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正文宣传动态

指间“漆”彩,何以跨洋越海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9日 来源:

  一

  《说文》中这样介绍“漆”:“木汁,可以髹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

  “漆”指的是漆树的汁液,也称大漆,是一种未经炼制的天然优质涂料。利用这种天然漆液髹涂制成的器物,便是漆器。

  漆器是中国古代匠人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集中体现,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经过汉唐历代漆艺的累积,到宋代,漆器制造中心南移,温州漆器随之进入鼎盛发展时期。

  宋时产自温州的漆器多题写“温州”“上牢”等铭文,其中“上牢”意为上等牢固,这是温州漆器独特的防伪标识,也是当之无愧的“made in Wenzhou”。

  宋代温州漆器全国第一,属业内公认。当时全国各地漆器中,唯有温州漆器店铺敢以地名“温州”冠之。《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等文献的记载说明,南北宋都城的繁华街道都开设有温州漆器专卖店。北宋都城开封有“温州漆器什物铺”,南宋都城临安有“彭家温州漆器铺”“温州漆器”。

  宋元时期,温州漆器不仅在国内声名鹊起,还远销海外。元代温州人周达观撰写的《真腊风土记》里,记录了温州漆盘等“唐货”广受真腊(今柬埔寨)人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温州漆器陆续出土。其中,在老城区及周边出土的30余批次300多件宋元时期漆器,证明宋代温州漆器制作几乎遍布温州城,主要分布在信河街、百里坊、五马街和城西街。直至上世纪50年代,城西街内的温州瓯塑髹漆厂最鼎盛时期,还有400多名工人从事漆木器、漆画和瓯塑生产制作。

  沉睡千年,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迄今考古发现较为完整的漆器达十几件,包括花瓣式漆盒、碟、盏托、盏托等,证明漆器是宋代温州外销的主要商品之一。其中有一个朱漆碗,碗底题有铭文“庚戌温州屠七叔上牢”。巧的是,这和瑞典前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收藏的无纹黑漆小碟藏品铭文“壬午温州屠家上牢”不谋而合。两者铭文有相似的笔锋笔法,且都属温州屠家,可以推断,这应该是同一家漆器铺不同时期打造的漆器。

  温州不盛产漆,漆器却名扬天下。其背后主因可用三个词概括:千年商港、百工之乡、文化之都。

  图片南宋六葵口朱漆碗外底铭文“庚戌温州屠家上牢”二

  作为平阳漆器第四代传人,李伟家族与漆器已有逾百年的渊源,历经多年传承,平阳漆器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曾是众多名山古刹的亮丽风景。

  常言道:“人磨漆,漆磨人。”从选料、制模、塑胎至成品,每件成品要经数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环环相扣的制作工艺,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精美漆器,使其产生深沉古朴、瑰丽神奇、韵味隽永的艺术效果。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珍品则需两三年才能完成。

  工艺复杂、工时长久,一方面表明漆器造型精美,也从侧面反映出漆器价格高昂。在古代,这是达官贵人的专属奢侈品,即使放在现代也是小众艺术品。

  如何承接时代之变,让小众漆器融入大众生活?

  将生活美学融入漆器创作,乃“变”之道。

  此次在海外亮相的漂漆体验,便是漆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创新尝试。法国站“人人都是艺术家”漂漆扇技艺体验中,在李伟点、甩、弹、划等手法下,鲜亮的色漆在水面上交织碰撞出自然纹理,随着纸扇入缸,漆随水转附着扇面……一套“free style”的动作,让手拿素白纸扇等待成为“艺术家”的外国友人感叹不已。

  平阳漆器第五代传承人李子璇,是一位室内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这位“00后”对漆器有自己的新解,“漆器不应该是城市的负担,而是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

  古老文化在青春脉动下激荡,凭借年轻人独特的视角和审美,漆器不断被注入新潮元素——在漆皮茶盘上绘制蝴蝶、蛇等年轻人更喜爱的纹样。下一步,还要将更时髦、新颖的审美志趣融入漆器创作,例如,将人们喜爱的宠物与大漆装饰画相结合,或是在茶杯上融合新审美,使之更贴近年轻人群体。

  李子璇作为新生代传承人,她认为,漆器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艺术审美上,也体现在制作技术上。以手工的方式制作木胎,有太多的局限性。利用3D打印和3D建模的方式可让胚胎造型更丰富精准。耳饰、胸针、鱼竿、家具……漆器的创新逐渐以现代化形式融入日常生活。

  图片李伟创作的脱胎漆器花瓶《高矮胖瘦》三

  温州漆艺与文化内涵丰富,可较之名扬天下的辉煌过往,温州漆器当下现状有些落寞。

  文化繁花似锦,如何让温州漆器等地方非遗被人知晓、记住并活态传承?

  传播非遗好声音,讲好温州故事。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非遗淡出人们的记忆,其尴尬就如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的非遗漆器,却无人知晓其背后价值。只有积极广泛传播,推动非遗向多领域辐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下,我市聚焦公共化服务、国际化传播,双管齐下推动非遗创新传播。比如,借助全市2800多支乡村艺术团和48个非遗体验基地,开展各项非遗展演;通过传统节庆、非遗市集、外事活动等,提升市民、海外人士对温州非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融入日常元素,器具走进生活圈。漆艺之美,是材质、技术、艺术、文化等诸多元素的综合产物。《墨子·佚文》记载:“食必常饱,然后可以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实用与审美相连的生活观,同样适用于非遗。只有创作出兼具实用与审美性能的非遗器具,原本锁在展示台里的非遗技艺才会走进寻常百姓生活。反之,如果实用性被否定,则容易陷入“吸睛不吸金”的窘境。

  创新风格与时俱进,突显年轻态、时尚化。近年来,“新中式”元素火爆全网,国风服装、创意饰品席卷海内外消费市场,彰显非遗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从藏品到产品,非遗文化需适应时代发展,不拘泥于牡丹怒放、百鸟朝凤的传统元素;应结合年轻人喜好,风格创作上彰显新潮和时尚。例如,非遗瓯绣遇上报喜鸟服饰,传统绣花工艺与硬朗西服碰撞出新创意;蓝夹缬遇上苹果直营店,融入非遗蓝夹缬技艺的宣传海报和现场围挡,得到年轻人追捧。

  图片

  李伟创作的脱胎漆器《夏荷》系列花瓶

  传承老手艺,激活新动力。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一场古老与新生的碰撞。

  当非遗从1.0版保护传承走向2.0版创新发展,当城市里的非遗传承人成为时尚生活美学的引领者,农村里的非遗传承人成为乡村振兴共富的领路人,温州非遗将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