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对外宣传  ->  外媒看温州  -> 正文外媒看温州

《中国文物报》刊文:走进千年历史,遇见大美温州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2日 来源:

2023年12月28日,温州市文史研究馆在位于汤家桥香缇半岛的新馆舍举行揭牌进驻活动。新馆舍分创作活动区和展示区,其中展示区位于建筑前厅,布置的“千年商港,宋韵温州”常展于当天启幕。该展览与温州市政协新近编著出版的《宋韵温州》一书互为映照。

展厅入口

以文载道,以史鉴今。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有2200多年建城史、1700多年建郡史,历史底蕴深厚,文史资源丰富。据该馆负责人介绍,两宋时期温州迎来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高峰,因此新书和新展均以“宋韵”为主题。《宋韵温州》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图文并茂、笔触细腻,从细微处入手,描述宋代温州的人间烟火气。展览脚本、设计、陈列等经专家多次讨论,几易其稿而成。两者均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朔门古港为切入点,从永嘉之学、风范之师到戏曲之乡等,基本涵盖宋代温州思想、教育、文化、工艺、风俗、建筑等方面内容,凸显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历史和地位。因此温州文史馆展厅不仅仅是馆务、馆员自我宣传的平台,更是展示温州历史的又一个公共窗口,也是文史馆作为学术性、咨询性议事协调平台之外,服务社会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在这里,可领略千年温州山水、人物、风俗等人文、自然之美。

主题集中

再现宋代温州城市生活

展示古港商贸交流频

展厅第一篇章布置了温州朔门港的图文资料和实物。温州地处浙江南部、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部,战国时期已形成港口雏形,到南北朝时期永嘉郡守丘迟笔下已是“利兼水陆,一郡之巨会”,宋代温州知州杨蟠则赞为“一片繁华海上头”。尤其是高宗南渡驻跸温州时,认识到海洋港口带来的财政红利,在南宋初即开放温州港。于是温州陆海商贸并进,码头所在的江滨一带人潮如织、店铺林立,设有多个驿站和不同用途的码头,接待客商和接驳船只。故而宋元温州与海上诸国有着较为密切的货物特产及人员交流,如日本、高丽、大食等地。凭借船只和指南针优势,元代温州人周达观随使团航海前往真腊(今柬埔寨)……此次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自2022年发掘以来,不断有新的进展,随着沉船、码头、瓷器、漆器等遗存不断出土,港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不断凸显和提升。尤其是出土的瓷器中九成以上属龙泉窑,可见温州港是天下龙泉窑的起始港口。而宋元以降到晚近,温州港口再次开放,外销的产品中,据《瓯海关十年报告》载,茶叶、雨伞、刺绣品等土特产占据了较大比率。

朔门古港展版

文史馆展厅开篇与古港遗址相关的内容以及《江山胜览图》局部复原瓷板画,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温州商港“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的繁荣景象。

展示文教科举兴盛潮

开放的港口城市带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宋代温州诞生的永嘉学派,倡导经世致用、义利兼顾,与当时心学、道学鼎足而立。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的思想理念、诗文著作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展厅里陈列的永嘉学派团体学人形象,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千百年前温州文化人的学者风范和济世情怀。他们不仅是思想学派的创始、推动和传承者,还是书院教育和科场翘楚的培养者。南宋温州业儒读书风气极盛,官学之外,还办有众多民间书院,如王开祖的东山书院、陈傅良的仙岩书院、叶适讲学的茶院寺书院,等等。以他们为代表的塾师,培养了众多科场翘楚。南宋温州进士数量居全国第二,被称作“温多士,为东南最”。走上仕途的他们,勤政爱民、持身清廉,为南宋国家和社会繁荣作出贡献。

展厅布局疏朗有致

展示民生丰裕繁华景

经济繁荣带来民生丰裕,宋代温州百姓吃什么、穿什么?他们住的房子是怎样的?在这一版块,参观者会找到答案。

宋代温州人口发展,城区居民密集,在号称“十万人家城里住”的城市格局中,间有各类手工艺制作店铺,如漆器、织造、瓷器、金银铺等。宋代温州人打造的金银首饰是怎样的?工艺如何?他们穿的服装是怎样的?宋代温州女子照的镜子是怎样的?漆器底部铭文透露哪些信息?展厅里陈设的铜镜、漆器、金银饰品等实物会告诉你答案。

