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壮大文化特派员队伍 赋能温州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早立
日前,本报报道乐清率全省之先,创新打造了文化特派员专家指导团和服务团。这是我省推进“文化特派员”制度的生动实践。以文化特派员为抓手,将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是该制度的亮点所在。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成为关键议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壮大文化特派员队伍,推动其从“文化服务者”向“产业赋能者”升级,从而赋能温州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激活温州乡村内生动力的破题之策,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特派员的介入,是以人才的专业之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传统农业依赖自然禀赋和劳动力投入,而新质生产力更强调科技创新、文化赋能与产业协同。文化特派员制度打破了单向的“文化下乡”模式,让专业人才下沉乡村,以文化上门推动农村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例如,温州文化特派员团队在苍南渔岙村打造“临崖咖啡屋”等文旅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的渔乡文化资源,还带动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这种“文化+产业”的实践,证明了文化特派员能够以创意设计、品牌运营等专业能力,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三产融合转型,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软基建”支撑。
文化特派员的加入,是以文化基因激活农业创新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而文化特派员的独特价值在于挖掘乡土文化基因,赋予农业科技、业态升级以差异化竞争力。如在乐清,文化特派员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农业结合,策划“鳐鱼嘉年华”等活动,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永嘉镬炉村通过文创设计提升粉干品牌溢价,实现传统农产品的“老树新花”。这些案例表明,文化特派员不仅是技艺传承者,更是创新链的整合者——他们通过解码地域文化符号,将乡土记忆转化为消费场景,将传统工艺升级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文化IP+科技+农业”的良性循环。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生产力”,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升级迭代,标志着乡村振兴进入文化驱动创新的新阶段。当更多兼具文化厚度与产业思维的特派员扎根乡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图景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不过要关注的是,文化特派员队伍继续壮大,需突破发展瓶颈。针对当前文化特派员队伍建设的挑战,如人才结构单一、服务半径有限、政策协同不足等,可从三方面发力。
首先要拓宽人才池,可借鉴浙江省“科技副总”选聘经验,吸引农业科技专家、电商运营人才加入特派员队伍,构建“文化+科技+商业”多元人才矩阵。其次要创新协作模式,可以推动跨村域、跨行业的“特派员联合体”建设,如温州灵溪镇通过整合宋窑遗址、湿地公园等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最后要强化制度保障,可建立文化特派员专项基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支持其参与农业科技项目申报,打通“文化创意-技术研发-市场转化”的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