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新时期加强民营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必须把握三项原则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5日 来源:温州日报

  吕明艳

  近年来,随着温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部分党员因工作流动频繁而得不到党组织的有效教育管理,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数据显示,温州现有民营企业41.4万户,民营经济在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上缴税收等方面的占比均超过90%,与之伴生的流动党员群体更是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流动频次越来越高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民营企业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不仅是破解当前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难题的关键切口,更是夯实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根基的重要保障。基于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新时期加强民营企业流动党员管理须系统把握三项原则。

  坚持刚性与柔性并济的原则

  从严教育管理流动党员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一方面,民营企业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按照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落实好“三会一课”等规定性动作,这是方向性和原则性问题。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强化刚性约束。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流动党员生存压力大、业务工作忙,有着明显不同于其他党员群体的特殊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故而,如果生搬硬套体制内党员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据温州市工商联调研数据显示,78.3%的民营企业流动党员月均出差超过15天,64.7%的党员反映传统组织生活模式与工作实际存在冲突。对此,就有论者指出,应将这部分党员群体的组织生活频次调整为“每季度至少一次”。还有论者提到,像参观考察、集体观影等耗费时间和精力较多的活动,应视情况将其列为流动党员的“自选动作”。这并非降低对他们在政治上的要求,而是在增强适应性上着力,反向促进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使教育管理工作能更为顺利地开展。概言之,在民营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过程中,既要守住底线,又要灵活施策,把握好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以及可能性与必要性相统一的基本逻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坚持线上与线下并举的原则

  实践表明,民营企业流动党员“高度变动性”所衍生的与党组织间的时空距离障碍是制约管理效能的关键瓶颈。基于此,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的线上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龙湾区创新构建“红云e家”智慧管理平台,实时追踪党员流动轨迹,动态更新组织关系转接信息,并与公安、人社等部门数据互通,实现精准画像和智能预警。瑞安市则依托“智慧党建”系统,建立流动党员电子档案,通过AI分析学习参与度,自动推送个性化教育内容,确保管理精细化。可以说,上述探索既顺应了数字化时代党的建设发展趋势,也为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线上管理方式的创新并不意味线下传统方式的式微。正如党建专家李明阳教授强调:“虚拟空间的组织生活虽具便捷优势,但实体场域中面对面的思想碰撞、仪式化的政治生活体验,对于强化组织认同、培育政治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理效能。”实证研究也表明,线上组织生活存在过程监管困难、政治仪式弱化等制度性风险,其规范性和严肃性相较于线下活动仍存在显著差距。故而,在积极推进线上管理这一新型治理范式的同时,基层党组织还是应当持续性地开展线下党建活动,实现“云端互联”与“实地凝聚”的协同增效。

  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党员作为党的肌体细胞始终处于主体性地位,其能否自觉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政治地位是否受到尊重、现实需求是否得到回应、正当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简言之,取决于其内生性动力是否得到有效激活。对于民营企业流动党员而言,他们的“社会人”身份更使得传统管理模式中党组织发出的“强制性指令”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奏效。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对民营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命令式的方式,转而采用柔性化的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提升该群体遵守党内法规、履行党员义务的主体性意识。表现在具体管理方式上,首先,基层党组织要摒弃对流动党员的各种偏见,不仅要对他们提出“要求”,更要真正关心爱护他们,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次,要注重提高流动党员的政治地位,确保他们对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给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在这一方面,温州市的实践探索具有示范意义:全市建成“红色驿站”136个,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帮扶、子女托管、法律援助等32项暖心服务;创新“项目领办制”,引导2300余名流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这种“服务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不仅重构了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从而使他们不仅能主动、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更能在党的建设事业中持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人行千里,本色不变”。

  作者单位:中共文成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