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文化产业  ->  文产动态  -> 正文文产动态

小剧场如何打开大局面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2日 来源:

  12月28日下午,鹿城区小剧场联盟成立仪式在九山书会举行。12家小剧场将成为联盟首批成员,“抱团”探索与谋划小剧场这一新业态的发展路径。

  温州文化地图日新月异,一个个文化新空间次第生长,夹缝中也生长出星罗棋布、形态各异的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

  它们置身街头巷尾、商场、办公楼或创意园区,这种叠加的新业态,作为展示文化特色和魅力的重要构成,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带动新型消费形式的繁荣,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新体验、新玩法。那么,小剧场里,如何才能真正大有可为?

  一

  小剧场戏剧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开端。

  由于摆脱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舞台设置上离观众更近,通过剧情设置、角色扮演和跨界融合等多种方式,强调沉浸与交互的表演空间,小剧场演出让观众产生多元化、多维度的感官体验。这种互动性、沉浸感十足的演出形式,有时甚至还融合了吃喝玩乐的休闲生活元素,深受追求个性化的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与大剧场承载的厚重感不同,小剧场空间特性给予了表演者及观众以极大的交互和创新空间,呈现出更为本地化、更加亲民的特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座城市的小剧场戏剧映射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趋向和审美质感。

  在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不同类型的小剧场正聚少成多,连点成线,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毛细血管,满足了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脱口秀、小型音乐会、话剧、音乐剧等等,在小空间内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生活的共鸣。

  作为中心城区,鹿城近日率先发布了建设又戏又乐·戏剧工厂、猛果小剧场、意空间小剧场、盲堂演艺空间等10个文化空间演艺小剧场,集展览、话剧、分享会、音乐会等风格多样、形式活泼、互动性强的演出形式,给予观众沉浸式的多元体验,以小剧场为切入点打造温州青年文化的代表性地标。

  打破百姓与剧场的心理间隔,让剧场融入百姓生活,成为如商超、电影院一样随处可见、简便易得的文化消费场所,以更灵活、接地气、更因地制宜的方式打造当地群众“家门口的小剧场”。

  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剧场的建设也如此,要与城市、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色相呼应,要依托自己原有的基础来打造品牌。

  温州自古便有“戏剧情怀”,自南宋时期起就衍生出较为完整的戏剧体系,千百年来从未少过“咿呀咿呀”的曲调激荡。

  央视总台《2023春节戏曲晚会》成功在温州举办,让戏曲持续升温、出圈,留下戏韵悠长。我们静下心细品,更多的是探寻它“破壁出圈”的密码,探索其融入生活的更多路径。

  小剧场或许可以成为帮助温州传统戏剧开疆扩土的“轻骑兵”,以创新多变的方式在基层处处煽起戏剧之风,点起文艺之火。

  前不久,人才培养项目“艺术实践”的首部作品——实验戏剧《青红皂白》进行了内部试演,大剧院的舞台被布置成一个“黑匣子”小剧场,观众区包裹着演出区,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一场“戏曲+话剧”的新体验。主办方希望通过艺术实践项目的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探寻出小剧场发展的新路子,同时打造戏剧融合文旅的新样板。

  随着温州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向好,人们休闲娱乐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以来,温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支持演艺文创空间发展,为小剧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优渥的政策土壤。

  而当更多人走进小剧场时,其观众接受度以及背后蕴藏的潜在文化消费力无疑在提高。扶持和推广小剧场已成为新常态下扩大城市文化消费的新路径。

  三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

  小剧场能走多远,关键在于观众是否“买单”。

  今年夏天,新国风·环境式《新龙门客栈》在杭州蝴蝶剧场驻演,每月演出15至18场,几乎一票难求。驻场演出,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小剧场剧目。守住传统戏曲的底色,切入当前文娱消费的流行趋势和审美逻辑,以全新的面貌示人。这是《新龙门客栈》的出圈密码。

  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并不会天然转化为现实文化消费力。能否让小剧场可持续发展,成为真正的文化地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考虑运营模式,解决“为谁演”的问题,这决定了小剧场生根、生长和生存的方式。

  谈起小剧场发展,绕不开“生存”二字。今年以来,温州进一步加强了特色小剧场改造补助政策:鼓励城市特色小剧场、曲艺小词场建设,对当年度演出达到30场的新建城市特色小剧场、曲艺小词场等,给予场地改造费30%、最高15万元的补助;在省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和4A级以上景区内的新建城市特色小剧场、曲艺小词场等,给予场地改造费50%、最高20万元的补助。

  从小剧场主办方来看,如何找到经验丰富、专业对口的运营人员,如何创造真正打动受众的营销点,如何打破小剧场与潜在消费者之间的无形壁垒,仍是一道难题。

  二是考虑演出场地,解决“怎么演”的问题,这决定了演出的形式。

  置身于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一条龙服务中,活跃在商业街区、旅游打卡热门区域、夜游经济带内,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景区联动,以周边业态吸引客流量反哺小剧场初生期,再以成熟期的小剧场拉动周边业态。

  在内部环境上,小剧场现搭现拆、沉浸式等特点,为传统戏剧走下舞台、走进观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剧中角色往来于台上台下,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演员的呼吸与心跳,方能使戏剧的震撼感渲染到最大值,吸引更多“游客”转化为“观众”。比如,越剧《金粉世家》在青年导演李佳秋的创造下,形成“跳入跳出”的演出风格,令人如临其境。

  三是考虑表现内容,解决“演什么”的问题,这决定了表达的主题、故事、人物,以及输出的价值观。

  小剧场的演出内容可以更创新。老菜如何新做,跨界寻找更多调料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路径。以“文艺+”的思路结合戏曲、音乐、舞蹈、说唱、游艺、脱口秀、剧本杀、闯关解谜等多种手段,令剧目类型更加多样、艺术形态更加多元。通过跨界融合为经典赋能,实现破壁出圈。

  知名编剧李涛认为,温州打造小剧场,要重视对现实主义的把握,要讲剧情、剧本,发掘温州文化内涵和时代话题,这样有利于小剧场确立文化基调,引起观者共鸣,这是未来温州小剧场戏剧的使命。

  四是考虑创演团队,解决“谁来演”的问题,这决定了作品的风格、面貌、品相和品质。

  无论是联动国有文艺院团、艺术院校参与,还是依托社会力量孵化、创作、制作、宣发,抑或是通过“艺术实践”培养一批当地群众演员、农民演员,都应体现专业性和质量意识。只有“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专业演艺激活艺术市场,才能让观众觉得“这场演出”值回票价,再度回眸。

  小剧场所演绎的,不仅仅是现代人的喜怒哀乐,更是一座城市的沉沉浮浮。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温州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精彩的“剧情”在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