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浅议新时代如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刘尚励
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总会在时间轴上遇到如何处理当世与前世的关系的问题,或者在空间轴上碰到如何处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因此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一直有着“古今中西之争”。
“古今中西之争”的由来
“古今中西之争”由来已久,它总是伴随着历史其他问题而展开。时代为“古今中西之争”的解答提供实践基础,同时“古今中西之争”为时代提供了新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党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建立,在经历左的思潮后,改革开放,国门打开,留洋潮兴起,一度出现“外国月亮圆”现象。时光荏苒,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新时代我们有更好的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首先,“两个结合”为“古今中西之争”筑牢了扎实的道路根基。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条必由之路为我们开展古今中西的争论提供了道路基础,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阶段。
其次,“两个结合”为“古今中西之争”打开了宏大的创新空间。
“两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今天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两个结合”为我们深入辨析“古今中西之争”、深刻认识科学理论道路、全面践行伟大的中国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第三,新时代建设为“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文化属于上层意识形态,它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支撑着社会主义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结。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积累了坚实的综合国力。时代的物质基础为我们解答“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深厚底气,充分彰显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古今中外之争”不是坐而论道,我们要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目的是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以真理之光进一步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
新时代我们如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首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才能够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践告诉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我们必须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其次,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要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便开放包容,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并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正是这种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精神,中华文明一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开放包容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犹如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多元一体,内向凝聚,各种文化都在这里得到包容和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种文化都在这里呈现百花齐放的生动图景;化解冲突,凝聚共识,文化的冲突和纷争从来不是达到目的的选择手段,和平和安宁永远是中华文明崇尚的美丽愿景。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要坚持守正创新。今天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同时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风云变幻。我们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样才能够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才能够“风狂雨骤时站得稳,花红柳绿处移得开”。另一方面,在守正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新思路不是拿来主义,新话语不是人云亦云,新机制不是物理反应,新形式不是拼盘游戏。新时代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我们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探索跨越时空的古今中西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当代价值,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此文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成果(23CCG27)
作者系温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