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文化产业  ->  文产动态  -> 正文文产动态

乡村博物馆如何振兴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5日 来源:

  5月19日,一场以“乡村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的可及性探讨”为主题的活动在瓯忆乡村博物馆举行。温州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马炯作客瓯忆文化会客厅开展主旨讲座,我市30余位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活动。

  提起博物馆,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高大上”,在城市里。的确,对农村而言,过去博物馆更像是个“稀罕物”。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博物馆在乡村正快速崛起。

  什么是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它作为博物馆在乡村的延伸与拓展,在承载乡愁、传承农耕文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进文旅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乡村博物馆在职能发挥、活化利用方面仍面临很大挑战,有很大提升空间。围绕“乡村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的可及性探讨”这一话题,马炯从乡村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职能实现,以及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联盟的视角,探讨乡村博物馆发展的多元化路径。

  所谓“可及性”,就意味着对所有公众来说,都要能够接近和到达。马炯从博物馆的“可及性”引入,围绕身体上的可及、能够进入的可及和心理上的可及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理论,由此引申出如何去做好乡村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

  “乡村博物馆的主要使命归根到底还是以为人服务为目的。”马炯认为,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可以通过设立“共富工坊”“手艺传习社”等,让村民参与文创产品的开发或制作。协助博物馆开展餐饮、讲解、研学接待、非遗展演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解决乡村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不足的困境,为有一技之长的村民提供一定的工作机会。通过这些途径,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乡村生产、生活挂钩,使村民在参与博物馆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让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效果在乡村博物馆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中得到有效提升,使乡村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在乡村中得到更好地实现,并为年轻人留下来建设乡村提供有意义的渠道。

  关于如何建设乡村博物馆,助力公共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会专家学者也发表了见解。

  “温州民营经济很发达,乡村博物馆建设要考虑将两者相结合。”温州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温州博物馆原馆长金柏东表示,乡村博物馆要有可具备性,能展示;要有可享受性,能看得到听得到触摸到;还要有可普及性,让大众参与进来。

  “乡村博物馆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它们的路应该要多元化,才能走得更好、更远。”在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看来,这几年温州乡村博物馆发展很快,走在全省前列。要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解码地方文化基因,凝练并提取形成乡村特有的文化符号,赋能展馆建设,让乡村博物馆成为有记忆点、承载乡愁、富含特色的场所。

  作为瓯忆乡村博物馆馆长,姜立秋的“自我造血”思路是:做活“非遗+”“博物馆+”这篇文章。近年来,瓯忆推出了颇有特色的“行走的乡村课堂”,开发编排了包括瓯窑制作、瓯窑修补、瓯窑上色等多门课程;开发非遗体验消费区,市民游客不仅能够亲手制作瓯窑瓷器,还能参与制作瓯窑状元糕、米塑等创意活动。

  “这几年太不容易了,资金、人才都是问题,我们也有过低谷。”姜立秋介绍道,他们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博物馆和瓯忆文化品牌,通过售卖文创、开发课程、承办研学活动等方式维系瓯忆。“这个会客厅,我思考了两年了。”姜立秋说,瓯忆会客厅以文化为聚点,以活态传承为主流,聚集一些怀揣乡愁的德者,集文人之思,智者之能,希望能因此而产生造血功能,为瓯忆的发展献力献策,为温州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2022年初,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城”的建设目标。浙江省政府将乡村博物馆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也紧跟步伐,将乡村博物馆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温州博物馆推出了两季温州乡村博物馆系列视频,分别以“博物馆的力量:见证乡村美好生活”“博物馆与乡村共未来”为主题,通过镜头语言,将乡村博物馆鲜活而有温度的故事娓娓道来,更好地展示了“温州模式”的乡村博物馆发展之路。

  截至2024年4月,我市共有国有综合博物馆9家、国有专题博物馆20家、非国有博物馆33家、乡村博物馆98家。到2025年,计划建成各类博物馆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