以来20年的持续努力,苍南县村社干部的学历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截至2023年9月,苍南县共有村社干部4822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2005人,占比41.58%,相比2003年底的7.5%,足足提高了34个百分点。也正是在这20年,苍南县的一任任、一批批村社干部带领广大基层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全面开展“千万工程”创建,全域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推动了个人成长。经过2003年以来20年的持续培养,苍南县村社干部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村社干部。赤溪镇新东村书记陈作利等3位村书记获评2021年度温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桥墩镇矴步头村谢茂藏等5位村书记获评2023年度温州市“担当作为好支书”;矾山镇蒲坪村刘成胡获评2023年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
三是形成了示范效应。村社干部通过能力提升班的学习,不仅仅获得了学历、提升了能力,还养成了难得的学习习惯,为社会为家庭带来良好的示范。同时,与开放学院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也成为各相关部门纷纷效仿的做法。
作者单位:浙江开放大学苍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