瓯窑青瓷鸟形器(左)、宋代人物砖雕(右)

宋代温州的特色农作物多样,其中茶叶、柑橘等声名远播。出产的茶价优质佳,宋徽宗《茶经》序中就有“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句。而温州柑橘更是受到各个层次“消费者”的喜爱,皇帝喜欢吃,大文豪苏轼写诗点赞,知州韩彦直著《橘录》记载,在当时是妥妥的一枚“全国网红水果”。明代温州柑橘品种被来往僧人漂洋越海带到日本落地生根,嫁接培育,形成著名的“温州蜜柑”品种。“温州蜜柑”后又被温州人带回温州广泛种植。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独立柜展示

温州百姓主食多以稻米为主,越南占城引进的稻种耐旱高产,种植面积较广,粮食更加丰足,人口数量明显增加。而从《江山胜览图》中提取的建筑元素,生动地还原了当时宋元温州的桥梁、阁楼、木作等样式,其中不少在遗存至今的古建中仍可找到。

展示“风雅之国”文艺范

丰富的物质生活带来更多精神需求。宋代温州人有着丰富的娱乐方式和持身修正的涵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诗善画,操琴对弈。展厅第四篇章即介绍永嘉四灵诗派,以及以郭楚望为代表的浙江琴派、南宋画家陈居中《四羊图》、明代温州弈派等。

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郡守谢灵运在这里完成了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华丽转身。谢灵运诗风流播广泛,吸引了历代诗人来温州“打卡”吟咏,也孕育了本土诗歌流派的崛起。其中以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为代表的“四灵诗派”,将田园诗的清新带入全国诗坛,纠正了当时江西诗派流行资书用典、掉书袋的诗风。温州也因此被称作“风雅之国”,不仅士大夫能文善诗,民间百姓甚至妇女也较擅长用诗词来表达生活情趣。

展厅中,吸引眼球的版块还有南戏展陈篇。这一篇章通过展板和视听等传媒,着重介绍了这一艺术形式的诞生、传扬、嬗变等过程。南戏即“南曲戏文”,滥觞于北宋末,现存最早的完整剧本为《张协状元》,由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撰,被称作“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后随着南戏的流布,结合各地特色,在全国形成不同的声腔和剧种,南戏是“百戏之祖”,温州是南戏故乡。近年来,温州以“戏从温州来”为主题,带着南戏经典剧目走进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剧院,展现来自南戏故乡绵延不断的戏韵。

展厅空间效果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温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的娱乐、方言、民俗等,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恒久流传。如温州民间随处可见的戏台,是南戏丰厚民间基础的见证;《张协状元》剧本中所载的方言,仍是如今温州百姓常常交流的词汇;叶适诗中描绘的正月灯会、端午竞渡等,仍是如今百姓喜爱的民俗活动。

手法多样

彰显温州城市独特魅力

天地人和,构筑宋式空间

温州文史馆展厅充分利用原建筑层高优势,合理规避展厅空间平面投影面积较小、展示内容体量较大的矛盾,塑造开阔、通透的展厅整体格局。

据施工单位浙江世贸装饰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展馆紧扣“宋韵”,在展示细节方面狠下功夫,如单元说明的宋式屏风造型、瓯塑画框的宋式装饰符号,以及采样于宋画门窗装饰格栅的造型,采样于宋式窗棱的形态表现吊顶的空间错层装饰等。各单元空间分别通过“穹顶投影与弧形Led屏联动”“数字中心查询平台”“通电玻璃3D展示”等科技手法或温州特色非遗艺术方式进行展示,力求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

展厅的光影效果

尤其是进口处穹顶设计,是整个展厅亮点之一。根据展览脚本和专家建议,这里布置了南宋温州人王致远七百多年前刊刻的天文图。该图是世界现存最早、星数最多的石刻天文图,表现了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观测到的星空情况,上绘1440余颗星、二十八宿的宿度等。为丰富层次,在王致远星空图的基础上,另增添了温州元素的六个小行星,分别是苏步青星、谷超豪星、孙义燧星、徐遐生星、瑞安中学星、温州大学星。在星空图四周,还设置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标识,以灯光来显示节气情况。

