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宣传动态  -> 正文宣传动态

圣井山上文化合奏曲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5日 来源:

  瑞安圣井山,在温州境内小有名气。

  从平阳坑镇东源村口进山,过主峰石殿,在曹村镇曹南村口出山,沿山麓一路向西至儒阳村,再折回东源……这是眼下较为成熟的行走线路。

  长约50公里的圣井山环线上,分布着15个行政村,约2.8万人口,也散布一连串古老的文化音符,如五彩夹缬、木活字印刷等世界级非遗和圣井石殿、石棚墓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以及历史底蕴深厚的进士文化与农耕文明。

  这条颇有些年头的线路,游人不多,却处处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如何将这些散落山间的文化音符整合成篇、串联成线,配上合适的旋律,谱写出一首众人齐唱共鸣的文化合奏曲?

  一

  从环线起点,马屿集镇向西,穿过马屿遂道,左侧是马屿镇净水村,有一座“国家非遗蓝夹缬研究所”,建于2019年,由两幢房子、一个大水池、一片红花种植地组成。

  这里的蓝夹缬研究始于2006年。净水村人王河生,早年在北京开洗衣店,给皮衣染色,学会了印染手艺,还当上中国洗染协会秘书长。2006年,王河生回村组建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带着本村十几个人从事生产染料和蓝夹缬印染。2015年开始研制彩色夹缬,一色一色增加,后来试验成功五彩夹缬。

  工作间墙上一件0.6平方米作品《绀地花树双鸟纹》,已被日本客商以3万元人民币价格订购。

  当前,研究所五彩夹缬产品是国内顶级博物馆和印染机构的专享,此前已为敦煌莫高窟研究院、新疆自治区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定制过20多幅作品。今年初开始,国外订单也纷至沓来。

  更可喜的是,科学试验与商品生产有机结合,试验与销售形成良性循环。研究所还接待6000多人的学习体验,让“一段走失的记忆”新焕光彩。

  顺着山麓继续向西,是环线第二个点,到了平阳坑镇东源村。

  东源,原名东岙,静卧于山岙,土地平畴,满眼绿野。村中竹树婆娑,小桥流水,散发着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

  这里藏着一项名扬神州的独门绝技——木活字印刷术,专业说法为“梓辑”技艺。

  《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东源王氏祖先原住河南,其中一支在晚唐时迁居福建,开始“化俗谱之修”。明正德(1506—1521)年间,王氏家族的一支来到了平阳坑,祖传的“梓辑”技艺也随之到东源“安家落户”。

  走南闯北的东源人,凭借精湛技艺,把一本本庄重大气的谱书奉献给各地各族,东源木活字印刷名声鹊起。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0年,列为世界级“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村里建起了“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中国木活字印刷研学馆”。

  这项传统印刷工艺,鼓捣的是小木块,但技术含量高,学习难度大。除了本地研学馆,北京、宁夏、内蒙古、河南、安徽等8家外地研学体验馆,也有传授拣字、小块排版、简易印刷等简单活计。

  最近,木活字印刷成为温州唯一入选全国第一批“一县一品”典型案例,“老古董”搭上互联网快车,非遗技艺的张力逐步显现。

  二

  从东源村上山,过西坪、圣井、瑞峰和下徐4个村,就到了圣井山旅游风景区。这是环线第三个点。

  过南大门,连续攀登1529级台阶,这座石构建筑——石殿,是中国境内现存单体面积最大的仿木结构石殿,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井石殿由山门、牌坊、前殿、正殿和左右厢房组成。殿宇建筑群所有构件、物件都由大石块、大石板及石料砌成,合计使用大小花岗岩3000块。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庄重古朴,尽展古人智慧和技艺涵养。

  石殿前方有新建的诗词碑林,上面雕刻着历代名人游圣井山的诗词。南宋状元王十朋有《许峰曹梦良山中留诗为别》诗流传于此,明代崇祯元年进士、礼部尚书林增志的《景福寺感赋》列第17块碑,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皇榜榜眼卓敬的《晚眺圣井山》则被放在第23块碑位上。清末进士、国民初年财政部次长项骧留存的《登圣井山》诗四首,尤为引人注目。

  出山口曹南村,环线第四个点,是大名鼎鼎的“中华进士第一村”曹村。这里曾经走出过82名进士。出山口右边是曹村进士纪念馆,左边是曹豳公园,三面环山,古朴文雅,20块木质竖牌分置公园四面八方,向游人讲述:曹村为什么会走出这么多进士,曹村人满满的自豪感来自何方……

  沿圣井山山麓向西行,许岙、协山、马岙、儒阳村渐次闪过。这里背靠圣井山,面朝浙江省连片面积最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天井垟。这是环线第五个点。

  十里沃野带给乡民的不仅是丰衣足食,还有随处可见的农耕文明历史积淀。许岙村边天井垟农业综合体,火爆出圈;协山村三代桥、百年榕树,目睹农村生活日新月异;马岙全村千把人曾一口气办了25个弹棉厂,是马屿镇棉被产业发祥地;儒阳村湖水文化、荷塘文化,展现水清岸绿景美。

  儒阳村还有个了不起的文化符号——石棚墓。经文物考古学家判定,3座石棚墓均属晚商至春秋时代墓葬。2001年,圣井山山麓石棚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儒阳村,向西走一小段路,就回到马屿集镇,环线闭合。

  三

  沿圣井山环线一路行走,探访一个个散落的文化音符,历史的光照向未来。如何将这些文化音符拾起,形成合奏?

  把非遗技艺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

  结合国家非遗蓝夹缬研究所染料种植、植物染坊以及研学培训交流的功能,未来在“非遗+产业”上下功夫,让传承与致富“双向奔赴”。一方面,扩大培训规模,承接更多中小学生和蓝夹缬爱好者短期研学,将这一非遗文化向外传播。另一方,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建立“手工艺互助社”,让周边村庄群众“居家就业”,生产有市场前景的文创产品。

  加快传承人培养,解决东源木活字印刷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难题。首先要打破非本村、非王姓不传艺的习俗,广开收才纳才路子,吸收更多有意学习并献身木活字印刷事业的青年力量加入。东源和国内8个研学馆,可根据需要开办技艺专班,采取技校学习方式,培育一批爱好者和专业人员。此外,适度开发衍生产品,如梨木“爱莲说”小型活字印版、文化衫、木质玩具等。

  深挖环线文化连点成线,形成旅游合力。

  目前,圣井山环线交通硬件良好,旅游景点均已成形,可重磅推出大圣井环线游项目。散落的文化符号,不仅是本土区域传统文化的制高点,也是当地旅游资源中一抹亮色,可看、可学、可悟,值得深挖。提高圣井石殿的吸引度,深度挖掘石殿独特的建造风格、精湛的手工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熏陶。

  景点开发好,更要管理服务好。这么长的环线归马屿、曹村和平阳坑镇管辖,三地在管,却难管好。建议成立统一的旅游管理机构,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一个拳头出实招,有利于圣井山环线旅游做大做强,真正发扬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