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低精力”
“刚睡醒又犯困”“宅家只想着床和外卖”“洗头洗澡要做半小时心理建设”……最近,关于“低精力人群”的话题热了起来,脆皮的身体状态,隐藏的emo情绪,让年轻人们纷纷对号入座,自嘲被确诊。
正值春日焕生机,满目的优雅明媚,似乎和这份困倦形成了极致反差,调侃之余,不禁要问:低精力人群为何变多了?如何读懂他们背后的情绪?
一
对于低精力人群,网络上有着精准的特征描述——步数个位数、日常拖延症、社交耗电王……他们因高强度、快节奏工作导致日常精力处于“低电量状态”,想做一件事却有心无力,主打一个弱行动、易疲惫。
在社交媒体上,#低精力#相关话题讨论量达上亿次,相关豆瓣小组热度飙升,引得网友一味点赞,表明低精力群体已经不再蜷缩于小众角落。
有人说,相较于早上5点起床锻炼、塞满行程的高效人生,低精力人群更具真实感。一位精致的时尚博主拍摄了数条关于低能量女生的周末实录后,意外获得了成倍的关注,热评“这是我见过最真实的vlog”点赞超22万,“这赛道我也能闯”“逃避可耻但有用”等追评不断。
在两三分钟的视频里,主人公在家随时大小躺、不在意吃饭时间、空了做做手工、到了晚上再工作……当开心、平静还有一点低落的情绪交织,未经雕琢的生活节奏戳中了很多人内心,仿佛看到了自己放空后的日常。
也有人说,低精力是一种“拒绝人设”,可以更关注自我找到舒适感。当某些人在想方设法融入集体时,低精力人群更倾向于轻松简单的生活方式,他们用“好累”“好困”为理由拒绝不舒适的无效社交,宁愿宅家看纪录片云游,不被外界裹挟着匆忙前行,促使回归内心向内审视,沉浸自我的松弛之中。
二
纵观低精力人群的生活方式,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这是一种“懒”吗?但笔者认为,低精力不能简单地与“懒”划上等号,他们大多数人在对外工作中仍然勤勤恳恳,“躺平”也是在不干扰别人的情况下进行,不妨从多方面试着理解这一群体。
有些低精力是生理耗竭的保护。据《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时长6.85小时,其中1/4人群睡眠不足6小时。透支的时间、违背昼夜的节律让身体本能地发出警戒信号,陷入“低能量”状态,医学界对此也有明确解释,为了让更多资源输送到战斗部位,身体其他部位会相应减弱功能,此刻的稍作停驻是对压力的正常识别,也说明了“累”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低精力是困于情绪的内耗。持之以恒、先苦后甜自古以来被视为宝贵品质,在“大小周996”“熬夜赶DDL”的当下,负重前行仍成为很多人的首选,随之而来焦虑、内耗情绪影响也更为沉重。因为一句评价,不断自我审视;因为一个结果,陷入无尽纠结;因为一次社交,害怕被拒绝……这些稀碎的隐形压力如荆棘般慢慢削弱了能量,使人怅然若失,宁愿进入休眠模式。
还有些低精力是难达理想的无奈。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自我,却又因为各种挑战和无限碎片化任务影响,换不来预期的回报而懊恼。当能力与要求不匹配,难以跨越从想法到行动的鸿沟时,导致各方面力不从心,这时的低精力绝非主观懈怠,而是在现实与理想拉扯中,缺少方向感从而失去继续尝试的勇气。
三
其实,大多数低能量人并不是天生就处于这样的状态,更多的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阻碍想要暂时逃离,不小心被打乱了节奏,但一味地逃避并不能减轻这种状态,而是要探索一条张弛有度的生活之道。
比如,从容接纳“电量有限”。当代人一直在躺平和奋斗之间反复横跳,希望用忙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却忽视了每个人的精力储备、恢复速度和消耗模式都有着独特的步调,有时候被鞭策着拼命充电,反而会适得其反。正如古人云“闲居可以养志”,正视自身精力的天花板,保持松弛学会留白,此刻的“慢生活”并非逃避,而是重新调整节奏,在未来继续发光发热。
再如,精准分配“能量优先”。当低精力状态来袭,根据各类事项轻重缓急分配能量值是重启高效生活的关键。比起规划繁重的待办事项“to do list”,不如写下完成清单“done list”,把关键任务优先级排序,就像作家在精力充沛时创作、学生利用黄金时段学习……这份可视化的成就轨迹会不断给予心理暗示,帮助重拾掌控感,稳步走出能量低谷。
又如,寻找解锁“幸福心流”。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提出“心流”概念,即在做某些事情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那些在生活中容易感到疲惫的人,往往尚未触及这种理想状态,不妨换个环境,心有萌动志在远方。“班味”太重,就安排个“公园20分钟”散步,让自然清风吹散沉闷;精神紧绷,就来个“Citywalk”,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人生本就是一场持续的自我认知之旅,对自身越了解,就越有可能捕捉到契合兴趣的“幸福心流”,以更从容的姿态应对考验。
时代浪潮中,“躺平”“佛系”“低精力”等热词更迭,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人们各阶段的困境所在,但生活不会为难任何一个为之努力和付出的人,当电量不足时,找到“适配”的充电模式也是一种智慧,相信熬过低谷,终会看到繁花再现。