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 多措并举奋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易招娣 章志铖 王召收
校园安全问题是关乎亿万家庭幸福安宁,关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也是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实现校园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一把“钥匙”。平安校园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枫桥式”平安校园是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时代表达与时代升华。
一是要坚持多元共治,打造“国校家社”协同治理体系。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多元共治为实现路径,首要特征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下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打造“枫桥式”平安校园,就要重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合力,打造政府主管、学校主责、家庭与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其一,发挥政府和学校的“双主导”作用。不仅要对政府和学校在校内外不同场域内的安全主管责任作明确区分,还要加强政府和学校的信息互通、人员互派以实现协同发力,例如通过校园安全网络建设,实现学校数据与社会基层治理平台互联互享;加强派出所、消防与学校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推动校园安全教育进一步深化等。其二,强化家庭家长对青少年安全责任的认识与理解。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监护人,对青少年负有监管、照护与教育职责。要加强家校互动,家庭家长要对合法、合理的学校管理理解与认同,支持学校教师对青少年危险的思想倾向开展教育矫正,对危险行为实施教育惩戒并及时制止等。其三,重视发挥基金会、志愿者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个人的积极作用,打造人人关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校园安全治理共同体。
二是要坚持预防优先,构建校园矛盾化解与预警机制。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矛盾就地化解为目标导向,以预防优先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时代内涵。打造“枫桥式”平安校园,就要将学校作为校园矛盾化解主阵地,实现矛盾不出校、矛盾就地化解;就要运用数智化技术将校园打造为风险防控第一站,实现“行为研判、风险预警、风险处置与成效反馈”全流程,以确保将校园矛盾解决在学校,校园安全风险化解在萌芽。其一,要形成校园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通过设立校园纠纷调解委员会,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区分后遵循公平、公正、自愿原则进行处置:对同学之间的,由班主任、学生代表、心理咨询师组成;对师生之间的,由上一级领导、学生代表、家庭家长、心理咨询师组成;对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的,由校长/副校长、派出所代表、学生家长、心理咨询师组成。其二,有条件的学校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智化技术优势,搭建校园安全风险汇集梳理、分析研判与监测预警数字平台,建立校园及周边各领域、各区域安全责任人与报告人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动态、心理状况以及必要的家庭环境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便推动校园安全风险问题尽早发现、及早介入与前端化解。
三是要坚持师生中心,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的现实效果。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人民立场为价值取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质所在,生命力所在。回归学校场域,打造“枫桥式”平安校园,还要从供给侧主导向需求侧主导转变,以师生为中心进一步优化校园安全教育实践,提升校园安全教育实效,筑牢师生思想安全防线。其一,拓宽校园安全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干部、宿舍长等朋辈力量,以“青言青语”推动校园安全知识年轻化、普及日常化以期推动校园安全教育实现广覆盖、入人心。其二,拓宽安全教育场景,让社区、家庭,立法、执法、司法成为校园安全教育的新场域。校园安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校的课堂教学,还要注重社区、家庭等的实践教育并把校园安全教育融入涉校园欺凌等的未成年人恶行案件的司法活动当中,以促进实现青少年安全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三,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整合,以传统教学为课堂基础,融合脱口秀、剧本杀、非遗剪纸、知识问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打造既有趣又有料的校园安全教育课堂。
四是要坚持数智治理,提升平安校园建设的治理效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数智化转型,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跃升的实践要求,本质上是通过数智化技术的应用以强化信息沟通,降低成本损耗,提升整体社会效益。打造“枫桥式”平安校园,要更好发挥数智化技术链接主体、统筹资源的功能以提升平安校园建设的治理效能。其一,运用网络化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多元主体之间有效链接、畅通沟通与双向需求实现。具体而言,在校园内实现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监控监管全覆盖,实现一屏统览、一网统管,推动校园安全智力精细化;在校园外实现学校平台与政府基层治理体系“四平台”信息互通,实现跨时空、跨领域、跨部门校园矛盾纠纷处置互通以促进部门沟通与衔接,矛盾纠纷有效解决。其二,依托数字化技术,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学校等责任主体对校园安全风险信息实现互通互联、智能筛选与推荐处理,以实现纠纷数据、解纠资源的统一分析与统筹调度,推动校园安全风险尽早化解。
本文系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部门合作专项课题(24BM046YB)、温州市青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