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文化艺术  ->  文艺动态  -> 正文文艺动态

《梁祝》的温州记忆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6日 来源: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梁祝》是属于中国人的集体文化认同。

  这只琴弦上的“中国蝴蝶”,代言着中国人从古至今忠贞不渝的情爱,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符号,更是全人类共享的艺术经典。但是很少人知道,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实诞生地就在温州。

  日前,温籍音乐家王绍基回温,忆其老师——著名音乐家何占豪与《梁祝》的往事,以及这旋律与温州的不解音缘。

  1958年,年轻的音乐人何占豪在温州构思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经典主题旋律。一年后,完整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首演,一举成名,并作为中国交响乐民族化的里程碑,创造了全世界最为人熟知的中国旋律之一。

  问世65年来,《梁祝》一直被视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也在国际乐坛有着深远影响。

  《梁祝》在温州这座爱乐之城奏出了怎样的奇妙乐章?

  一

  何占豪的学生都知道,他的音乐理念是:用情至深音自来。

  1958年秋,从上海开出的“民主4号”海轮缓缓航行在瓯江上,乘客中就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学生,他们此行是来温州慰问驻军的。

  利用航行时间,年轻人们在甲板上讨论着要向院领导汇报的国庆献礼曲目。谁能想到,影响几代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题,就在苍茫的瓯江上,由一个叫何占豪的年轻学生提出。

  如今是一方音乐泰斗的何占豪,彼时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小年轻。跟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音乐人一样,他们一腔热血洒在努力探索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道路上。他们的目标明确:做出属于中国的、民族的交响乐。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格外活跃,从浙江省越剧团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的何占豪当时正是该小组组长。

  为什么洋乐器要民族化?何占豪说,当时下乡演出的学生们为农民演出贝多芬、巴赫,他们听不懂。这让一心想“为人民服务”的学生们很苦恼。当时,何占豪就写了一个“梁祝”题材的弦乐四重奏(俗称“小梁祝”),时任文化部领导的钱俊瑞同志作出了“以戏曲作为音乐素材,创作管弦乐作品,是一条路子,叫他们探索下去”的指示。这给了何占豪这帮年轻人很大的鼓励。

  不久,他们就接到去温州慰问驻军的任务。在瓯江的轮船上,大家提出写“女民兵”(受洞头女民兵事迹影响)和“大炼钢铁”等符合时代特色的题材后,何占豪思考了好一会儿,提出在“小梁祝”的基础上,写一首大的协奏曲。

  年轻音乐人的集体智慧,在瓯江上闪耀着光芒。“梁祝”这个题材便萌发于烟波浩渺的瓯江上。

  二

  带着写“梁祝”协奏曲想法的信,很快就寄到了时任上音院长孟波那里。孟波以他多年从事音乐工作的艺术敏感与胆识,当机立断拍板就写“梁祝”这一题材。

  这却让何占豪打起了退堂鼓。别人羡慕他得了“泼天的富贵”,但何占豪知道,这也是泼天的压力,毕竟他当时只读过一年的小提琴专业,也没学过作曲。自认无法挑起此项重担,便婉拒了。

  第二天,几个瓯柑和一张字条,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何占豪同学,我们小提琴要为人民服务,必须民族化。老师、同学们都在等着你。我们要贡献自己的青春,为了民族化音乐事业,希望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床边小台子上的白色盆子里放了几个温州柑橘,底下压着院领导写的条子。一股责任感和信念油然而生。他终于下定了决心,为人民挑起“梁祝”的大梁。

  从那一天开始,何占豪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他满心满眼都是《梁祝》,那时在温州演出要先打鼓开场(打头通),而他竟忘了打鼓导致开不了场。带队的系主任“气急”,要把何占豪换下来,说他“魔怔”了,脑子里全是《梁祝》。

  获准“停职”后,何占豪火力全开进入创作状态。在学院指定的学妹丁芷诺的帮助下,他仿照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出阵、大战、小战、闲赋、胜利、凯旋之类写出了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楼台会、抗婚及化蝶等旋律,糅进戏曲的快板、慢板、倒板、嚣板及滑指等。

  毕竟是管弦系学生,写大曲没经验,何占豪深知自己的短板所在,提出和作曲系合作。在获得系领导的首肯后,何占豪开始组建创作团队。他先找了同在小分队演出的小师妹丁芷诺,他们一起合作改编过弦乐四重奏《二泉映月》。次年3月,作曲系学生陈钢加入,旋律配上钢琴伴奏,还提出许多关于曲式结构方面的意见,根据交响乐的要求整理曲式结构。后来大家达成共识,作品的架构参考传统的交响乐曲式,但不完全遵循。集体努力之下,最终有了完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在这帮年轻的音乐人的努力下,温州诞生了《梁祝》的主题音乐,也就是现在传遍世界的《梁祝》爱情主题,还有当时副题等旋律。

  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品诞生的故事,更是音乐创作民族化的过程在温州的见证。在创作《梁祝》的过程中,何占豪确立了“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创作理念,并且深刻影响着我国的音乐创作。

  三

  1959年5月27日,这部倾注创作者的青春与浪漫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剧院首演,而首演的指挥则为我市登选坊樊宅出身的温州人樊承武。

  演出结束后,潮水般的掌声向在台上惴惴不安的表演者俞丽拿和在台口的作曲家何占豪、陈钢等人涌去。那是属于《梁祝》的金色时光,是属于创作者们的辉煌瞬间,更是属于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的高光时刻。

  这些年轻的音乐人终于实现了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份中国情爱从“隽永小爱”推向“家国大爱”。

  现年91岁的何占豪先生,回忆起《梁祝》诞生的故事,他始终强调,《梁祝》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今,旋律飘过65年,依稀温暖人心。

  何占豪曾说,一甲子过去,《梁祝》留下的不止乐曲本身,更是传承精神情怀。

  65年来,演奏过《梁祝》的大师不计其数,多少艺术家运弓如风,琴弦在他们手中完美地展现了《梁祝》幽婉缠绵的旋律和如诗如画的中国风意境。

  如今,音乐的起源再次被提起,这让温州这座千年文化古城增添一份音乐魅力和自豪感。

  但余音绕梁的佳音,需要有人接力。

  今年是大型交响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65周年。或许,温州可借此节点,做足《梁祝》“新”文章,开发更多与梁祝有关的艺术场景,释放新活力,使温州这座爱乐之城,随着《梁祝》的缠绵乐音风靡世界。

  愿蝴蝶翩飞,旋韵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