馆员参观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星空图下方的地面,镌刻着温州古城的城厢坊巷图。建于1700多年前的温州郡城,连五斗山筑城墙,凿二十八宿井,形成“倚江、负山、通水”的“山水斗城”,历千余年而格局未大变,成为中国城建史上的奇迹。星空深邃、古城隽永,展厅穹顶的设计,生动体现了晋代郭璞天人合一的堪舆理念。

实物见证,凸显文史底蕴

文史,不仅仅是简牍文献,历代遗珍也是重要的载体之一。在文史馆展厅分割的每个空间里,根据展陈主题,均陈列有古代瓷器、漆器、铜镜、雕塑等实物。这些古朴而富有底蕴的器具,牵引出背后的文史知识,凸显千年温州的城市底蕴,每一件都是温州在历史长河中的见证。各种类型的龙泉窑瓷器,就生动反映了温州港作为天下龙泉瓷器起始港的历史。

宋代龙泉窑青瓷凤耳瓶(左)、宋代石雕佛像(右)

宋代温州出产的漆器也全国闻名,产品销往海内外,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中记载其航海到真腊时,在当地市场上见到温州的漆器。国内出土的温州漆器,底部常写有铭文,如“丁酉温州五马锺念二郎上牢”“庚申温州丁字桥巷廨七叔上牢”“温州新河金念五郎上牢”“庚申温州丁字桥巷廨七叔上牢”“丁卯温州开元寺东黄上牢”等,据此可知当时温州漆器作坊以城区为主、以信河街一带为中心。

中国古代有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宋代温州在造纸、印刷、指南针的制作和利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如出产的蠲纸,唐代即被列入贡品。在印刷刊刻方面,曾是全国主要的刻书中心,书籍字迹清晰、排版美观。现存宋版古籍《唐六域》上记有11个温州刻工的名字。至于指南针,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宋元时期已有航行应用的文献记载。如南宋温州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书中,就有了舟师依针法航海的最早记录;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则明确提到航路针位,被认为是这方面最早的记载。

宋代温州经济发达、贸易繁荣,这从北宋熙宁十年(1077)铸造的一枚铜权上也可见一斑。铜权高33厘米,重达62.5公斤,是迄今所见国内出土的古代最重铜权之一。铜权上还有15行168字铭文。据此可知,其重量相当于宋时的百斤,表明当时温州大宗货物交易频繁。

工艺大师捐献作品

文史为主,实物为辅。通过实物展示,不仅丰富了展厅层次,也使文史以更直观、具象的方式被观者所了解和接受。

工艺再造,亮出文化名片

除以展陈的古物作为百工之乡“温州制造”佐证外,展厅还以温州传统工艺,如瓯塑、瓯瓷、木雕、石雕、瓯绣等多种方式,展示温州作为百工之乡的城市特色。

如展厅里一幅陈列在瑞鹤翱翔的深蓝背景上、长度五六米的瓷版画,即采用了瓯窑工艺。瓷版画以元代温州人王振鹏《江山胜览图》为蓝本,经本土画家叶向荣线条勾勒后,由瓯忆瓯窑烧制而成,永久留存了王振鹏笔下温州港等地的风土人情和繁荣景象。展厅设置的大幅瓯塑作品,由省级非遗大师张红姬制作,塑造了永嘉学派主要人物的群体风采。

绿树掩映中的展馆

营造宋式空间,屏风是常见的元素之一。南宋戴栩在《江山胜概楼记》一文中,曾描写一座位于温州江滨港口的高楼上装饰有精美的屏风。温州文史馆展厅也采用数扇高大的宋式屏风作空间分割,一些木构件也采用宋式风格。整个展厅紧扣“宋韵”两字,营造了宋风浓浓的展陈空间。

来源:中国文物报

原标题:走进千年历史,遇见大美温州

撰文:思文 摄影:陈真健 林其勉 洪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